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发表博彩类、私服、色情、赌博、诈骗、违法广告等一切国家法律禁止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禁言并清空帖子,严重者报公安机关处理!

大理洱源美丽乡村,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美丽乡愁!

0
回复
140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3 14: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 r% h# @5 T6 C9 d4 L
  ​【原标题:生态洱源的脱贫攻坚之路】1 B3 t6 ]' t, O% X
  洱源县,因地处洱海源头得名。这里有“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西湖、东湖和茈碧湖,湖水如明镜一般清澈见底,放眼望去,“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景映入眼帘,仿佛置身仙境。抬头便能看到“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景致,白鹭的啼声如一首首动人心弦的音乐,回荡在上空,久久不消。这片生活着汉、白、彝、藏、傣、傈僳、纳西等26个民族的热土,亦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西边境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片区县。$ l- r9 ?& A8 m: z# {

! ]) f" @+ Y0 Z5 _( z" g: E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a76b20eeab2849c58567501e8454cff3.jpg
" C. ]1 O7 m  C. B8 ]
, A) m) t) {1 e- d7 `
  高原水乡——远眺洱源县城& [5 n& b; {1 B- |/ e1 |
  精准扶贫
, h6 U; o" i' H* g: _  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二十一世纪两个重要的课题。脱贫攻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势在必行,势如破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目标任务之一,不容忽视,不容懈怠。洱源县作为中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云南省首批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交上怎样的“答卷”令人期待,“解题方法”也备受关注。2 O$ G* m9 v0 k! t. ~. L

4 z% ~4 C0 u* k3 I5 V+ J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b99629162a634e56b49c7f23f531d6a8.jpg

# e& t$ ~8 x6 E5 P
) f; [$ y" Y! ], i  2015年8月6日,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陈豪(右二)在省政府资政刘平(左二)、大理州人民政府州长杨宁(左一)、洱源县委书记杨承贤(现任大理州政府副州长)等陪同下到洱源县西湖调研指导湿地保护和旅游业发展工作  q0 p$ q1 a' ~) h* C

2 |" D3 Y$ b$ m: e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bde2cd98b638cec62268917ea8cfbd27.jpg
  W5 t6 K- @$ r$ g
- d5 [- G0 ^' c7 J' e- T, G
  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 金到洱源县牛街乡贫困群众家中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 j1 o) [: E, k% t# l7 c3 I  自被列入云南全省12个首批脱贫摘帽退出县以来,洱源县锁定2016年底摘帽脱贫目标,在省、州党委、政府领导下,在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等省、州挂钩单位的挂包帮扶下,中共洱源县委、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咬定精准二字,向贫困下战书,与贫苦作斗争,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真功、在精准落地上见成效多举措压实责任,从根本上拔掉穷根。1 ]5 r! S' `$ v' O" I( t2 W

: Q8 R8 I1 n+ R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dd00c2ea317825beba9833b3746a7a12.jpg

! B, H5 O& }4 a( X3 ]: V0 u7 C# y
4 z, P2 c" I0 n: ]! I/ p  大理州委书记杨 宁到洱源县调研指导扶贫工作0 a! }8 a- \2 l! c; K
( ~& q7 e3 ?3 ~: t0 I0 }. r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6f2995c9552547079c05538470fb7ff7.jpg
/ b' g; H6 R9 H! n# h

: W  e: d3 p% g6 B/ k" i" r% N  洱源县委书记李 洋深入一线调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 U. j, L* s. u/ ^  e
( P7 b! [9 W$ D, Z* A) X' p# v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b293e53ad6450750688d8889052785a8.jpg

( i2 [6 b0 W# j& o/ a$ \+ r: {0 V
  洱源县政府县长丁洪涛在脱贫攻坚一线与干部群众座谈交流工作
+ A6 Q0 f- v8 I7 ^2 i! Y7 l) k  |  力拔穷根铺就脱贫致富幸福路& F3 k9 j, `+ _
  S& ~. t* m9 W) \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b667fae96e98c9cedefccbda04d623f1.jpg
9 L5 g4 c; o6 @) u/ R

