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 }7 ~+ q0 Y. ]0 f7 v1 H
大理的乡村旅游上演“成长的烦恼”
7 V5 V; C/ p( |' C( r; U, T! z1 d. h9 Q
4 Z- z: J) {" P
/ @1 U( D' P& G+ T. ?澎湃新闻网
$ G) p, k) T/ Q4 _+ q) x+ W7 b
! k! G! m% [- w2 \# b. }(原标题:云南大理一村庄每年迎70万游客,有客栈污水直接流入洱海)
9 `$ o5 D/ L1 |$ @ z* X) n2 W* C4 `/ d' O% Q& _1 t K
旖旎的自然风光,别样的民族风情,淳朴的民风民俗,这是云南省乡村旅游的美丽一面。
" `8 j8 M( |( e: i5 e7 a$ \. X& b% {7 ~6 ~7 u, h0 s
美丽的背后也有不和谐音符。基础设施条件薄弱,限制接待能力;服务水平欠缺,影响消费体验;经营模式同质化严重,导致行业恶性竞争……
* D$ {1 Y+ h7 m7 c( G5 u: \6 ~2 ]' ~
作为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云南省的乡村旅游呈井喷式发展,但量上的突破遭遇质的瓶颈,提档升级势在必行。近日,记者走访了丽江拉市海、大理才村、腾冲银杏村等村落,力图探寻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之路。
- ~$ g# [. L. R8 g' Y$ T# B2 z, t: Y( O
3 r8 k# R. Q9 N x5 ]7000人的村庄每年涌入70万人
! n7 d$ ~ p. j" L9 d, B; m0 F; S! ]! O
红火背后有成长的烦恼1 E, T/ [# f/ |# q+ N
7 i; F% t- Y# f
数据显示,2015年云南省接待乡村旅游者1亿多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近千亿元,约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三成。但是,乡村旅游红红火火的同时,也遭遇“成长的烦恼”。! K$ ?' f$ N! q' _" e. k/ O+ S
5 [; f" J! U U$ v3 S' W硬件条件差,限制接待能力。紧靠洱海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才村风光秀美,是不少旅游爱好者心驰神往之地。如今这座远离繁华都市的村庄却有些喧闹。3 u& i/ i7 B* l8 L
8 a# `2 T$ f* J% U, ~凭借离大理古城不过10公里的区位优势,这个7000人的村庄每年涌入70万游客,客栈数量更是从40多家猛增到170家,小小的才村难堪重负。交通拥堵严重,高峰期堵车路段达几公里长;旅店接待能力差,村民和租房客之间的纠纷不断。
$ V# r0 B# @6 Y, b$ D' M# N4 b7 G2 Y0 x& {9 u! h" }- _
景区管理滞后,影响消费体验。最近几天,丽江市拉市海景区管委会主任和顺英处理了一件棘手的纠纷:一位骑马游玩的外国游客投诉景点没逛全,要求退钱;牵马的农民矢口否认。双方各执一词,又都拿不出有力证据。几番协调,和顺英说服马场退掉部分费用。此举被当地人指责“胳膊肘往外拐”,这让在基层工作多年、性格泼辣的和顺英一肚子委屈。
: E( K2 T1 Y: h# ]$ c& x0 U0 U* N( ?6 A L
“当地的旅游纠纷主要是因为缺乏管理导致的。”新上任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拉市镇党委书记和建强说,2007年,因丽江建设调蓄水工程,淹没了不少土地,拉市镇农民人均耕地从5分降到了3分,农民自发搞起了牵马划船旅游项目。生意最好的2013年,拉市海周围有69个马场,规模从几十匹到二三百匹不等,既有个体,也有公司、合作社。旅游项目一直处于自然生长阶段,无序竞争在所难免。“经常是农民心里有气,游客也不痛快,双方都有火,一点就着。”和建强说。# H3 h4 I! D" v3 l7 _, @6 ]8 t% v
- `$ ]1 n; L3 R乡村旅游是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要产业。业内人士指出,面对游客对高质量旅游体验的追求和当地软硬件落后的矛盾,云南省下一步应着力解决产业存在的共性问题,补上硬件的“短板”,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软环境”,打造乡村旅游精品。( x9 |& ]9 o D%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