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名胜古迹

2
回复
174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30 00: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 b6 @0 ~) q5 ]. o  大理白族自治州. q& }5 @+ N+ b5 S/ f
  大理市$ f; x  ]) P$ G* _
  洱海公园" ]4 t) Q' Y6 P/ X: p6 r# i9 J- I+ c7 y
  在大理市下关东北2公里处的团山之上。占地1600多亩,最高处海拔2049米,可纵览苍山洱海风光、俯瞰市区。相传原为唐代南诏王室的养鹿场。园内望海楼雕梁画栋、飞檐挑角。楼两侧是青瓦朱柱长廊。循数百级石阶而下,是天然湖滨浴场。  x" ~6 J  S: i6 P" r& Z. K
  佛图寺塔$ O2 Z& R+ s& m  m
  在大理市下关北3公里羊皮村。唐代南诏时建。当地人称之为索骨塔。相传南诏时龙尾关(今下关)外大蟒吞食人畜,大理人段赤诚,有勇有谋,披甲持双刀斩蟒,被蟒吞入腹内。段用刀刺穿蟒背,蟒死,人们剖蟒腹取赤诚尸骨祭而葬之,建塔于冢旁,并焚蟒骨壅塔,故名。此塔已残,附近的佛舍寺塔尚完好,高30.07米,十三级密檐式方形砖塔,青铜葫芦状宝顶,气势雄伟,也为南诏时所建。
) K( y: x7 }8 b8 l8 X9 t) w  杜文秀帅府
( R' r3 O4 R! @9 ^  在大理市大理旧城南门内正街。清咸丰六年(1856年)8月杜文秀起义军攻占古城大理,推举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大理政权,改原来的大理提督府衙为帅府,在周围新筑土城,称为紫禁城。起义失败后,云贵总督岑毓英对帅府进行过改建。1988年维修后辟为大理市博物馆。8 d( \7 O! M, H" L
  太和城遗址*
1 y& k3 {0 y6 |8 v4 W  在大理市大理旧城南太和村西面山坡上。为南诏国早期都城。西倚苍山,东临洱海,面积约5平方公里。遗址中现存南北两道夯土城墙。遗址西部佛顶峰上有金刚城,建于唐天宝六载(747年)。遗址中有南诏德化碑。碑西为南诏宫殿建筑群所在。6 W, p/ |7 B$ z; g
  南诏德化碑
3 x! F0 W4 i' K! G- h4 {  在大理市太和城遗址上。高3.02米,宽2.27米,厚0.58米。正书,文字肃蚀严重。碑阳正文3800余字,叙述南诏初期历史及其与唐王朝的关系,并详及天宝战争的起因和经过,文章婉转动人,词藻华丽。唐大历元年(766年),南诏王阁逻凤立此碑于太和城宫门外。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为金石家王昶访获,嘉庆三年(1798年)就地建亭保护。
/ Z+ K- V  e( H) H  弘圣寺塔" N; g! g( }, U- x  J' a) Z
  在大理市大理旧城西南0.5公里的弘圣寺内。塔高约43.87米,四方形,十六级密檐式空心砖塔,基座用石板砌成,四面有塔门,可入内攀登。第2-15层每层四面壁上辟有佛龛,内置佛像。顶有铜制覆钵及铜葫芦,上盖八角形铜伞。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1522-1566)及1981年均进行过维修。1981年维修时,出土文物780件。
3 f5 J) ~! [3 e  _  杜文秀墓
+ w- v$ O+ R, ]5 C  在大理市大理旧城东南约5公里的下兑村。墓为长方形,南北向。原碑立于1917年,建国后重立。杜文秀(1828-1872),云南永昌(府治今保山)人,回族。咸丰六年(1856年)在蒙化率回民并联合汉、白、彝等族人民起义,建立政权,被推为总统兵马大元帅,曾攻战云南50余城。6 H) W% f# u; c8 d* a
  崇圣寺三塔*
