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诺邓

0
回复
78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1 23: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Q& W# _4 {3 O9 u0 M+ D. i  t) l
  在云龙的大山深处,有一处美丽得让你不忍心触摸的地方,一个柔软得让你不想再告诉世人的地方,一个用"盐巴"唱歌的地方,那就是千年白族村--诺邓。6 x, L9 w( J% {. l6 }' X- M1 q
  樊绰蛮书说:"剑川有细诺邓井水",按方国瑜先生的说法,细诺邓即今云龙县诺邓井。蛮书成书于公元863年,可知"诺邓"村名见诸于 史籍已经有114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年代最久远的村寨之一。
! h' T. P  H; N# a) ]- [  P4 T9 f: C# x  A

# K" [, u5 b6 g/ g1 _2 z: Y9 c  w. V/ Z! u8 Z" Q
  从有明确记叙的唐大理信息网过滤信息始,诺邓村的演变发展完全依赖于盐业经济的兴衰。南诏时期"细诺邓井"的盐业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到明朝中后期,五井提举司每年上缴中央的盐课银达38000多两。李元阳攥嘉靖大理府志记载:"后开五井,始分行盐,地方台井之盐,专行大理;五井之盐,专行永昌。"可见诺邓等五井所产食盐的盛况。雍正云龙州志记载:诺邓,顺荡(盐)味更咸,不必洗灶,而逐能成沙。"因诺邓盐质比寻常,保山。腾冲一带自古以来就十分喜欢使用"诺盐"。由于盐业经济的发达,诺邓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在 嘉靖大理府志所列市肆中,其地位十分重要。诺邓的商路驿道,东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茶马古道"通兰坪,丽江,西藏。当时四方商贾云集,百业昌盛,物尽其美,或畅其流。1 O  e3 u3 M5 {. g, R/ x8 x
5 k' X+ `# a1 F0 U$ g7 s% e) t4 m0 F
- \# B) |" W! \7 f0 B

* [/ d( f/ Q' x/ R7 C  进入诺邓村口,小河边上就是盐井。千百年来,人们从深达20余米的井底把卤水汲取上来,在大灶上熬制成精美洁白的食盐。盐井后面有龙王庙,庙后是稍为平缓的东面山麓,住着百余户人家,村中最古老的建筑"万寿宫即坐落在这里。这"万寿宫"在宋元时期是外省客商的会馆,明初改作寺庙,原称"祝寿寺",至清初改名"万寿宫"。盐井左面,过了小河就是北山。北山坡山层层叠叠聚居着200来户人家,前后人家台梯相连,院楼重接,建筑奇巧。
) ?7 E2 E( w3 L) r  e
6 b7 q2 h4 w" R  E( z8 o
7 y1 l" K% z3 J9 a& ^# |7 }$ ]

4 z( L3 d1 V& N/ n  诺邓村现存民居建筑中,以庭院为单位计,明,清两朝的建筑有百处左右;明国以后建筑的有五六十处。以年代分,最古老建筑物有"万寿宫"木结购,是元代建筑,现已作民居使用,但部分木梁构造地面砖石依然如旧。明朝建筑,民居中尚存三四个院落。绝大数建筑为清代所成,许多庙宇如玉皇阁,孔庙,至今古色古香。8 Q+ I' n9 z3 r1 i
  诺邓素有"九杨十八姓的说法,一直保持着完整的白族语言的特征。尽管地处偏避。交通不便,但在明,清时期还是文风蔚然。人才辈出。有贡生60余名,秀才500多人。诺邓村曾经入选"中国景观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最具旅游价值村落"等荣誉。; x# v. {3 g3 H: b* q

( l8 r/ _/ Z. N* b( h
" ~# b! _* A7 L; c+ X& F2 ^
, S  l) ?+ j! b% E) T  不知何时,这个地方来了很多金发碧眼的老外,据说这些穿着破牛子裤的人喜欢在这个地方一呆就是大半个月,对于这里十分迷恋。回望诺邓过去繁华时光,古朴的村寨历经千年得以完好保存,主要益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民风。
, h6 u$ ]* j3 p; k+ Z, K3 W$ x  相关线路推荐:诺邓、沙溪古镇三日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投稿

x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Powered by DALI8 X3.5© 2001-2013 dalibaba Inc.  滇ICP备19004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