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7 G4 `, _! i8 h" q6 j. {' ~ 在云龙县城北边千年白族村——诺邓村,你要在诺邓村的西南边的天池景区那里,才能看到太极图。诺邓火腿已经上《舌尖2》,传说:诸葛亮七擒孟获后,这里村民佩服诸葛亮的智慧,村里建筑按照诸葛亮的八卦图分别。其实是龙江s型穿过诺邓村而形成。) R- Y/ z* G( z* M! K, W( w8 v" ~ u
据考证,这座村庄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也是云南省最早的史籍《蛮书》记载中,至今唯一存在的原名称不变的村邑。村中现代民居建筑不多见,却保留着大量的明、清两朝建筑和著名的玉皇阁道教建筑群。# \9 k1 Q r) o4 y: j1 a3 `
千年白族诺邓村:“诺邓”在白族语中意为“有老虎的山坡”。7 w: J8 B+ T! \, ?3 L
这个见诸于史籍,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共1138年的小小村落在古代可是个了不得的地方。唐代《蛮书》中已经对诺邓有明确记载,这里最迟在唐朝就已经凿井制盐,是一个典型的以盐井为生存依托的村落。, R" {" `- Q0 k5 s# ?
诺邓村景色介绍
6 y) F# G9 F, ]& ~ 1、千古盐井
: n d, R6 s1 z& D) c; l0 ~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服云南,置益州郡,下辖24县,其中比苏县即在以诺邓为中心的沘江流域,“比苏”是白蛮语,意为“有盐的地方”。诺邓盐井自汉朝开采以来至今历两千余年,这是一口21米深的直井,古代用人工汲水的方法从下面取卤再分给各家“灶户”煮盐。
$ w, m/ [2 ~# v 2、卤脉龙王
2 t, I6 X% ^8 F* [# K) l! ` 诺邓的龙王据说是主管五井卤脉的,明初的五井包括诺邓井、顺荡井、山井、师井、大井和丽江府的兰州井、鹤庆府的弥沙井等七个盐井。到明朝后期,才把诺邓井、天耳井、大井、石门井、雒马井这五个盐井习称为“五井”。
7 e" `! g$ Q5 l v 3、北山重楼
/ r' @: }( G2 n2 ]$ f- u7 U) X" }" c 诺邓北山民居依山构建,层层叠叠,前后人家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是前家后门即通后家大院,古代诗人描绘诺邓村居是:“叠岸分传径,重楼满集阿”。全村院落形式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一颗印四合院”等等,风格各异。
) _5 p8 }% ]6 E$ Q' { 4、河东民宅: X9 P( m3 T# z2 v- ]2 b
古诗言诺邓河是“双桥镇小狭,水细未成河”,只有河东一带地势稍缓,民居宅院相对建得宽平完整。古文曾描绘诺邓村:“崇山环抱,诺水当前,箐簧密植,烟火百家,皆依山构舍,高低起伏”
: B, G& E5 l, L `3 `% N 5、盐街盐局. }; a: C; H. g9 R" f) f- d+ b8 q
河东盐地街有盐局旧址,古代由煮盐的灶户将制成的食盐交到盐局,盐官再把盐分发到各地行销,络绎不绝的运盐马帮在此出发,走往东向大理,南向保山,西向腾冲、缅甸,北向丽江、西藏的“盐(茶)马古道”上。明代五井盐课提举司年上缴中央的盐课银达38000两。盐局前有万寿宫遗址及
; J2 L7 y( U2 v/ |! {" L$ v; S1 i. F “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等民居院落。万寿宫遗址是村中最古老的建筑,明初人们将原元代江西会馆改为寺庙,称“祝寿寺”。嘉靖年间提举李琼重修该寺,明未改名为“万寿宫”,现存李琼所写诗碑。“四合五天井”为村中平面积最大的民宅,院中间一个大天井,四边有四个小天井,上房、耳房、面房都设有堂屋,四面楼房相通可巡回来往,即“走马转角楼”结构。
, f. d' M( N; m; B' S2 r7 J 6、提举衙门
* O, \$ y5 `9 f0 e6 m2 [. [* Y 公元1383年明政府在全国置七个“盐课提举司”,云南就有四个,这里就是其中之一的“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后来提举司衙门外迁,这里就演变成了诺邓黄氏家族私宅区,族人乃将原提举大门改造成登载本家科举功名的“题名坊”。清代黄氏门中共出两进士、五举人及上百名秀才,康乾年间举人黄桂是名噪一时的饱学之士,曾被誉为“滇中一儒杰”。
( K8 P1 L3 c, E' T7 f' B* o5 r N 7、道长月台
/ U5 {" M; ~; K% i7 h; r8 K 明清以来道教在诺邓地区影响较大,这里是清末民初一位著名道长的家宅旧址,其建筑特色是院内有一般民居都不可能有的庭前月台,在此可作法事或弹演洞经等。
8 M3 I# }4 N7 [8 G& E c) s' T 8、银匠旧居
1 ~4 ^4 Q, a# t* H& N, s 明末以来,杨氏家族的银制工艺名声远播,银匠旧居比较古旧,为明末所建。
0 i; d( g1 F9 W# @% l( S4 Q 9、河头潭影
4 q+ }. ~+ K- m, S 诺邓村河头有几个较深的水潭,状如杯、碗、瓢、盆等,又有古磨坊、碾坊等遗址,周边飞瀑流泉,树木荫翳,潭影幽清。8 V2 o7 Y. ^5 B( p" d