5 k5 J/ C* c& b" N  在大理市大理旧城西北1公里处。原为崇圣寺建筑的一部分,寺庙早已毁。三座砖塔鼎足矗立于苍山之麓,洱海之滨,气势雄伟。大塔方形,中空,名千寻塔,形状与西安小雁塔相似。高69.13米,为密檐式建筑,共16层,每层正面中央开券龛,置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建筑年代众说不一,以建于南诏保和时期说可能性较大。南北两小塔各距大塔70米。塔实层,均高42.19米。两塔塔身者涂一层白色泥皮,各层分别雕券龛、佛像、莲花、瑞云、花瓶等。两塔顶各有三只铜葫芦。建于五代。1978-1980年经大规模维修,在清理大塔塔基与塔顶时,发现南诏、大理国的重要文物680余件。
* ~1 g1 @8 E- H8 P+ A& W: }  感通寺1 ]) h4 L; O1 ^- k& W
  在大理市大理旧城南约5公里的圣应峰麓小山上。峰峦环顾,林壑幽深,殿宇轩昂。系南诏、大理时期名刹,历代多次重修。明初无极(法天)和尚赴南京朝拜太祖朱元璋,献龙女花放异彩,太祖赐诗十八章。嘉靖年间(1522-1566),四川新都人杨慎被贬斥到云南,曾居寺内斑山楼,著音韵学书转注古音略传于世。时有大理名士李元阳题楼名“写韵楼”,刻匾挂于楼前。明末清初,有画家、诗人唐大来(法名担当和尚),因仰慕杨慎品学,重修写韵楼作自已住所,故寺内有“奇花龙女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的楹联。后寺屡遭毁坏,今存正殿、南北厢房及寂照庵等建筑。寺后有担当墓。* _9 o5 `1 Z" n. q# O! f, p; R
  蝴蝶泉7 F/ J4 M0 a6 V/ j
  在大理市大理旧城北20公里、苍山云弄峰麓。宽约8米,有大理石栏杆围护。旁有古树一株,横卧泉面而过。每年农历四月,古树开花,状如彩蝶。其时,蝴蝶群集,翩跹飞舞,一只只“连须钩足”,从树头倒垂至泉面,像一条绚烂的彩带。泉边树丛中亦有各色彩蝶飞舞,五彩缤纷,络绎不绝。此即罕见的“蝴蝶会”。泉周围有蝴蝶楼、凉亭、花台。泉在明代徐霞客游记、南诏野史中均有记载。
9 K7 L8 u9 a, t* _6 b
 楼主| 发表于 2017-6-30 00: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苍山#
+ L$ ^! P5 b4 X1 n  在大理市西北、洱海与漾□江之间。属云岭横断山脉,南北骈列,是著名的大理石产地。山势雄伟,横列如屏,十九峰嵯峨壁立,海拔一般都在3000米以上。主峰马龙峰,海拔4122米,山顶终年积雪。十八条溪水悬流飞瀑。山上飞云变幻多姿。; r5 y$ ?! {: T; T! @  k% G
  三月街& d9 B( b9 M9 Y' s4 v
  在大理市大理旧城西、苍山中和峰麓。白族传统的贸易集市,每年农历三月举行,为期5-7天。每逢街期,游人如织,贸易布棚鳞次栉比,进行马、骡、盐、茶、药材、日用百货等交易。据传始于唐代,是纪念观音升天、信徒云集于此而形成的佛教集会。
; }) N5 \- v0 C5 S  元世祖平云南碑0 `$ H% w' ~7 P2 e3 J1 j
  在大理市大理旧城西三月街址旁。碑高4.44米,宽1.65米,由上下两石相接而成,立于石龟座上。碑额正书“世祖皇帝平云南碑”,署名“翰林院臣程文海撰书”,元大德十年(1306年)平章政事也速答儿建言立碑。碑文楷书,共1023字。主要叙述忽必烈于蒙古蒙哥汗二年(1252年)率军远征云南,四年灭大理国政权及后建云南行省的史实,是研究元史的重要文物。
: G5 t8 D7 Y8 ?% Q: u' j  苍山神祠
5 {& D% ?+ h- Q/ @' R  在大理市大理旧城西苍山中和峰麓。山下为南诏阳苴咩城遗址。唐贞元十年(794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节度使巡官崔佐时出使南诏,与南诏王异牟寻在苍山会盟,立誓和好。并将誓文之一贮苍山神祠石室。同年十月,唐遣御史中丞袁滋,持节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赐黄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现神祠石室遗迹尚存,祠庙为清嘉庆、道光间重修。, J# W0 I$ m) G+ S1 Z4 ~$ T% N+ ^