: a& j$ Y1 G+ d, S& U9 L: W" j/ Q  保护完好的洱源古弥苴河河堤上的古树带% I* Z- e  K4 h% ]- X
  蒙蒙细雨挡不住汽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行。在前往洱源县牛街乡福和村的途中,记者被一片茂盛的“花田”吸引——满山遍野的淡紫色小花随风摇曳,生机盎然。下车一问,原来是中草药材附子。“这是村里种的致富花!”随行的乡政府干部兴致勃勃告知,这一大片“花田”是福和村的附子种植示范基地。
" q9 N3 b; F0 I  福和村自然条件不好,村民们分散居住在海拔2100米至3400米之间的高寒山区。在这里,由于缺资金,缺技术,周而复始的辛勤劳作并没有改变贫困群众的生活面貌。根据实际情况,以问题为导向对症下药,在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等省、州扶贫挂钩单位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福和村在产业发展和易地搬迁上下工夫。一方面,积极协调洱源县农行向建档立卡户发放产业信贷资金180多万元,另一方面,引进大理州农科院、大理药业、大理青松薯业等企业、院校,参与产业扶持项目,帮助建档立卡户购买大牲畜、种植中药材、改良马铃薯品质。同时,依托易地搬迁项目,解决54户村民的安居问题。正是有了这种“对症下药”的布局,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群主收入,为实现脱贫摘帽打下坚实的基础。" u9 S& G5 V& v/ {
! }  K; n( L9 l2 O/ Q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eed07722047f520cfd87eb452a1b5c93.jpg
6 }; L& [, v, C( c5 Q: ~

0 f7 K8 z, q) Y2 k! X2 J6 y+ v4 L  扶贫产业培植之附子种植
! f6 H8 X  s8 N0 x, m8 l  “基础设施改善了,产业发展了,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劲头更足了……”盛夏时节,在洱源县牛街、乔后、西山、凤羽等乡镇,一个个喜人变化让人如沐春风。
% g' d- }( v" y% g. x: V  洱源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滇西边境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片区县和云南省12个首批脱贫摘帽县之一。主要分布在西片黑潓江片区西山、乔后、炼铁等3个乡镇以及外片牛街乡和其他镇乡山区、半山区行政村
, `9 q/ M* }7 d9 R% I3 ?% D: H  洱源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滇西边境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片区县和云南省12个首批脱贫摘帽县之一。“扶贫开发任务重、难度大。”据中共洱源县委书记李洋介绍,截至目前,洱源县尚有建档立卡4290户15002人,主要分布在西片黑潓江片区西山、乔后、炼铁等3个乡镇以及外片牛街乡和其他镇乡山区、半山区行政村。面对“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扶贫攻坚工作任务现实问题,中共洱源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来抓,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开展“挂包帮”“走转访”工作,通过实施产业发展、搬迁安置、生态补偿、发展教育、改善基础设施、金融扶贫和社会保障兜底等七大工程,突出重点和整体推进,筑牢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素质提升和基层党建五个基础,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面实施精准帮扶,全力推进精准脱贫摘帽工作。
$ i& f/ l$ ]6 ]% D
. _# q9 A2 v) \. E+ K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01aa81e21cd262039e26de0de8ee9502.jpg

