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如何发展?大理的乡村旅游该怎么做?

1
回复
224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6 23: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还记得小时候经常听家里的大人们说:等过节了咱们全家进城去逛逛。城里热闹、时尚,还有年轻人的激情和梦想。! k' }9 q; N- Z0 t! ], `1 P
  而今,城里的大人们却对孩子说:等到了周末咱们全家人到郊区的乡村去玩玩。乡村淳朴、安静,有我们向往的生活,还有我们追逐的诗和远方。
' w" N8 q8 Q1 S( G& s+ n; f* J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享受。乡村旅游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成为现代旅游产业的夺目亮点。乡村旅游成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带动乡村人口的回流、拓展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但,经调研发现,很多只注重政绩不注重运营的乡村模式面临着“空心化”的局面,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成长的烦恼”。
" ~) l: X0 v8 k4 T3 J  1
' i0 z- S1 T' a+ c. y) s" _  乡村旅游的现状问题  c7 J# `# I9 w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所特有的田园风光、聚落形态、农业生产方式、民俗风情、自然或文化因素为吸引源,面向都市居民群体展开的,集观赏、体验、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K+ \- P6 g% F, i
: d2 z! F# P1 x1 V
: E: V& R) D% s8 T" s8 ?) e) ?

% k0 e; E5 W( U
) k, j4 w9 [  s% \( I0 A" K  目前乡村旅游存在一些问题。' i0 Z. D& {: K- k' K; [
  1、景观规划不合理7 n: \# A8 x& z$ s( r
  目前许多乡村片面跟风,缺乏合理规划布局。从乡村肌理到街道及建筑功能、表现形式再到标识标牌都缺乏系统的考虑和规划。
! S! b) l7 G3 w' u: c! I* p2 N  2、基础设施不完善
6 L' G5 f# ^1 t# d  民宿热引起许多城市郊区或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跟风,但基础设施又跟不上,落后的服务条件和旅游体验难以留住游客。
2 a+ O! d  q9 ^  3、特色不明显,过于城市化
% d. r4 w# N3 N  “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乡村景观设计过于“城市化”,使得乡村千篇一律。很多乡村地区景观营造流于表层开发,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加工,文化品位不高,导致乡村“四不像”。' O$ m4 \- U. n5 A) e* x
  4、走向一味“回归传统”的误区) a- L2 ?& ~1 W6 \) |+ b2 E- I- ?4 d
  一味地“回归传统”,尤其是建筑形式上的回归传统。新建建筑生硬地“穿鞋戴帽”,模仿传统民居的外表,却没有发掘其内在的性质,陷入了一种“不向前看向后看”的认识误区。
- R( c1 U- S8 S* ~1 s  5、不注重生态保护,对周边环境欠考虑8 c3 @+ B: F* H5 B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规划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程度,远远大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再修复能力,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 I, n' U) p7 v' |+ x7 r3 T% C4 j  2+ `+ }  r9 I, y5 f; y
  乡村旅游应该如何做( T; F+ J/ ?7 _, x
  "吃、住、行、游、购、娱、体、学、研、悟"是旅游业10大要素。同样,对于乡村旅游业必然有着内在的核心要素构成。我们把内容浓缩成四句话第一,找准发展模式,构建乡村吸引力体系。第二,引入乡村创客,推动旅游供给侧的改革。第三、延伸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第四,拥抱“互联网+”,打造“智慧乡村”。将旅游产品做大做强,做出本地特色,这样才能吸引来游客,并且留住游客。& e5 s0 i( P4 x( j7 ~
: U! S& a& D: a, b, n) p

