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m: [8 ^( c; U0 p8 J
(四)民俗宗教活动/ C, C Y- Y9 H k* w
1、本主会。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宗教崇拜。“本主”被视为地方保护神,直接掌管人们的生死祸福。每逢祭祀本主时,全村老幼要一齐参加,祭祀仪式丰富多彩,有多种形式:本主庆诞会期有:三崇七月初十、本主八月初十、城隍五月二十八、财神三月十五、龙王六月十三等。, T4 x/ [8 R" P$ X
2、做会。诺邓村中的佛事活动主要是“做会”。“做会”都在寺庙里举办,一般有若干人作为“会首”,做会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寺庙里,每天上香敬佛敬神,会期一般为:正月初九的“玉皇会”,九月上旬的“北斗会”,六月上旬的“南斗会”,正月初一的“弥勒会”,二月初一至初三的“文昌会”、“孔子会”、“财神会”、“山神会”等等,据统计诺邓大小会共有52个。
; B" p1 }: d2 l, F8 v+ s: Z3、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是地道的南诏遗俗,主要活动有三项。一是“竖火把”,平年扎十二节,润年扎十三节。另一项活动是“赛马”,赛马场地在玉皇阁后面的草坪举行。三是晚上“打火炬”,即人与人之间互相“撒火把药”。预示烧去“晦气”,带来好运。# c3 I, Y, f6 H8 \) v+ S
4、中元祭祖。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十四叫“七月半”,也称“中元会”,是诺邓人一年中最为庄重的民俗节日。节前就要打扫抹洗,在祖先堂前摆上水果等,还要把用纸扎的“祖先回来住宿的行李”准备好,一套套摆在桌上。初一下午,各家在大门内摆起香案迎接祖先,自此每天都要供奉祖先,堂上香火不断,更换菜肴,十四日下午送祖先,也要摆设香案,将祖先衣物、行李焚烧后放到河里冲走,整个仪程才算正式结束。4 y7 l% A9 G. Z4 o1 c# y
5、清明扫墓。诺邓人对上坟扫墓非常重视,扫墓的形式有两种:一是举家前往,到坟地里起火做饭,做祭品贡过后在祖先坟前用餐,这种形式叫做“上坟”;另一种是一两人提个专用的木制食盒,放各色菜肴饭食,带上香纸茶酒等,从先人的一个坟地走到另一个坟地,一处处分别供奉,这种形式叫做“献坟”。' w* j+ q6 P3 r( @- y4 ^& o
6 I* E D$ o: y: r2 h( a诺邓主要民俗活动一览表
- w1 W( P! D4 p+ M5 {3 b(五)民族服饰
) ^7 m3 I, j: V# P4 p& ?& z$ D云龙白族妇女服饰的主要特点是突出线条美及适用性。妇女头上带有白色、兰色或黑色的大包头,一般长度2—3米,戴在头上既可遮太阳又可避雨,必要时可解下来作背带用。上身穿前短后长的大襟衫,布的色彩根据各人的喜好而定,下身穿大禅裤,腰系绣花围腰,体现人体的线条美。而围腰必须时将两角编入腰部成了一个大包包,可用来装物件。云龙白族男子上身穿有领对襟衣,下穿长管大统裤,布料色彩根据各人的喜好而制作,男服美观大方,穿上显得更潇洒。但诺邓村多数白族妇女的服饰一般都与汉族地区的差不多。+ e. n# u, x" q1 `
3 r! Q7 O* B) |7 `: X/ k
九、诺邓历史文化名村综合评述# T/ {6 R0 K1 H8 i/ `7 u. i& _" S5 H
诺邓村现存众多的古建筑和人文古迹,融汇汉族中原文化和白族地方精华文化为一体,中国民间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反映在诺邓现有的人文遗存中均有生动的展示。特别是诺邓村目前保留完好的古村风貌以及百年以上的众多明清古建筑,原态原貌相当完整,在云南以至国内都是十分罕见的,它们深刻地记录着千百年来云南地区在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民俗方面的历史进程,抢救、保护好诺邓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统中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j7 M6 I3 I/ T$ f5 }% R! K' U
(一)诺邓是云南最古的历史名村
/ i5 _: i# o$ B, Q) ?从公元前110年汉朝因诺邓产盐而设置比苏县开始,到唐代南诏时期“诺邓”村名在史书上正式出现,该村历史见诸于文献已有两千余年,作为云南现存历久未变的最古老的村名,诺邓古村见证了历代王朝的变迁,留下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物质和非物质的遗产,至今全村建筑犹然是明清风貌,是中国古代历史建筑遗留在滇西的一个活生生的样本。
* f+ B0 }$ I% S' E }5 \2 o6 C4 R(二)诺邓是云南最早的经济特区$ c- j( T* ]' R+ z2 y2 Y# I: V1 }
中国历代王朝高度重视盐、铁生产流通,朝庭直接派员管理盐业,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诺邓自汉朝开始就一直是云南盐业经济重镇,尽管地处边远,但它一直是受控于中央政府的经济特区,从汉置比苏县到明代设五井提举司衙门,诺邓工商业在古代云南一度繁荣,远古留下的盐井、盐局、古衙门等历史建筑遗产,就是对古代云南盐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诠释。' G! T0 B& I6 V
(三)诺邓是通往滇西各地盐马古道的轴心地