' T  w; t# V6 K2 V# M
& U! T0 o  }0 M: y: y# g/ B  凤羽风光——“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
/ x. A% v1 F6 \" S, o; l( }  在李洋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本名为《情洒洱海源》的画册。
/ h0 E) y% V7 p9 k; x  “这本画册记录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尤其是省委宣传部挂包帮扶洱源20年的部分片段,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新的开始。”画册图文并茂记载了洱源20年来扶贫攻坚的点点滴滴,是对脱贫攻坚之路带领人的感恩,更是一种对新生活的向往。书中记录到:
( L$ G& A9 V# N0 Y) w5 M  二十世纪90年代,扶贫开发的号角在全国吹响。1996年9月18日,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洱源西山“结亲”,开启了挂钩帮扶洱源20年的漫漫历程。9 S0 o8 o" {9 S& L* r
  20年中,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用心用情用力关心关注着洱海之源这片热土。. s' K0 s- u+ u
  扶贫攻坚, @% _9 D. T8 y: `* m( K, d
  20年来,云南省委宣传部的同志们,把洱源人当亲人,把洱源事当家事,想洱源人之所想,急洱源人之所急。$ E* q! ]1 B' e& r$ A& i
  20年来,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赵金先后数次到洱源县,调研指导工作,看望慰问联系户。赵金指出,要明确省委宣传部挂钩扶贫的定位,做到扶贫与扶智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经济与文化相结合,推动形成洱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局面。20年来,云南省委宣传部的同志们,把洱源人当亲人,把洱源事当家事,想洱源人之所想,急洱源人之所急。, r4 [/ r! s. D/ r& G; t
  “在省、州各级领导及各部门的关心与帮扶之下,洱源县的脱贫攻坚之路走得坚定而沉稳。”李洋告诉记者。
8 o8 O+ w% V: D% h
9 P) F4 T+ C% O- |, e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3b2c3972e1fa56be5a489caef884fa51.jpg
8 f! h  _& w+ |, p' Z
- X+ @3 p5 I/ W& w( \
  洱源山区风光之西山乡风光0 N  H* ~) ]* P: b# O% \' S1 E
  洱源县西山乡,最低海拔1600米,最高海拔3800米。乡政府驻地海拔2480米,距洱源县城92公里。; U# d/ j5 G' X- E
  走进西山乡5个村委会之一的胜利村,只见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往农家小院,一排排新修的砖房错落有致。水井小组村民高兴地说:“过去日子过得很艰苦,盼着哪天能盖上一间比较亮堂的新房。如今,通过政府补助和自己筹资,新房终于建起了。”
8 h  `/ Z/ y+ U" @  “我们村扶贫开发工作呈现有力、有序和有效的良好局面,困难群众在扶贫攻坚中得到实惠。”胜利村委会负责人介绍,全村共650户2720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1户1030人。全村要抓实传统种植业实现稳农,打造规模品牌实现富农,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实现强农,努力实现“脱贫、摘帽、致富、奔小康”。
- v& S1 E5 W7 A0 b: y: U6 p2 q  胜利村只是西山乡脱贫攻坚的一个典型。乡党委负责人介绍,2015年以来,以“生态家园,幸福西山”为目标,通过发展优质经济果木、养殖大小牲畜等产业,全乡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4836元,增长16%。在全乡3717户13849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04户5018人。要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转移就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发展教育脱贫、发展金融脱贫、社会保障兜底等举措,确保2016年底脱贫摘帽。6 _( h3 N2 `$ a  ~5 v
  努力实现“脱贫、摘帽、致富、奔小康”. z  Q2 R1 j4 o9 }$ n3 s, ^
  如今,山坳深处、田间地头,大地间脱贫攻坚的强劲足音在回响,山寨里自强不息向贫困宣战的热浪扑面而来。洒汗出力,亮剑出手,力拔穷根,在脱贫攻坚大决战中谱写出一曲曲雄浑乐章。
3 y+ D8 P0 _4 Z( z4 T  A' t  U  为将全县的工作重点引导到脱贫攻坚上来,洱源县建立加强精准扶贫攻坚的组织保障体系。成立了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建县扶贫开发工作指挥部,由县委书记担任指挥长,县长和县委副书记等县级领导担任副指挥长。由9名县级领导挂钩帮扶9个乡镇,39名处级领导每人挂钩帮扶1至2个贫困村,由106个省州县三级部门具体负责保村,实行结对帮扶“532”制度(县级干部帮扶5户,科级干部帮扶3户,一般干部帮扶2户),全县2488名干部职工结对挂包7455户贫困户,实现“挂包帮”全覆盖。同时,采取“抽强人、强抽人”的方式,由县委、县政府统一选派了8名挂职副(镇)乡长,选派了40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工作队吃住在村,以“人在、心在、实在”“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扎实作风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 _5 l& H1 w" @  心在人在实在. N7 p( C* b! }

7 s6 B2 R3 P1 i7 Z- n0 H) j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b0f44ba245ccfab6790fd23c93a7b2dc.jpg
) O, c' {% X) D, ~- {) }& I

