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S5 N1 X8 P0 @/ E6 B
G6 l* J! V8 R {: p; C/ K* e
. b$ q @* `" H O' h2 I5 M. i
" D2 f ?0 L/ k+ K 公元937年初,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他吸取了前三代小朝廷郑、赵、杨氏统治时期的经验教训,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治理国家。大理国“更易制度,损除苛令”,停止了掠夺性战争,抚慰百姓,发展经济,过着美好时光。
0 \. ^3 Q3 w7 D7 U* r" r
9 s: \( D- R m# f+ V# t4 K5 t+ U4 S# ^. A
) Y" n' e0 C: ]' [8 j5 r
随着白族聚居区生产发展,各地区、各领主之间的经济联系得到加强,但与此同时,白族各封建主和其它民族的一些贵族领主,经济和政治地位也相应地得到巩固。例如,滇池地区的高氏家族,洱海地区的杨氏家族,就发展成了东、西部的两大霸主,他们同“大理王”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以至发展到同段氏王族分庭抗礼、争夺权力的地步。
* Z. C* W6 f5 {- ? 1063年,洱海的封建主杨允贤发动叛乱,妄图取代段氏王位。大理国王段思廉在诸侯据地自雄、王室力量极大削弱的情况下,无力对付杨允贤的发难,只好借助东方岳侯高智升(高方的后裔)的兵力,才平息了杨允贤的叛乱。为此,段思廉封高智升为鄯阐(今昆明市)侯,承认高氏在本地区拥有世袭领地权,还忍痛将王室直辖领地的一部分(白崖、茹甸,均在今弥渡县)也封给高氏家族,这进一步促成了段氏统治的危机。
; r; S v: y$ d4 S# l5 F0 Q
Q0 o5 |( K- U, t7 V( g- W/ J" T
$ c X& R# p2 z9 Z U; y V
( c& L1 y* S1 h% v4 D Y7 Z y* T8 \$ s' q' a
# N; h3 f1 ?$ E# A$ _
' T2 H/ R' ?, I, h/ l 1080年,已经被平息下去的洱海杨氏家族势力,又东山再起。杨义贞发动政变,杀死段思廉,自立为“广安皇帝”。杨氏家族的复出,危及到其它被封诸侯的地位,于是,高智升联合“乌蛮”三十七部的兵力,再度发起对杨氏家族的讨伐,灭了杨义贞,拥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即位。以平乱与拥立之功加升高智升为布燮。
' j1 T% _* K: L' v 高智升却趁机把势力从滇东伸入到滇西的洱海地区。高智升表面上拥立段氏为王,实际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自任“布燮”(宰相)后,坐镇洱海,把东部的滇池地区,交给儿子高升泰经管。高氏遂成为云南东、西部地区势力最强大的一支诸侯,并遍封其子孙于“八府、四郡”,除边远地区和三十七部外,几乎全部控制了大理国政权的辖区。大理国的重要官员,也几为高氏豪门垄断,故号称“一门之盛,半于大理”。
9 ]; W q, \: l( D, o 段寿辉“逼于高氏,不自安”,托以天变,避位为僧,在位仅一年。诸葛元声>>滇史<<卷八记曰:“寿辉在位一年,疑惧高氏,常忽忽不安。升泰觉之,托以国人未服,更废寿辉,而立思廉之孙正明。”这一年是公元1082年 。% r8 O% b. P2 T: C3 T
$ z( ]2 D1 d6 p1 n
, n( z0 N3 Y# M% x4 h' j3 R- Z: [) V
4 P$ q8 V8 H9 P3 ^; _
6 V: k$ b7 D0 o. y+ L4 p
