为加强同乐剧社管理,由县人民政府派来干部蒋秉枢(曾任高原剧团团长)做领导,不仅表演传统剧目,还编排出一些新节目。其中依据京剧《仇深似海》移植的新滇剧,深受群众喜爱。《仇》剧剧情悲惨,结合当时清匪反霸运动,激发了干部群众的阶级觉悟。在丽江演出时,台下观众无不伤心落泪。据闻,有一位女同志受剧情感动,拔出手枪要上台打死“恶霸”(钱八爷),幸被劝阻,才未造成事故。
' Y. p: E. q$ Z; s# I" j( s8 Y0 n1 q
L: I+ }1 ^2 @, v! G1 U剧社下乡巡回演出,每人除了三餐以外,零用费只够洗衣理发,在编的干部实行供给制,待遇并不特殊,大家自觉执行。一路边走边演,从不拒绝群众的邀请,还送戏到白依人聚居的夸萼山。行李用具随身携带,卸下背子即可登台表演。! b9 J S; S, _: J7 |- i
8 O1 k6 g2 P% o( f, P1 ?
1953年,在“同乐剧社”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鹤庆滇剧团”,先后有向永、张清河、李克相、彭智、段福亮等干部被派到剧团出任领导。流落在丽江打工的滇剧多面手龙泉,经张艳芳邀请,到鹤庆入班。龙泉,小生名角,扮相俊雅,演技全面,嗓音略带沙哑,却别具风格。龙泉的唱念做打颇有造诣,代表作有《斩黄袍》里的赵匡胤、《打红台》里的肖芳、《秋胡戏妻》里的秋胡。他还擅长打鼓板,鼓点干脆利落。龙泉任团长期间,剧团改为全民所有制,由财政拨款,仍坚持上山下山传统,轻装步行,被誉为“草鞋班子”,曾多次荣获省、州、县政府表彰。龙泉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张艳芳、桂兰芳被选为州政协委员。
0 E' D% \/ a! a, i7 [: R7 ~ t2 o& W( T
鹤庆被称为“滇戏窝子”,名实相符,不为夸张,在滇剧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县境内有戏台100多座,滇戏普及,老幼酷爱,直到今天仍有不少戏迷活跃在城乡舞台上。不仅在县内知名演员云集,在外地州及省会滇剧社团中,不少骨干是鹤庆籍人士。杨家齐、魏树生、包刚等戏剧作家,创作改编出不少与时代同步的作品,其中包刚编剧的《关山碧血》荣获国家级大奖。云南省滇剧院徐泽钧,鹤庆城镇人,后任省文艺干部学校滇剧科教师,为传承云南地方戏曲作出贡献。, L* e: h( S, b9 ~/ c6 n
; w) g4 ]- [1 d* r由于滇剧在鹤庆一代代传承,还出现了以演戏为主业的“滇剧世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程家。程氏长辈程小元(1882—1945年),字子明,好学成名,擅演丑角,不仅戏略宽,还精通文武场面,能掌统指挥乐队演奏。程子明生有9子,经悉心教授,长子演大面,老二演文武小生,老五打锣钹,老九(程家昌)生性聪慧,发展全面,擅长花脸戏还专打小鼓,鼓点精通,能制作道具及龙狮,上桌表演狮舞腾跃自若,从不失误。由于掌握台本了然于胸,被同仁称为“滇戏箩子”。受家庭熏陶,解放初期还在小学四年级读书的孙子程栋良也上台打小锣。孙女程维兰,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省文艺干校滇剧科,主演旦角,扮相俏丽,唱做俱佳,以演《雷神洞》中赵京娘尤为出色。程家三代在家乡无人不知,有“程家班”之称。# _% x- G2 d8 [7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