10、黄家古榕4 t6 ]# N! b& G: D& h7 v- W( n
北山民居建筑群中有黄氏家族所植三百多年的高山榕,诺邓人取名叫“万年青”,荫盖着古提举司衙门前的下马场。
3 }! P( R% F* f# j2 c' c4 I 11、贡爷家风5 A8 y8 p6 j9 j' J# ^% i
河东贡爷院前堂有清代中期遗留的屋梁焚烧痕迹,传说是无人在家时大楼失火但仅焚毁一梁即自灭,该贡生家族即以此保留作代代家教样本,告诫后人须重视文化、遵守礼乐、行义好善。0 ^0 u$ i( o( s
12、进士家雕
. S( }2 y. b9 C, r6 x4 E( c 清乾隆间进士黄绍魁旧居有精致的木雕图案,尤以中堂正上方的“黄榜题名荣归故里”图及“麒麟探花、双凤朝阳”书案为珍品。此外,诺邓全村许多村民家中还保留着大量明清文化的遗踪,目前散落在全村各户的古董、文物、字画牌匾、古老家具什物就有10000余件。4 ?) k6 D& O: n& T+ ~/ c& R. v, S
3、屋檐五滴
$ Q, h- x. r' c2 u' O 诺邓民居多为因山就势修建,其四合院异于平原地区。正房与厢(耳)房、面房高低错落不在一个平面,故形成了前后左右屋面瓦檐上下层层递接的“五滴水四合院”或“四滴水”、“六滴水”等屋檐现象。诺邓村民居建筑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其门、窗、粱、架、斗、拱、柱、檐、枋、檩特色鲜明,十分重视整体结构和局部建造的严谨统一,重视传统工艺和雕刻图案的美观精细。
% a+ }, v: q( T; i& @8 H 14、多台院落7 o! X; X, t% S: ~2 F# p# K
诺邓北山民居皆建于陡坡之上,便形成了这种“台梯式四合院”,天井之内有三、四层台面,逐级上堂,风格独特。& X' R& Q) i: F' Q$ D/ w" r
15、袖珍小院
" i, J! ^, w% D! E 诺邓村人烟密集而地面有限,很多民居的安排都很紧凑,精巧玲珑。& R" ?. X3 x: `( B& O4 x8 [! e" t
16、台梯集市
9 z. Y- \4 N( F5 @, U7 d2 T 古代诺邓每个月赶集四次,因地点限制,街场都安排在西面村尾一带,这个很长的石头阶梯两边过去都是肉铺,传说晚间有豹子因偷食零肉而从台阶上滚下到谷底跌死,足见其陡。
! x" |$ r v4 m& v9 `1 F 17、村巷石板+ H4 F+ S3 h- l
诺邓街巷村道纵横穿插,都由清一色石板铺就,且三步一阶、五步一台,谁也数不清村里有多少级台阶。
7 I! `3 N2 i S# C: ] 18、盐马古道$ u- w& F4 O$ \# O. G1 C
在村北可见古代东向大理、南至保山、西接腾冲缅甸、北连丽江西藏四条“盐(茶)马古道”的石板路面。四方的驿道穿山越岭,汇集于此,南来的驿路山腰上可见古代的贞节牌坊遗迹。( a% p x6 v" v t
19、本主神祠
$ t4 y2 F' d: n2 s7 [0 N I 诺邓村西北面有本主(三崇)庙及城隍庙等神祠。- D2 v5 G, u: D t0 S, R# z* s: u
20、棂星门坊7 ?: d- a( x* E: e- w- C+ g# m! q a) |7 U
诺邓文庙前有“棂星门”,这是滇西地区现存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木牌坊,始建于清初,四柱三楹、飞檐斗拱,又叫“腾蛟、起凤”坊。
$ K! H! q' D/ u. X0 O+ d 21、文庙秋阳9 i9 E0 N: i# [7 F) D
诺邓虽然不是州、县驻地却建有孔庙,这在古代礼制中是个特许。诺邓文庙建筑精致庄严、古朴典雅,里面大殿“至圣宫”塑的是“布衣孔子”,师长风范、和蔼可亲,不同于外地文庙塑的都是着帝王衣冠的孔子像。文庙的红墙外“礼门”上书“江汉秋阳”匾,显见古代诺邓文人致远清高。在供奉“文圣”的孔庙旁还有供奉“武圣人”关公的武庙,可谓是“文武并列”。! ~4 h4 e$ f' K: R) Y t, T
22、玉阁星图4 n# A/ f% u+ G4 o4 k% h8 \
玉皇阁是滇西地区现存的极少见的三层阁楼式古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古代是著名的道教宫观。大院内有明代的梅树及翠柏、紫薇、金桂等。大殿顶层上现存的藻井绘画“二十八星宿图”可称为“诺邓一绝”,在研究中国古代宇宙观和天文、艺术、建筑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s; O ]0 Y' |: c: X 23、五云红叶
; C# s' e: v$ n, {3 }1 r' B 诺邓玉皇阁道教建筑群古人誉之为“五云首山”,五云即指云龙五井。玉皇阁周边古木参天,老树虬枝,尤其是风景价值颇高的黄连木,树高多达三、四十米,最老的树龄已800余年,春夏之季,绿荫浓郁,一到秋来,树叶红黄相间,色彩斑斓,接着就是一片“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令人留连忘返。
6 D. n' H8 U. [8 z2 Z7 j3 ] 24、香山晴岚
7 V% T* D- a% H 诺邓南山又谓香山,正当玉皇阁前面犹如一架巨大的屏风。山上旧有许多庙宇,现存古岭寺、香山寺(观音寺)等几座,每当雨过天晴,山岚霭霭,景色清幽、青翠欲滴,把山下的诺邓村点缀得更加古色古香。
+ {& G7 I4 ^& d5 T+ R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