9 U- d' a! I" T' l Z诺邓盐路自南诏、大理国时期即北通吐蕃,南通金齿腾越等地,自明清以来,形成了以诺邓为中心,东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沧宁、西接腾冲缅甸、北连丽江西藏的四条盐马古道,四方商旅络绎不绝。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滇西地区与英占缅甸之间的经济交流密切,以诺邓为轴心地的西向盐道更是货畅其流,诺邓盐名震中外。- X( L5 V- [, L% w
(四)诺邓是研究中国古代盐井文化的活教材. O0 j4 \* d, Q5 k, A
诺邓村历史文化物质遗产是研究中国古代盐井文化的活教材,因盐井开发形成的古代云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演化,在诺邓现存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中都有反映,特别是在其数百年未变的建筑艺术、宗教文化、民间生活中都可找现实的范本。4 y0 w% [. N) e' @. @8 _9 o8 X$ G
(五)诺邓有保留得最好最集中的明清建筑群
e# B5 l* u7 z; i诺邓村目前保留的明清两朝及民国时期的民居古建筑院落100余处,另有寺庙、祠堂、牌坊、巷道等公共建筑20多处,是目前国内罕见的保留完整的古老的传统建筑群落,依山构建的建筑风格更使它别具特色,在现代建筑普遍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以后,诺邓村明清建筑群的古老性、完整性、集中性更具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承传价值。
( t: R1 f' z' b. I(六)诺邓有人文与生态景观俱佳的旅游资源
7 ?& `7 Y" j* i* F0 R诺邓村有众多的人文建筑景观及自然生态景观,古村、古道、古井、古庙、古碑、古树以及古民居特色俱佳,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开发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及孔子文化、道教文化、盐井文化和其他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加强对该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在云南发展文化产业、开发旅游资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x% ?+ C, d J y, B
(七)云龙县高度重视诺邓村的历史文化保护4 Z8 S& K v8 G; ?0 n+ x
云南省人民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建设旅游大省战略,极大地促进了对诺邓这个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的保护。云龙县委、县人民政府多年来高度重视诺邓村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并积极组织对诺邓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主要原则。2002年申报该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以来,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措施加大保护力度,并编制了《云龙县诺邓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0 A( l; [! e: J4 R由于云龙地处偏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目前诺邓村群众生活状况仍然比较贫困,诺邓村古建筑遗产的保护仍面临不少的困难。国内很多知名专家学者对诺邓村进行考察后,普遍认为“目前国内象诺邓这样保留得如此完整的古村落已很少见,从保护的角度,应尽快申报该村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今后应申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来保护。”
8 z- ? Z0 y, k! G% @& C目前,云龙县在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诺邓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具备了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条件,特提出申请报告。云龙县委、县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诺邓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强化对诺邓地区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环境的保护,积极推动与发展地方旅游文化产业,使诺邓地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以进一步促进古村的保护,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云龙县文化旅游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 `1 V! G) _2 k& F+ X4 J*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