 楼主| 发表于 2017-6-30 00: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洱海#
: J2 X0 Y, U7 C9 y  在大理市下关北。古称叶榆泽、洱河、昆弥川。因形似人耳,风浪大如海而得名。唐宋时,此地为云南地方政权南诏、大理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今仍保存有很多文物古迹,如湖中金梭岛上的南诏避暑宫遗址、西岸的太和城遗址、崇圣寺三塔、阳苴咩城遗址等。洱海北起洱源,南至下关,长40公里,东西平均宽7-8公里,面积253平方公里,海拔1974米。水产以弓鱼最著。湖水碧绿,波光粼粼,与西岸苍山积雪相辉映,组成大理地区“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绮丽风光,而“风花雪月”四景中,雪与月更为引人入胜,素有“银苍玉洱”之誉。
! t. x# Q( Y, }9 F3 _* I  法藏寺" }" T; I* O2 U& `3 l" m" I4 u
  在大理市凤仪镇东南5公里北汤天村。法藏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大殿单檐歇山顶。该寺创建人董贤为元末明初大理密宗教主,其先祖为大理国君段思平的国师董迦罗,故又有“国师府”之称。1956年在寺内清理发现南诏至明代佛教写经3000余卷。董氏宗祠位于寺北,清代建,大殿悬山顶,内供自董迦罗以下四十二代族谱。
# h  z' ^- m4 S& k# n# C! {  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
3 H$ M9 a4 s, g' J1 V% S  在大理市喜洲镇。早在隋唐时期,就是“邑居人户尤众”的大厘古城所在,近代亦为经贸中心。喜洲民居从布局上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格局,建筑门窗精刻木雕花鸟,门楼以青石砌成基座,加以结构繁缛的门阙,形成独特的白族民居风格。列为重点保护的有杨品相宅,严、董两家大院。
3 j- J) i: h, Z4 s3 j  圣源寺
( f, m! I$ G5 |  j, V9 E7 `  在大理市喜洲镇庆洞村。据清代重修碑记所载,圣源寺始建于唐,为大理地区最早的佛寺之一。现存圣源寺始建于唐,为大理地区最早的佛寺之一。现存圣源寺大殿规模恢宏,为清末所建。寺南观音阁由原来的钟鼓楼改建,元末明初杨智重修,清代又加修葺。为重檐歇山顶亭阁建筑,面阔12.6米,进深9米,檐下斗拱粗壮,具元代建筑风格。阁内供奉真身观世音像,为最早在大理弘传佛教的梵僧化身。- ~7 G# B  B$ F+ A: a
  观音堂' ]5 B; O2 [: b  A4 ^4 T
  在大理市中和镇南3公里观音堂村。俗名大石庵,因寺内有一长约6米、宽4米、高2.5米的大石,传在南诏天宝战争期间,观音化作老妇背石而行吓退了唐兵,故名。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云贵总督岑毓英在大石上修建大理石亭,面阔3.3米,进深2.96米,重檐歇山顶双层楼阁,全用大理石仿木结构雕成,前后各有石拱桥4孔与周围地面相连。
' v7 Y! [' y7 D) h3 x( _  剑川县' ~9 m, R0 F' ~  g5 w% ~: u
  景风阁) h( Y; }) j. ?1 U
  在剑川县城西景风公园内。景风阁原为喇嘛寺,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是八角形三重檐楼阁,攒尖顶,后改建为魁星阁。棂星门于景风阁前,为木构重檐牌坊。灵宝塔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为九级方形密檐石塔,高15米,须弥式塔座。8 F/ B  z+ p. t  s0 d; S3 ?