) U: U3 N$ {8 ^1 |) m# d# `1 K8 y, K  牧归( s$ ]1 D- ^) F# z( y
  在牛街乡福田村委会,只见小院干干净净,墙上醒目地挂着“三图二表”——“2016年脱贫攻坚项目示意图”“脱贫出列攻坚战任务图”“脱贫项目实施情况图”“整乡整村及其他项目挂图作战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出动态表”。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向记者介绍:“我们实行‘挂图作战’,让大家对脱贫攻坚推进情况一目了然,明确目标、措施、时限,强化责任、落实、成效,促进精准靶向、精准施策、精准脱贫。”
( E7 B+ r# N: l3 o. }  像这样明晰的扶贫作战图在洱源县每个贫困乡、贫困村都有,标明扶贫措施、脱贫时限、责任人等信息。县、乡、村层层签订军令状,优秀干部分赴贫困村任第一书记,一村一个工作队、一户一个责任人,精准入户结对帮扶,确保“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 w  K5 ?3 ?2 Z7 C' U* R, D- C& ^- ]: g# L& M: g5 K! i2 g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7dfc207fa968888bc1ba6a76fd80f12f.jpg
3 [! t& n1 j" a
; b# D1 A( J7 K
  “人在、心在、实在”——乔后山区风光4 r  W- q# O$ b6 A
  “扶贫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一起完成。”这在洱源县上下已形成共识。" B7 x- Z: s5 B0 p2 |9 m, h
  在扶贫格局建立和扶贫对象确定之后,洱源县严格按照“快审、快批、快拨”的方式,让资金落到实处,用在刀刃上。据介绍,2016年,洱源县计划整合中央及省级专项财政资金4.5亿余元,州、县两级财政投入7000多万元,发放到户扶贫贷款2亿元以上,涉农龙头企业项目贷款8000万元,易地搬迁贷款3亿多元,农村危房改造贷款2亿元,累计投入资金13.7亿多元,确保2016年脱贫摘帽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z9 C. a! c( L" q$ l. b0 M/ D  N; K
  有了钱怎么用在“刀刃上”?洱源县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路径。
# K" S' M% ~9 i- ?
6 G7 k( Q0 R# H2 P! f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a3222a67faada1de8d14c02d24b1d276.jpg
- v( S4 g1 i9 X# a
' v& f- O  U& T* V( B
  扶贫产业培植之山萮菜种植
; q9 D  q2 Q; K% k- @# g& P% O  有了钱怎么用在“刀刃上”0 p! h7 ^; M6 o6 X/ r; p8 ?+ s& K
  ——产业扶贫“换穷业”。结合各贫困村发展实际,立足“一村一品”培育富民产业,引导贫困户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按照“实事求是、因户施策、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的原则,给予每户不低于3000元的产业扶持补助,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产业发展始终紧紧扭住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这个关键,以“公司! {- H  M" [- B' g  w- x
  基地 党支部 贫困户 科技
& y1 U8 \3 ?# E  金融扶持”的模式来拉动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同时,采用“涉农企业带、龙头企业带、农业合作社带、农业庄园带”的方式进一步抓实村级特色经济,充分发挥好当地企业技术和市场优势,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带动农户自我发展,通过劳务合作、资金入股、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形式与贫困户建立产业发展多种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变“输血”为“造血”,努力实现精准脱贫目标。同时,按照每个行政村不低于30万元,每个易地搬迁点不低于10万元的标准拨付1610万元互助金,覆盖50个行政村。目前,洱源县共种植山萮菜、附子、灯盏花和大白芸豆等经济作物4.28万亩,养殖肉牛、山羊和生猪等牲畜2.07万头,家禽1.08万羽,并与8家企业确定了长期合作关系。2 B+ r- \/ u4 }; s: H: f

! A1 \1 p8 N' t* i  V) ?, a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d68f5ee2bb25223886b153545dbf660e.jpg

- @& t' O: Z! F, ]
0 E1 ^3 p6 y9 N2 D3 y7 v  建设中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福和北村8 s+ |, k* w' h2 W% B
  ——易地搬迁“挪穷窝”。为切实解决好“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有效改善农村贫困农户生存发展环境,本着“保障基本”和有稳固住房的原则,结合建档立卡动态管理三轮“回头看”的实际,在省州“三年行动计划”下达洱源县850户易地扶贫搬迁规模的基础上,洱源县自加压力,分两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867户11085人(建档立卡2039户7807人,非建档立卡828户3278人),其中: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1559户6464人(建档立卡931户3828人,非建档立卡628户2636人),实施45个安置点,涉及9镇乡33个行政村,有4个集中安置示范点175户749人,41个插花安置点1384户5715人,计划投资3.32亿元;第二批易地扶贫搬迁901户3659人(建档立卡792户3202人,非建档立卡109户457人);特困户住新房407户962人(建档立卡316户777人,非建档立卡71户185人),全部为插花分散安置,计划投资1.28亿元。2 K& M- N' Q% p2 o$ B: T: Z
9 H7 l5 A2 E; T: k' J! e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5fb8fa8a7c5f6e28097167466705cec4.jpg
4 Q7 m, |( F, ^' S* W
, B& @* X, g+ Q* K7 U6 K5 |
  生态补偿,让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中收益( I# F( `) b0 z4 B: E7 H5 c  ~
  ——生态补偿给实惠。洱源作为洱海源头,有退耕还林21.38万亩,兑付补助金630万元;发放国家和省级公益林补偿金940万元;全县已建成生态湿地3.1万亩,湿地建设中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土地等方式每年增加群众收入2000多万元,同时,从建档立卡户中吸纳的天保员、护林员、环保员、河道协管员、垃圾收集员、保洁员等705人给予工资性收入,让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中收益。
, {1 f1 E% z. u5 X3 x, p# N. B  v1 I6 Z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e72d6bec8acc73a89dca04d08c93958a.jpg

