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海保护带来新变化:水清了村美了村民也笑了

0
回复
96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2 2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02324a0ad3d1c4f889163.jpg
. b" F' c$ C! V: O# H! y; H
“几年前,村里的污水和垃圾还未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地上常见牲畜粪便。特别是进村道路坑坑洼洼,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骑车去奶站送牛奶,出村时必须先下车步行。”站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牛街乡西甸村委会渔潭自然村村口宽阔、平整、干净的水泥路上,村民段春城感慨万分:“变化太大了,脏乱差的村子变成了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我们的幸福感倍增。”
3 l7 m& K2 Q  |  C4月29日,记者走进这座山清水秀的白族传统村庄,看到青瓦白墙的庭院式民居错落有致,门前屋后村容整洁,绿树成荫的湿地公园里,一些村民正在休憩。$ `. @/ w# m/ \* c+ ]5 Y' L
“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村民外出务工,渔潭村201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069.5元。”牛街乡乡长张亮宏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渔潭村集中力量,投资800万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改善村容村貌。
( ]" r& j& e2 N% h+ ?) w- Q
002324a0ad3d1c4f889163.jpg
0 q- z" U4 ~8 E5 [8 X8 D
渔潭村内有两处四季长流、清澈见底的龙潭。这是洱海源头的源头,为周边多个村落提供了灌溉和生活用水。该村积极把人居环境提升与洱海保护治理结合,先后实施了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生态湿地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工程,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化肥使用,开辟了500亩的有机肥示范田。记者注意到,占地近30亩的生态湿地不仅恢复了生物多样性,还对污水厂处理过的水再次进行吸附、过滤、沉淀,最大程度降低对洱海的污染。  f& {  |# U0 p, V( X3 c3 l
002324a0ad3d1c4f889163.jpg

" ?0 m1 H1 `' |3 @: ^& Z5 n离开渔潭村,记者来到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的代表之一——洱源县三营镇共和村委会郑家庄。作为全省第一批民族团结示范村,郑家庄在建设生态美好家园方面的成绩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称赞。
* D# F0 ]# N8 N: P
002324a0ad3d1c4f889163.jpg
' ?4 v3 k4 F/ `6 R
“村子实现空间优化形态美、功能配套村容美、业兴民富生活美、生态优良环境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关键,是做好了群众工作,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郑家庄村民小组组长杨秀弟总结,通过党员带动示范、落实三清洁(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等管理制度和《村规民约》,村民普遍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形成了共识,自觉投身美化家园的事业中。
- F" C- E' u9 J% U5 O+ F6 r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保护洱海、整治环境的行动也如火如荼。规模壮观的沉淀净化池正在发挥作用,对村落污水、农灌尾水、初期雨水进行收集。每家每户的化粪池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将于5月20日实现全覆盖。届时,卫生间、厨房的污水将先经化粪池净化,再从污水管网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环境好了,不仅村民生活更舒适,而且游客也更多了。”在古生村戏台前,村支部书记何桥坤满面笑容。3 K) h3 x7 A6 k4 h3 z
据了解,大理州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和示范州巩固提升工作中,重视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和居民综合素质提高,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批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正不断展现在人们面前。
9 O. d3 t% y! d记者 朱海 文/图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Powered by DALI8 X3.5© 2001-2013 dalibaba Inc.  滇ICP备19004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