  石钟山石窟
1 n: H/ T  i% x  在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又称剑川石窟。石钟山系石宝山的支峰,因山上有石如钟而得名。石窟群依山开凿,宏伟壮观,共有石钟寺区、狮子关区和沙登箐区,计17窟,造像139躯。石钟寺区有8窟,第一、第二窟雕有南诏王造像,是研究南诏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为全窟的重点;第3-7窟是佛像,雕刻细腻,造型优美。狮子关区有石窟3处,其一为南诏王全家造像,俗称“全家福”;另一为俗称“酒醉鬼”的雕像;第三处在巨石之上刻一位深目高鼻的人,旁镌“波斯国人”四字,实为天竺(今印度)僧人。沙登箐区有石窟6处,在甲子寺悬崖的缝隙中雕刻的多闻天王和增长天王像,高达2米,威武雄壮。石窟开凿于南诏、大理时期,是云南白族先民创造的石刻艺术宝库。另有宋代以来的题记40余则。+ F9 u0 M. ^; E* Z1 }4 j3 L  z. P
  石钟寺区第一窟* L; Y) d2 n- F" q$ p/ V! c
  在石钟山石窟石钟寺区。窟高1.34米,宽1.7米。窟内雕一平座,其上有8个人物,据考正中是南诏王异牟寻,著圆领宽袖偏襟长袍,坐于龙头椅上。左右雕两位清平官郑回和杜光庭。
$ D3 z3 R6 m" {! [  石钟寺区第二窟
/ Q$ q# s: Q5 u( \1 i1 T% i  在石钟山石窟石钟寺区。窟高1.37米,宽1.52米。内雕16人,是石窟群中人数最多的一窟,窟外檐雕三重。窟内南诏王阁逻凤坐在双龙首椅上,椅前卧一狮一虎,左侧雕6人,右侧雕7人,其中之一是南诏史上有名的阁陂和尚凤前侧左右各坐一清平官。还有侍从、武士、童子以及文吏等人物。此窟场面宏大,布局匀称,是南诏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  p$ h% F# Y& U: F
  狮子关区第一窟! l7 ]3 C, E3 t) @
  在石钟山石窟狮子关区。俗称全家福。窟高0.6米、长1.24米,上有一巨石为檐。窟内雕一平座,其上有5个人物。正中是南诏王和王后,王戴黑色高冠,蓄络腮胡须,执笏;王后戴莲花冠与项圈耳环。中坐幼年王子,围兜肚。两侧坐男女青年各一人。座下两侧还站立男女侍者各一。据座后屏障上石刻题记,此窟为南诏王细弘罗全家造像。, B. H2 s. e7 }  e' i
  金华山摩崖造像
# a7 }" Y5 z; F  在剑川县城西南1公里处。当地称石将军,明徐霞客游记中有记载。造像均为高浮雕,共3尊,雕刻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中为多闻天王,一手托塔,一手持二叉戟,体态魁梧,高4米,宽2米余;左右两侧分立男女胁侍,作双手合掌状。雕造年代为南诏末年或大理国时期。
# S4 X* D3 F: a  兴教寺
2 z- ?$ ^/ q) _; U$ R5 m- t' A4 w  在剑川县沙溪乡。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寺内尚存大殿、中殿、山门、戏台等建筑。现存大殿为明成化年间(1465-1487)建,重檐歇山顶,殿内保留壁画多幅。古戏台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为三重檐楼阁建筑。: R4 {4 t  s! w+ l$ }+ r! D
  弥渡县
6 S( o6 h3 R4 Y. o( M1 u  南诏铁柱9 N( y8 ]; O+ Z8 D: l
  在弥渡县城西南约6公里的铁柱庙。高3.30米,圆周1.05米,重约2吨。柱顶已残,柱身由5段衔接铸成。直列阳文正书“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建极是南诏景庄王蒙世隆的年号。建极十三年相当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年)。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附近的彝、白族群众都到铁柱庙祭祖。1 @1 f0 [1 c  l/ P- D
