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C2 d: ]( ?7 q/ E9 P9 V' c
从事灵长类研究的在读博士王浩瀚
& z. \! c& f* }( h“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现存滇金丝猴种群分布最南端的家园,代表了一种极端的生境,在滇金丝猴的进化、行为和生态学的研究中有重要价值。”王浩瀚说。, b2 `+ c# B7 M6 F, d7 n
王浩瀚是从事灵长类研究的在读博士。从2012年攻读生态学硕士学位以来,他就成为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的常客。他也是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推荐给采访组的滇金丝猴研究专家。
: u+ |) t5 I0 Z* t* W0 y) k+ |保护区管护局副局长李权张这样介绍王浩瀚:龙马山片区护林员余务标印象中带过看猴次数最多的,是他;和滇金丝猴监测员阿宝两个月跑完11个乡镇240多个自然村,访查1100多人寻找天池片区存在滇金丝猴线索的,是他;2015年初,和阿宝、阿三一起在冰天雪地的天池片区寻找滇金丝猴踪迹,帐篷被雪压垮的,是他;指导阿三救治照料受伤滇金丝猴“缘缘”、细心监测记录缘缘行为的,也是他……
1 A _; B2 |) p0 I: ?几乎每一个搞灵长类研究的人,都有些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有些脱离世俗的书生意气。王浩瀚也不例外。他戴着眼镜,身型瘦削,给人以斯文内敛的感觉。
% s$ U9 @& W5 x7 \8 u( r“滇金丝猴又名为黑白仰鼻猴,是我国特有灵长类之一, 世界最濒危的灵长类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栖息海拔最高、生境最严酷的非人灵长类。它们分布于金沙江和澜沧江间的一个狭小区域内,从北向南依次包括西藏芒康、云南德钦、维西、玉龙、兰坪和云龙。”王浩瀚为我们科普。
# h* w+ i4 R- e, k& E王浩瀚的导师是肖文研究员,滇金丝猴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之一。2006年,肖文离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大理学院(现在的大理大学)创建了东喜玛拉雅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现在的东喜玛拉雅研究院),并通过和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在滇西北地区系统布设10个野外研究基地,以滇金丝猴等区域特有的旗舰物种为中心,开展多层次的综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2 n, R% F7 d3 _* ]% t8 A9 R
“野外生态学工作对人的素质要求高,又很苦很累,而且出成果的周期长,还得靠运气,特别是还需要有一点理想主义的情怀,因此能坚持的人极少。我也说不清楚怎么选择了这一行,也许对我来说,倾听大自然的心跳,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王浩瀚腼腆地笑笑。8 K2 t h0 l/ y* B! [3 F, t
“滇金丝猴具有白里透红俊美的脸和美丽的红唇,尤其是雄性还有着很时髦的发型,堪称世间最美的动物之一。”谈起滇金丝猴,王浩瀚滔滔不绝:滇金丝猴主食松萝、杉松的嫩叶和芽苞,兼食地衣、苔藓等植物,夏季也采拾鲜竹叶和竹笋;在栖息地的植被选择上,它们最喜欢针阔叶混交原始林……
9 b% X. s( |0 D6 l“这些滇金丝猴知识都是前辈们多年研究积累的。”穿行在云南松林中,王浩瀚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他所知晓的为滇金丝猴研究保护不遗余力的专家学者。; M2 i: u1 x5 ~* \; V2 w
在滇金丝猴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灵长类专家赵其昆是公认的泰斗级人物,他的4个弟子丁伟、杨士剑、崔亮伟、肖文,如今也都是滇金丝猴研究领域的权威。另外两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一个是龙勇诚,中国最早开展滇金丝猴野外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另一个是奚志农,一个想保护滇金丝猴栖息地的大理人,离开云南省林业厅工作岗位后,致力于用影像的力量呼吁人类保护濒危野生动物、保护自然……4 p' l& p+ V& e0 Y* O
“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大量关于滇金丝猴的知识,更学到了孜孜以求、乐在其中、执着坚守的精神。”王浩瀚说:“我的导师肖文说过一句话: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和措施必须基于有效的数据支撑,因此必须有人来做生态保护第一线的事情。我们的平台和团队就是想在这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 d5 F d, g' a+ l: D' F* J6 D0 W两年多过去了,在天池片区发现滇金丝猴影像那一刻的欣喜若狂,依然清晰地留存在这个年轻“猴博士”的记忆中。
4 n7 c& x+ w" }' M“工作很苦很累时,也会抱怨,但就是舍不得放弃。”王浩瀚说。+ [$ i# P& U, @
云报集团融媒体记者 程三娟/文陈飞 顾彬/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