0 b( V/ O3 N3 V0 Y9 O8 t. U& @5 A
  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
& D) e, K; a+ m" [7 n0 |  ——教育培训谋长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围绕年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投入3.68亿元,新征学校用地383.3亩,新建校舍面积8.32万平方米,新建体育运动场地9.92万平方米,投入750万元进行校园绿化,购置多媒体设备621套,计算机3320台。同时,全面落实建档立卡户子女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和助学金政策。对建档立卡户在校子女就读高中、大中专院校的874名学生给予扶贫政策资助。投资1108.62万元全面提升改造17个贫困村中心完小,已完成提升改造7所,其余10所正在实施,附属项目全面推进;投资158.27万元,为157所寄宿制学校启动“热水行动”,确保寄宿制在校生能喝上热水、用上热水;大力实施“雨露计划”,组织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半年多来,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93场次,培训13075人次,向广东、深圳、昆明等地输出劳动力8088人,其中建档立卡2562人,有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0 d/ r( ~/ U+ P1 W1 A

/ i6 S% y3 O/ K' U" W; j& v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c7e291b7afeb34681660fa25072a924d.jpg
/ N: B! S+ S2 A3 L7 E

, Q4 {* q* J# Z2 w) l  金融扶贫
; H6 m# N+ A& b+ i  ——金融扶贫助脱贫。为更好地做好“三农”服务工作,帮助农户尽快地实现脱贫致富,农行、建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在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强力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其中,截止2016年7月末,洱源农行各项贷款余额124164万元,比上年净增10111万元,其中农户小额贷款21065万元,受益农户7050户,精准扶贫到户贷款7887万元,覆盖建档立卡贫困农户1542户,充分发挥了农行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金融支撑作用。
% o/ P- b$ w6 r5 g6 V7 t7 Z. F1 S1 ]. o0 L% H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90100c5e3b602ac6a717b59430699396.jpg

4 b! H2 Q+ Q% ?4 Y+ w: u* y  h! N$ R: U% @! u
  进村入户调查& l- i9 D: J, E+ ]0 o3 M
  ——政策兜底“脱穷境”。对无业可扶、失能弱能的贫困群众实施政策帮扶。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已实现全覆盖。
! S! A7 Z/ V* l7 p$ ^) W; e  “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战略性任务来抓。”李洋说,要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每一个贫困乡镇、每一户贫困农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不掉队、不落伍。
& E6 }+ l+ {  w% q0 B  “路更好走了,灯亮了,村美了,活动有场所了,山里的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致富的路更宽了,赚钱的机会不比外面差……”牛街乡福田村委会旧同村村民如是说。经过卓有成效的扶贫攻坚,昔日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条件较差的“贫困村”——福田村委会旧同村已悄然迎来幸福“转身”,村容面貌、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收入大幅提升,如今的旧同村正朝着“富裕旧同”的目标阔步前行。
' _+ k1 ^9 D  _+ ^
) r* Z; M% o/ D+ B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e1cb06178da2ace69156a0dfa0dffe4c.jpg

7 z, d  e% E, A% N" F+ `/ r
8 |0 Z0 S. `* w4 X7 R- c  福田村委会旧同村
. Y$ }9 X8 W9 M  今天的洱源,正通过实在、精准、全面、超常规措施,一曲曲脱贫攻坚曲正在大地间铿锵回响。在党中央和云南省、大理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洱源县围绕目标,豪情满怀,砥砺攻坚,正奋力奔向“2016年全县顺利脱贫摘帽”的目标,与全国全省全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谱写着中国梦的洱源篇章!
2 M. F  c/ R- T/ `: ^1 D! t; c! f  青山绿水激活洱源发展新动力
$ q; c& m9 x+ L9 F5 t& B6 z
8 Y' f$ `( j* V1 Q1 }3 \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fc267cd38c77e568efd2b3e28752af69.jpg
. Q) ]2 E4 `4 X
; j+ w9 e+ p% G8 h
  如诗似画的洱源西湖胜境
/ f& H& h: S, N. [" w+ I  盛夏的洱海源,天蓝、水碧、柳绿、花红,鹭飞、鱼跃……一个韵味无穷的西部江南,一个如诗似画的高原水乡。勤劳、善良、质朴的洱源各族群众正在创造让人击节赞叹的“净水”奇迹,生态建设让人们收获到了昔日“谁道洱河千胜景,源头此处更澄清”的诗情和画意。
' c' _( H/ B! L4 |9 y3 J  洱源,因高原明珠洱海发源于此而得名。洱源地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三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部,是大理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洱源旅游资源丰富,素有“高原水乡”“乳牛之乡”“温泉之乡”“梅果之乡”等美誉。除此之外,洱源因其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本土文化独特神奇,被誉为“神话王国”和“仙女撒歌的地方”。- D. i$ S3 v* l5 B) \5 P
: L. a6 X, G9 w3 ?) D$ X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67f08cc9a0c83318eee403a580a67afd.jpg