  天生营
, C9 G/ @5 M, Q- ]/ U0 S  在弥渡县城南约80公里的磨刀箐后山。是哀牢山北段的主峰,海拔2784米。地势陡险,仅北面一条小路较平缓,形成天然军事要地,故名。清咸丰六年四月初七(1856年5月10日),以彝族李文学为首的哀牢山各族农民在此誓师起义,并在密滴(今牛街)建立农民政权,坚持反清斗争20余年。当年起义军扎营时的石砌屋基、作战壕沟和碉堡,遍布山岗。还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立的大司藩庙石碑。山顶有大司藩庙,供奉李文学塑像。
8 c2 R4 k+ Q+ d5 A* @  N  云龙县; e. p; h" y9 S0 y
  虎头山古建筑群
, [" K9 u4 G- S( X2 ]* ]  在云龙县石门镇南山。系一以道教为主的古建筑群。各寺观间有牌坊、凉亭、小桥和栈道相联。其中张仙祠单檐硬山顶,奉武当派主张三丰。虎头寺前殿建于悬崖,悬有“洞天高朗”木匾,始建于明末。
& y% m! W. A, \' _; D; S1 T& k( r  洱源县
1 B% e* {# D( T  九气台
- `4 \: z& B& o) W) k  在洱源县城九气台村。有龟蛇二石交盘,四旁沸泉9穴,故名。温泉水质优异,可饮可浴。九气台真武阁由门亭、大殿、两厢等组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增修。+ p, K' g6 z% i
  鹤庆县7 m+ r( v+ g! p$ n! H4 F9 O
  云鹤楼) p7 v( P. H, J" r% H
  在鹤庆县云鹤镇中心。始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后毁于兵燹,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现楼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失火后重修,并改名为云鹤楼。楼为木构三重檐楼阁建筑,面阔16.7米,进深16米,高19.4米,外观宏伟端庄,底层南北通衢。9 }8 o  `$ v; f. L# P+ g" N
  祥云县1 @* F; s$ M) V. C( J% t: H: c' K
  清华洞
& Q; o0 L9 v# w" g/ r7 B% {) z& Z5 N% P  在祥云县城西南4公里昆畹公路南侧。系石灰岩溶洞,前洞高10余米、深22米、宽35米;后洞岔为二支,崎岖委折,深邃莫穷。洞口有明清时期题刻。1961年在前洞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甚多。; W" K% Q1 _4 r
  水目山塔' P. D5 C( @- V, u% X. g! N. i
  在祥云县马街乡水目山寺前。此塔为纪念大理国护法公高量成之子皎渊而立。皎渊21岁出家为僧,大理国天开十年(1214年)逝世。塔高18.16米,十五级密檐方形砖塔。南面彩绘壁画,塔身四周原来修有围廊,为大理国时所建。水目山寺现存大殿、中殿、厢房等,所存碑石甚丰,寺右山林间有僧塔50余座。+ E, u5 H1 h! l6 g' b7 N
  天华山
! a4 F! |1 y) L% z2 ]  在祥云县东南约25公里的大坡村。天华山巍峨挺拔,双峰对峙,为当地著名风景名胜区,有石龙倒挂、悬崖滴玉、三庵古洞、东西石楼等景。在三庵古洞前,明清摩崖题刻甚丰。
3 R4 `% v! T2 d: S# Z  h  H  宾川县7 E6 p$ v/ F( Z
  白羊村新石器遗址
! u1 n* ~3 [8 G2 |- p  鸡足山' h; e* {" a6 `- ~  ~5 W" u
  在宾川县城西北40公里。因山势背西北面东南,前伸三支,后出一支,形似鸡足而得名。全山南北7.5公里,东西15公里,以天柱峰为最高,海拔3220米。登临其上,可东看日出。峰下有天然岩壁,形似城关的华首门。蜀汉时建有小庵,唐代扩建,盛时有大小寺宇百余座。现存祝圣寺、金顶寺、铜瓦殿、太子阁等及1927年重建的楞严塔。此塔在天柱峰顶,为十三层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高42米。山上奇峰突起,气势磅礴,是我国佛教名山之一。