9 U  L1 x. U/ h  b8 q) o
% \1 g3 B- L& ~$ P6 b  找准发展模式,构建乡村吸引力体系$ j. p7 d& [" [2 c
  1、以城市作为依托
# I- i/ h: ?! L# V6 a1 R  在大城市周边,会形成环城市乡村发展的这样一个圈层,会有这样一个空间,他会为这个城市提供乡村游憩的场所,所以叫环城游憩带。那么在大城市的周边,他的开发模式跟其他的地方就不太一样了,因为它有非常好的交通,有非常好的区位,还有非常大的市场腹地,有一定的客流量,所以很多模式都是可以在大城市的周边来实验的。$ z4 E/ o! s( e8 O4 [
  2、以景区作为依托
  Z* k5 N+ T! i* k( R, g0 [  以景区作为依托,主要的精髓就是“傍大款”。景区的资源对城里人来讲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他们会自发的到那个地方休闲游憩。利用景区这样一个资源,我们可以把周边的村子打造成接待、餐饮、住宿、娱乐体验为一体的产品,跟景区的观光游览、游憩形成互补。1 o0 @/ Y7 D6 p! N3 ]. I
  3、以产业作为依托: }7 ]2 `( @- f1 L. {
  以产业为依托,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功能,开发农业+旅游的产品组合。就比如说有葡萄产业的地方,可以打造葡萄庄园;有花卉产业的地方,可以打造花卉庄园。
8 \2 W( H0 ^2 t( l! k! M2 E  4、以历史文化作为依托, U: X# f- S' G: u0 a
  这种发展模式它本身具有吸引力。比较传统的古村落历史文化的遗址,推崇保护先行,然后以观赏、参观为主。以历史文化背景作为灵魂,后期拓展旅游元素,把古村落本身打造成一个度假村落,把游客吸引到这里。7 y. @  I5 Y7 y/ X2 G
  5、以民俗作为依托
: x) _- D. @+ ^+ T  以民俗作为依托主要是依托非常丰富民俗文化。比如丽江、大理,那些地方都有非常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大理是白族,民俗就是把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或者这边非常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挖掘出来,进行乡村文化的孵化打造。  w4 S/ }/ \) N+ s2 j
  3
, J! ~$ \9 o# n# q; D* h3 t( @& U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7 D- s! n9 L, w" ]% ^6 K$ p  我国乡村旅游从1980年代的成都“徐家大院”农家乐兴起,到1990年代后期转向农业观光和旅游休闲,再到现在的观光、度假、休闲于一体,旅游、生态、文化等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乡村旅游各个发展阶段表现出的特征,总结出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
' Q4 o9 @* l$ w5 Q9 r6 [! j: q5 f1 A! u& O* a, X

$ ]# |' Q5 x! I- l6 W
6 s. W% [4 ^. t) R- j: o  与生态相结合、丰富文化内涵、保持本色、融合发展
/ n) f0 S  t" C9 b( U* U5 y( B  1、与生态相结合绿色发展
* X: M0 h( j7 \* U# L8 t2 ~# {) P. y  乡村旅游是生态旅游与农业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方式,体现了游客对原生态自然的向往,乡村的生态化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之我国乡村旅游在现阶段更侧重与经济效益的提高,很多乡村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现代化。在此过程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伴随显现。未来的乡村旅游应该是生态旅游和农业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方式,继续与生态相结合,打造生态乡村才能更加吸引游客。
) l7 K3 u* ?. N( J( G  2、做有‘灵魂’的乡村旅游9 L) T/ g( n. V1 J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日益丰富化,单一的观光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式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还尚处在不成熟阶段,而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量导致很多地区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不高的问题。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加强对当地资源的有机整合,尤其是对文化资源,如乡村民俗、民族风情等的深入挖掘,增强对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建设,具有“灵魂”的乡村旅游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 P4 j0 r4 h6 h( a3 f9 s8 ~6 o
  3、保持本色发展
( Q8 k$ C% |9 y9 U7 ?  乡村的城市化一方面导致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也使乡村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乡村不再是原始的乡村,一味的拆建让乡村面貌面目全非。有一些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来吸引游客的,也有一些是以古村镇宅院建筑为吸引物的,这些乡村旅游模式依赖的就是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如果盲目模仿,势必会失去本身的优势。因此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护村庄的本色,突出当地特色,强调产品差异化,打造与众不同的旅游产品。- ]5 ?5 b1 v- {, ~
  4、增强可持续发展
4 d- ^: s( f# \9 }  乡村旅游不仅仅是纯粹的对农业资源的开发,融合发展是中国乡村旅游的一大趋势。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到2020年,要达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的总体目标,基本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乡村经济新格局。以“旅游+”为发展模式,让乡村与其他资源、产业相融合,也就是形成“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民俗”、“等模式,产生新的旅游产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Y9 F" P" S* v6 c* K& J

5 [8 w0 v- Z5 ]4 ^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