% r- h% Y2 q4 {& V+ l# C0 c& [0 L3 n6 W
  洱源茈碧湖风光
0 C3 l/ v/ v* X4 c, j5 ^, \  2008年7月,中共大理州委、州政府将洱源确定为全州生态文明试点县;2009年6月洱源被国家环保部确定为云南省唯一的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之一;2011年被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农业部授予首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2015年4月被国家环保部、发改委等l1个部委列为首批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是云南省获此殊荣的“一州三县”之一;2015年12月,右所西湖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为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洱源全县九个镇乡全部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镇乡。5 L3 r0 a' Z. s) {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要求云南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这一要求揭示了生态环境对于云南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为云南进一步找准目标定位、突出优势特色、推动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v" E. X) \: [& j! L  习近平:“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生态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B, [" O4 `8 {% F
  2015年1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理时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生态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他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改善好洱海水质。& [8 W6 q1 v0 u
0 {* c9 g/ u2 ?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1c64d625921a8c4b63b1ce78e8200d9f.jpg
5 l7 l0 A9 H& U# A

" y" r0 U4 _( v  盛夏的洱源茈碧湖,天蓝、水碧、柳绿、花红,鹭飞、鱼跃……
; j" c: d0 ?* Y  2015年8月6日,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陈豪到洱源县西湖湿地、东湖湿地调研时强调,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洱海保护治理作出的重要指示,全民动员,及时行动,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洱海,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洱海。”% _) `) R2 a! D: }
  “加强洱海源头和流域的保护治理,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是洱源县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洱源县人民政府县长丁洪涛如是说。  N$ u, T7 i, P3 U
  湖水荡漾,苍山云绕,洱海生态保护是大理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洱海的源头,洱源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自然显得尤为重要。
  h, n  Q* q( ~9 Y" B3 B+ I  据丁洪涛介绍,近年来,中共洱源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和谐兴县”的工作思路,牢固树立“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一盘棋”理念,增强“保护洱海使命光荣、发展洱源责任重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和洱海保护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科学方法,高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0 I& Y0 ]' I2 O" s
  为了集中优势资源,加快洱源生态建设步伐,充分发挥洱源作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示范区功能。洱源县于2015年发文组建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在发挥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功用,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和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 G' Z4 U: K  `6 G' j$ H
  洱源县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划转、整合县环境保护局、县洱海流域保护局、县湿地管理局、县园林绿化管理局职责,实行实体化运作,由16个县级部门和9个乡镇组成,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实行委员制,主要负责统筹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研究解决全县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问题,协调解决洱海流域保护、环境保护管理、环保执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和监督管理。
+ t+ m  m8 ^: L. M1 f
3 S. w% e' a$ _" Z9 ~' B8 i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dd0fe4b7e2acc867f1c87f82683ab534.jpg
# e. u- R! R  L7 D" n! m: P  H
) g6 a, X" [; {! m& J0 j* [
  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
+ G+ J5 G/ i' h7 v  b2 s  生态洱源, N! X) {8 j& A$ o- I$ V: `
  洱源县作为洱海的主要水源地,拥有海西海、茈碧湖、西湖、东湖、绿玉池五个湖泊,境内有弥茨河、凤羽河、海尾河、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六条河流,地跨洱海、澜沧江、金沙江三个流域9 Z9 E" ]  ^# i. f+ J# @) Q
  洱源县作为洱海的主要水源地,拥有海西海、茈碧湖、西湖、东湖、绿玉池五个湖泊,境内有弥茨河、凤羽河、海尾河、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六条河流,地跨洱海、澜沧江、金沙江三个流域,径流总量达7亿立方米,占洱海平均径流量的70%。洱源人与洱海紧密地联系起来,洱源人的胸襟对洱海这面湖水的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E7 P" G( n* a  为树牢“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科学理念,洱源县认真按照中共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的实现洱海II类水质三年行动计划,分步实施“万亩湿地建设、亿方清水入瑚”工程,推进洱海源头万亩湿地建设,确保洱海源头水更加清澈。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06亿元,建成了上村、草海、李家堆、邓北桥等一批湿地,总面积达11056亩,正在建设邓北桥Ⅲ期、鹅墩等湿地1591亩;2016年启动实施茈碧湖环湖湿地、米汤沟湿地等4709亩,全县湿地面积将达1.7万余亩。$ s8 A$ j% s; M4 R
  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
% ?4 p4 X2 C- p8 W6 D7 {  同时,举全县之力,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推进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1 H- c3 P* I) @8 a# p) B3 F
  以重点污染治理为突破,推进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主要实施截污、治污、净污工程,完成了老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和洱海流域宾馆、饭店、山庄(温泉)等废水排放企业整治工程;建成右所镇三枚村污水处理工程、凤羽镇凤翔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洱源一中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等污水处理系统;永安江、罗时江、弥苴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和海西海、茈碧湖水源保护区建设及东湖、西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扎实推进,邓川镇、右所镇、三营镇、牛街乡集镇污水处理工程,以及茈碧湖草海湿地建设工程、县城垃圾处理场建设、洱海入湖河流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稳步实施。在此基础上,按照大理州委、州政府的部署,大力开展“三清洁”工作。% O+ l3 W$ E! x; x: r