) Z: d2 ]" Q( K& Q4 N  永平县
* J% G& d  B5 e7 }) _8 s  金光寺
. M5 b$ K& ]% p3 X# Q4 G. G  在永平县厂街乡木莲花山顶。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全寺占地6450平方米。大殿单檐歇山顶。金光寺藏经甚丰,建国初清点计3606部,8642卷,并存有担当书“金屏室”、李根源书“金光寺”匾额。附近木莲花山万花争艳,有成片的野木莲林和水青树等珍贵树种。6 u; t# v% b5 [+ @
  漾濞彝族自治县
0 Y$ v5 Z3 e& T+ a  石门关
# ^5 C" U! ~3 k# E, @5 h' i  上街镇明代铁索桥
  Z3 Z- k+ Z! D. \  清真寺& Z; q% m2 l! P3 E9 h& z4 o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6 m* B- o% R: }. X3 s' g! L
  拱辰楼2 {4 C9 |) f0 Y* s7 u% U& A) ]( o4 U
  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城。为明蒙化府北门城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现楼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28米,进深17米,高16米,建于8.5米的城郭上,登楼可俯视全城。楼阁南侧悬“雄魁六诏”匾额,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化府同知康勤所书,北侧则悬“万里瞻天”匾,乾隆五十年,蒙化直隶厅同知黄大鹤书。1 R/ y; g" ~/ C' s9 j9 i- y- q
  等觉寺太阳宫# b) t* j$ l$ j; U
  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城东北隅。等觉寺传始建于南诏,清咸丰时期(1851-1861)毁,现存太阳宫及双塔。太阳宫,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四周设廊,始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门外双塔,明成化元年(1465年)蒙化府土官左氏建,为九级密檐方塔,塔身洞龛内置石雕佛像。% Q- [& c& M8 _$ K# O' q0 f( u9 A
  圆觉寺2 `4 [6 B/ C) Z- t
  在县城东南3公里灵应山上。明成化年间(1465-1487)蒙化土官左氏所建,明万历、天启,清康熙年间重修。寺依山势,有山门、弥勒殿、真如殿、大雄殿及两侧观音殿、伽蓝殿、文昌宫、三官殿、准提殿等建筑组成。寺前有双塔,亦为明成化间所建。融寺院与园林为一体,为巍山风景旅游区之一。% [0 S& ^& x; h: n4 l" Q6 A: O
  巍宝山: p9 K6 H' o+ C
  在县城东南约10公里。山体如一头蹲坐回首的青狮。峰岳起伏,古迹荟萃。在唐代初年为南诏(蒙舍诏)开国国王细奴罗(彝族)耕牧和发迹之地,方圆数十里。现存清代建筑群多分布于巍宝山的前山(东面)和后山(西面)。巡山殿始建于第三代南诏王盛罗皮,后毁,清光绪年间(1875-1908)重修,现殿内供奉著身穿彝族服装的细奴罗塑像;龙潭殿(文昌宫)是巍宝山风景区的中心,寺院宽敞,建筑宏伟,有水池、亭榭、大殿等建筑。是滇西著名的道观胜地。9 k: I) R: K$ s- |: T  F
  南涧彝族自治县
# ?$ O# c% o# E  白云寺
) }  F, S9 H* f  石洞寺. B7 y5 D0 M# Z) x" s2 r5 G
  石剑7 ]; U9 c; q/ J
  土林% }& |- `  w  c  M# [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