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 `8 e* T3 I4 B8 _
七、历史名人 0 {4 X. V A8 M: ]& t
尽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诺邓村重教育的传统却从来没有中断过。清雍正三年(1725年),有了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州徐本仙任内,在诺邓设义学。重视教育的传统使得诺邓村尊师好学蔚然成风,自古以来人才辈出。诺邓村的科举考试,在云龙中“进士”的为最多,清代三人中诺邓就有两名,举人、贡生和秀才则不胜枚举,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诺邓旧时尊孔习俗相当浓郁,每年祭孔活动规模都十分隆重。古代许多诺邓文人虽不善经营,但学问很好,常被腾越、永昌一带礼聘为管塾先生,如腾冲和顺乡李根源先生、李曰垓先生等几大户就曾聘诺邓人杨四清为子女启蒙,民国初年怒江地区第一任校长即诺邓人杨宗荫。诺邓历史上的主要知名人物有:( ^0 @ S% d5 C' l6 Z
1、樊绰 唐代人,所著《蛮书》中记载“剑川有细诺邓井”。
- J) a x0 j/ ]$ Q l2、李元阳 明代大理名士,著有《嘉靖大理府志》,与诺邓士人交往密切,曾为黄氏家族撰文多篇。
1 F& {6 x# L) F# }) D3、黄孟通 福建人,明成化年间任五井提举,子孙落籍诺邓,为黄氏家族始祖。' P, f+ i7 u9 I6 X) R4 [# `" [
4、黄文魁 诺邓村人,字念桥,号月襟,明万历年间入泮为廪生,万历末年中恩选贡,是诺邓第一个贡生,敕封奉直隶大夫,任广东提举。8 B' }, c! |, g' L. ~! ]' b
5、黄翔龙 诺邓村人,字际云,明天启年间恩选拨贡,原任四川新宁县知县,后升任达州知州,能文事武备,战守有功,敕加监军道按察司佥事,明末农民战争中被张献忠部所杀,朝庭追封为忠烈。# S8 M l# `! @6 D0 |) y" G
6、马锦文 宇梅阿,白族,诺邓镇人,生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丁卯科 (1747年)举人,壬申科(1752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山东道监察院掌管、广西道监察御史、署户科掌印给事中(给事中,秦、汉间,是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为‘内廷行走’,兼巡视东城、敕授奉直大夫(从五品封阶)。”(引文参见《云龙州志》)
/ i' A5 t& `1 I( G" j9 f马锦文入朝供职期间,“正色立朝,敢直抗言,有古名臣风。所上奏章多中时弊,宦官为之敛迹,名震京师。”后人称:“题谏院之名,马侍御直声丕振”,$ Y# w7 |8 U4 e9 g, s* w! K# Z; B
马锦文以夙夜勤劳国事,积劳成疾,中年卒于京,为此,乾隆特颁谕“素旗出都门,公卿大臣设酬奠送”,由亲人扶梓归里,所经地方,穿城而过,官绅士民同辞交赞。: I5 s$ I- o' {: }. _
马锦文在大理、喜州题有《圣源寺除夕》、《圣源寺春漫兴》、《寺楼观洱海》等许多诗作,今存石门近郊王家寺的马锦文纪政碑,正中列衔,两边对联是:“柏台执简魁多士,云甸开风第一人。”* e' X3 k0 ^! m$ D% X+ W8 F" v8 e
7、黄桂 字月轩,号清华,白族,云龙县诺邓镇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中亚元(第五名举人),授昭通府永善县教谕。黄桂学识渊邃,一生留下不少著作,一部分收入《皇朝经世文编》,其中有上书朝廷,提出靖边之策,受到当朝的重视;有的收入《滇系》和《清华文集》,《滇南诗略》中选录黄桂诗四首,袁文揆(保山人,《滇南诗略》编者之一)在小序中称:“先生诗名噪甚,惜遗稿不概见,犹记其出滇南胜境起旬曰:‘半生为地限,今日出滇南’。其辰州道中云:‘老奔黔道千山马,寒卧辰江十日船。’皆清警句也。”另有部分遗稿收入《云龙州志·艺文》中,有《沧江赋》、《黑水辩》、《咏澜沧江桥》、《三台坡》、《灵岩佛影》等文论和词赋。乾隆四十年(1775年),黄桂病逝,终年75岁,葬于七曲山,丘墓载入《续云南通志长编》。 1 i* y1 ^, d! K; g) u# {
8、杨名飏 (1773 — 1852年),号崇峰,白族,云龙县诺邓镇人,生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卒于咸丰二年,终年79岁。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杨名飏首赴科试,授优贡,委鹤庆州训导,因政绩卓异,荐加一等候升。嘉庆十三年(1808年)科又试,获经元(第四名举人),十四年(1809年)荐赴陕西供职。至道光十年(1830年)任延榆绥道,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升任陕西按察使,道光十四年(1834年)任陕西布政使,同年九月,任陕西巡抚,授资政大夫、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正二品衔。主要影响和功绩:( ]. w: `% t0 |* a8 @% U
一、倡修古城西安东二十里处的满桥。道光十四年(1834年),杨名飏征集附近官绅士民、桥匠民工,重建灞桥,他总结前人多次重修的经验,深入调查,掌握灞河水性,在重修时,技术上有新的突破,采用多跨的桩基础石制排墩简支木梁,长近400米,67跨,每跨长6米左右,宽约7米,基础牢固,造型美观,历120多年,安然凌架于灞水之上,承受络绎不绝的车马人行。灞桥的结构,显示出我国古代造桥的精湛技艺。