7 \2 q* J0 }) p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f3d8c3acd616e872e29b47e5ed8e2f88.jpg

8 x* x, u; s3 I; m/ ~
; f8 v+ y5 w* A7 ]2 B, A  洱源东湖湿地5 h7 Y! V+ A# U) f# l8 q' x2 t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升洱海流域截污治污能力,有效控制洱海源头水污染,保障洱海流域的“生态安全”和“休养生息”,促进洱海流域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洱源县创新政府投融资体制,将生态建设和洱海源头保护治理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把PPP项目实施放在全局和发展的突出位置,扎实做好洱海流域截污PPP项目实施,力争尽早启动项目建设,让更多的良好水质流进洱海。2016年以来,该县围绕提升入洱海河流水质的目标,全力抓好洱海流域截污治污、入湖河道综合整治等六大工程建设。项目建设方面,洱海流域城镇及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PPP项目,正在进行社会资本方择优选择;15个洱海流域百村村落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工程进入扫尾;永安江绿色流域建设工程完成投资500万元;西湖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争到国家补助资金3500万元;“一河三湖”生态保护治理项目已与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成功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争取到国家专项基金和省级预算内投资1.19亿元。4 K) f9 F8 B3 }4 m  X/ D+ `
  以调整种养结构为手段,推进生态农业体系建设。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探索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集成技术,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逐步建成了生态农业发展基地。调整种植结构,改革牲畜养殖方式,总投资1.4亿元的洱海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工程建成投产,在流域6镇乡建设2座有机肥加工厂和11座畜禽粪便收集站,对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无害化收集处理。
$ F! b9 a6 Y/ `" i" K6 g# ^  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推进生态工业体系建设。以新能源建设为抓手,调整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在洱海流域内始终限制和禁止发展对水源有污染的产业。重点以风力发电来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累计投资53亿元,先后建成了大唐罗坪山、华能马鞍山等12个风电项目,全县装机总容量达46.105万千瓦,分别占全州、全省总装机总容量的40.4%和16.5%,为云南全省第一风力发电大县。
8 ?2 r% s& q- E# K- p) K  以生态资源开发为重点,推进生态旅游体系建设。坚持把地热资源的开发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以“高原水乡,养生天堂”为品牌,把深度开发地热资源与洱源湖光山色、田园风光、历史文化古镇等特色文化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康体休疗度假服务业。2015年洱源全县共接待游客195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23.79亿元。2016年1—6月,共接待游客111.2万人次,增长7%,旅游社会总收入14.49亿元,增长17%。以西湖为重点的“一河三湖”生态旅游小镇开发建设稳步推进,与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成功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完成“一河三湖”片区航拍影像图和地形图测绘及西湖村生态移民搬迁实施方案制定。完成总投资7.2亿元的西湖生态旅游小镇开发建设项目申报,1.08亿元专项建设基金已申报成功;总投资1093万元的洱海流域西湖片区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建设项目已获省发改委批准;完成总投资1.6825亿元的洱海源头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申报。( q/ Q1 M' t) j4 `0 g9 _8 k/ {& C
  以优化生态环境为目标,推进生态屏障体系建设。抓好林果产业发展,全县累计种植核桃12万亩、华山松17.15万亩、梅子10万亩。切实推进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对境内的罗坪鸟吊山、西罗坪、黑虎山、茈碧湖、海西海5个野生动植物类型和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
, e' O8 f8 b7 F5 |  以宜居环境为抓手,推进生态家园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省级生态园林县城和省级生态镇乡、生态村创建工作,全县9个镇乡均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生态镇乡。2009年,投资2198万元完成了5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2010年实施4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投资850万元完成了110个自然村的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投资2074万元完成了右所镇刘官营等21个村的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8 {$ Q# ~7 d2 l( Q
  以提高文明程度为归宿,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农村、进公共场所“六进”活动为抓手,围绕发展先进文化,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与6万多农户签订了《洱源县农户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书》。在各镇乡设立生态文明学校,在全县中小学校开设生态文明建设课,开展“环保小卫士”评选活动;启动10户“绿色家庭”和“十佳环境”卫士评选,着力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 q4 [+ W4 w: O8 p3 n