$ l1 _( S( T/ O6 s' L >>大理古佚书钞.圣德皇帝高升泰事<<中说:“正明不善治国,崇佛而怨国事累人。国人怨其不务朝政,而向升泰。正明三言让位事,惟升泰之才能振民兴国,强让位升泰。”这里说的是段正明让位纯属自愿。而(胡本)>>南诏野史<<则说:“杨义贞之篡,段氏亡矣,国固高氏之国也。今段氏微,君已委蜕而去,非高为主,人心其安归乎!”所以,“明在位十三年,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群臣请立鄯阐侯高升泰为君,正明遂禅位为僧,而段氏中绝矣。”这是被迫。总言之,段正明的避位为僧无论是被迫还是自愿,都是咎由自取。与此相左,诸葛元声>>滇史<<卷八却说:“(段正明)凡在位十二年,性谨恪,尚俭素。甲戌(公元1094年),避位为僧。时段氏子孙不振,国人皆归心高氏,遂奉高升泰为主,而段氏中绝。”依据诸葛元声的记载,段正明不但没有“为君不振”,而且谨恪俭素,堪为明君。既然不愧为一代明君,段正明又何以要避位为僧?倪蜕>>滇云历年传<<卷五引>>南诏野史<<称:“段氏世衰,人心渐归高氏。正明畏其逼,因避为僧,群臣遂请高升泰为君也。”/ n/ D& M, C8 U6 ] r
1094年,高升泰权柄自擅,以“群臣请立”为口实,逼段正明禅让为僧,自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中国”。至此段家递传了14代的王位暂告中断。
3 P$ E7 G7 Y* B' R2 }8 U* O! {/ V0 e2 c/ } e" X
: ?8 v9 p: q, {. i' w2 m% R- Z* H1 p
! B6 a; g9 V& _, T0 S
; W5 ?1 J1 D; H( M$ y
; Q- G$ K' L3 D; e4 K6 ?/ |+ F+ r( U* w$ ?. Z. W6 ^. N
7 _4 o' v+ T+ M& u/ {+ v
% J" |- A1 w0 x7 u+ v6 h# v 1252 年9月,忽必烈奉命兴将领兀良合台等率军10万人,直入数千里,深远迂回侵略大理国。1253年11月初进抵金沙江畔,遣使赴大理国招降。大理国国王段兴智拒绝招降,以丞相高祥率军屯戍金沙江沿线,又遣将领高通率一部驻会川,抵进蒙古军。十二月初,大理军与蒙古中、西两路军对峙。兀良合台部越旦当岭(今云南中甸境)入大理境,招降么些部落(今纳西族),占领三赕(今丽江),从侧后攻击大理军主力。高祥见处境危急,匆忙退兵大理都城,凭坚固守。
% {7 b2 ]9 G' t0 E3 _ 大理城东濒洱水(今洱海),西倚点苍山,北、南有龙首、龙尾两关为屏障。高祥以重兵据咽喉要地龙首关迎战。蒙古中、东路军先后渡金沙江与西路军会师与龙首关,合力攻击大理,大理将士奋勇抗战,惨烈之极,几次击退蒙人,最后蒙古人忽必烈命令胆大而有草原狼性的蒙人组成一支特别队伍,绕道苍山西坡,由西向东翻越苍山。这支登山部队,十之八九死在苍山之上,但最终还有少数存活,存活下来的蒙人军士,在苍山上组成一支狼兵,军旗招展,鼓号齐鸣,由山顶直冲而下,突入城中。大理军主力不敌,蒙古人于十二月十五日占领都城,段兴智、高祥逃命天涯,大理国灭亡。5 l2 g% B) u8 ~. D" K+ W8 u; j/ X2 u- `
. K/ _" @; g+ n
* A4 ?8 w0 k; c
& I' Y( U7 M" |: h: t; A- |4 P& F' x! J* u4 ?
* R$ I! j( U& J, u6 F- ~
( Z* n. p, h: v* `$ g+ o 回顾历史
6 O/ r( @' l' p# v 其实,大理国的将士也是勇敢奋战的,使蒙古人也同样损失惨重,奔袭大理国的10万铁骑,仅存活2万。至今云南许多地方都还保留有为数众多的“鞑子坟”,据说就是当年蒙古阵亡将士的墓冢。蒙古军由于军力不够,就夹持大理国王段兴智的叔父段福,率领“爨白军”,随蒙古军出征。等打到湖南的时候,已经无力再向北攻击,随军出征的爨白军中的大部分军士,则落籍于湖南西部桑植县等长江流域一带,成为现今这些地方白族的先祖。六百多年之后,爨白军的后代贺龙,当了红军,长征时路过大理鹤庆时所讲爨白话,还能与鹤庆县白语相通,实属奇巧。; C4 k" P7 P6 k+ {8 F( a! o
图片来自网络5 ]* B+ Q, w% |% r
]+ M9 Y6 K* I+ s5 T+ [ _
+ W. D8 k) ^4 N/ H2 l# ~# @' q- R" Q: X! \1 X5 u+ w
长按解锁解锁更多大理鹤庆尘封的历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