. G1 i* O' g% F( A- g q2 W* @二、“治秦”政绩卓著,分九个方面:一是捐资置田,筹集卷金,奖励应试学生;二是重建书院、考棚,发展文化教育;三是筹息谷、修社仓,以娠灾荒;四是整顿社风,劝民勿习邪教;五是严饰部属,注重“政在得人”;六是整理典籍,纂修史志;七是修筑道路、桥梁,拓展交通;八是维修古建筑,保护文物;九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道光十六年 (1836年),杨名飏颁谕《种洋芋法》,要求各府、州择地播种,采买洋芋种一万斤,分发延、榆、绥府,令各府、州择地播种,改变南山一带“多赖包谷以养生”的状况。杨名飏出巡汉中,见路边屋角、园畔堤边尽多隙土,因令广栽桑树,并著有《蚕桑简编》以为法则,经六年后,栽成桑树64万余株,“养蚕织缣之家获食其利。”杨名飏总结出“树、畜是养民善政之本”,特颁《劝课桑树谕》“以厚民生”。+ ^( P) A2 Q( ^6 a! j
三、把“三秦”文化和内地生产技术传播到迄西,为家乡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杨名飏在陕西以及入朝供职期间,不断把中原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介绍回家乡,他所著的《蚕桑简编》和用通俗民歌体写成的《劝桑行》在云龙广为流传,诗中如:“卒岁无衣怎样好,豳风自有蚕桑道;绚罗岂是天孙裁,全在人工勤织造”,“号寒雪夜空悲迟,劝尔栽桑要及早;盘条最爱春风嫩,采葚须知芒种老;路旁墙下随意插,一片荒郊绿云绕”。这些诗歌的传唱,起了较好的宣传作用,促进了云龙蚕桑业的发展。. p3 M$ z& J6 X$ Y1 R
清道光四年(1824年),杨名飏因母丧自秦回籍,在石门倡修铁链桥,桥建成后,取名“青云”,“盖取康乐题石门,共登青云梯之意”,因云龙县城所在地也称石门,不仅与秦地同名,且地形相似,杨名飏遂在西岸岩石上题刻“碧嶂迴澜”和“衮雪”两方摩崖。〔汉中衮谷石门的“衮雪”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国曹操所书〕。
, _4 ]7 r1 D$ c+ k/ x: \. |% _杨名飏学优入仕,深刻体会到兴办教育的重要,捐资创办“彩云书院”,建校舍83间,置租谷700京担,共集资银9420余两。自任“彩云书院”主讲,为云龙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
! x: n. U8 r1 G& \4 C1 o杨名飏参加嘉庆十三年(1808年)科试,以《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一篇论文而中举,他一生还写过不少疏、奏、谕、记等应用文书,集成《关中集》。虎头山观音石窟中有他题刻的“石门八景”和咏“石扇”、“石杖”、“石床”、“石足”等诗碑。 + T" I, R" O9 J1 F2 Y$ Z1 s0 e
9、王九龄 字竹村,号梦菊,汉族,诺邓镇人,生于清光绪庚辰年(1880年),第一次赴考获禀生,随即入省府贡院就读,因成绩卓优,被清政府选送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法政大学。在日本留学期间,接受民主进步思想,追随孙中山从事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奉命回云南活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杨振鸿(昆明人)自日本回国,与李伯东等密议,建立反清组织"兴汉会"。董承志(云龙人)、王九龄等均为该组织中的坚强分子,辛亥革命前夕,王九龄与其他同盟会员杨大铸、黄嘉梁(大理人)、王湘(富民人)等投入反帝、反清的大革命运动。民国成立后,王九龄在云南军督府、督军署担任政务、军事、外交、财政等方面的重要职务,积极投身讨伐袁世凯的护国斗争,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竭尽全力。1912年2月,王九龄被任命为安平同知,7月,任呈贡县知县,12月升任景东直隶厅长。1916~1919年,1920年8月,任云南造币厂会办、厂长兼充靖国军总司令部参议官、军法处长。1922年与董泽积极筹备东陆大学,在云南创办第一所大学,任名誉校长。1922年,王九龄出任云南禁烟局督办、靖国军军饷主任、省财政厅长、富滇银行总行长。下半年,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各派代表在上海法租界古板路组织各省代表联合办事处。王九龄与李雁宾为云南唐继尧的代表,参与商讨倒曹(锟)吴(佩孚)事宜,决议凡是指责北京政府的一切措施的通电,都经代表会商后,由邓汉祥以卢永祥的名义,拟好电稿,送杭州报发,各方通电响应,造成反直系的浩大声势。1923年,孙(传芳)、段(祺瑞)、张(作霖)的代表与各省代表在上海举行会议,联名通电反对曹锟贿选,王九龄是云南代表。1924年11月,段祺瑞经张作霖、冯玉祥等拥护到京,组织执政政府,王九龄任中央教育总长。4月13日,王九龄托辞离职,改由章士钊暂兼教育总长职。* u, I, ~ \. \- `) V2 _ z9 C
1927—1948年,王九龄先后任云南省省务委员、云南总检察厅总裁委员、云南盐运使、云南高等法院委员、蒙自海关监督、省议会联署议员、云龙县顾问、云南省佛教会理事长、佛学院院董、省参议会第一届三次会议议员等职务。1949年任云南人民和平促进会会议理事,为促进云南和平解放,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作出自己的贡献。
- ?: L/ k* Q3 K2 E王九龄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与日本留华学生公岛大八相识,结为莫逆之交,公岛回国后,创办汉学研究所,王九龄多方协助,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做了有益的工作。 民国壬申年(1932年),由尤云龙在昆明倡议成立“南雅诗社”,王九龄与云南著名文人袁嘉谷、赵式铭、周钟岳、徐之琛、吴梓柏、熊廷权等同为该社成员,相互酬唱,雅称盛事。( X$ }8 G2 P; @. e3 l-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