, t& n& c9 ^" D! ~* {  m- f- [5 z# j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6ae5fe7a9fef2d49657a3d745b7f6c3b.jpg

" k- F7 t% t6 b* |# D! O$ a  r! x* B6 [
  洱源草海湿地朵朵莲花开
0 v' V# h. S4 h6 d( A1 J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0 \# }4 ]$ E: \$ K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洱源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和谐兴县”的工作思路,一步一个脚印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6 \2 V+ o' Y% X. j$ [: y
  通过坚持不懈努力,洱源县在加强生态建设、强化资源保护、推进污染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污染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显著提升,初步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目标。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54.1亿元,增长9.5%。财政总收入完成4.6亿元,增长7.5%。工业总产值完成83亿元,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亿元,增长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8亿元,增长20%。) u, Q, y7 g) v# P, e& N1 o" ~
  洱源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性的、系统性的工程,洱源地处洱海源头,生态建设和洱海保护任重道远。“在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洱源县将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为目标,走出一条适合洱海源头的生态发展之路,努力做到把政绩融在清水里,丰碑刻在青山上。”丁洪涛告诉记者。; S" S  @! k! R( @' J& }

. m+ D5 i4 G1 F) x6 v( p  {. f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cd1f9f569f7c9634bdb25354b78e5a9b.jpg

( W- Q" V3 r# V
/ y9 v* B6 x# l0 i  “谁道洱河千胜景,源头此处更澄清。”——洱源西湖风光, F/ x  J& v5 l/ k0 o  N- Q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洱源各族群众在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善待洱海源头的每片白云、每一棵树、每一只鸟、每一条鱼……在人们的努力下,洱海之源这块神奇、美丽的热土,天会更蓝,水会更清,家园会更美好!* t/ E* h8 ?. Q3 ?$ X, T- l7 Y

9 J9 t9 W# `/ V/ q0 m# Z0 ?  i  \9 i# B0 y
getimg.php?url=http%3A%2F%2Ftc.sinaimg.cn%2Fmaxwidth.800%2Ftc.service.weibo.com%2Finews_gtimg_com%2F164f450c2b113c36cf040c1d9e72f649.jpg

7 g/ g; r7 g/ `( e: n# ~# {; w% [0 ?# m$ T$ }' B0 M4 I! |, I'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G* P! p/ \3 u! v
  洱源,正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态家园!! `, G. ]6 u( w) P0 r) `
  洱源,正成为一个“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r0 U& R9 T: U1 M

3 |& R; Z  ?: ~# p: R" l' H- R
7 L, _  ?) |; r, i
# \* l9 H. g7 d2 _  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 [* v/ e/ ^- v* O4 Z* X/ h
  “脱贫致富不是梦,明天定会更美好!”远居滇西深山之中的洱源县,攻坚拔寨战正酣,谱写着一曲曲力拔穷根的脱贫攻坚歌。在党和政府用心用情用力帮扶下,日新月异的喜人变化绘出各族群众的甜蜜生活画卷。5 T4 P! p5 I) y. O, s; b; I
  “谁道洱河千胜景,源头此处更澄清。”身处洱海之源的洱源县,留住绿水青山,刻画着一幅幅旖旎富饶的江南水乡景象。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有效地保护了洱源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洱海源头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越来越美。% R! r! n7 f( ~* B+ u
  “脱贫致富不是梦,明天定会更美好!”远居滇西深山之中的洱源县,攻坚拔寨战正酣,谱写着一曲曲力拔穷根的脱贫攻坚歌。在党和政府用心用情用力帮扶下,日新月异的喜人变化绘出各族群众的甜蜜生活画卷。
6 O5 s! Z3 ?$ \. [2 G0 }  “谁道洱河千胜景,源头此处更澄清。”身处洱海之源的洱源县,留住绿水青山,刻画着一幅幅旖旎富饶的江南水乡景象。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有效地保护了洱源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洱海源头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越来越美。
: p) A& R" I+ |2 Q8 d  (字如方/文、杨崇勇/图)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