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族类报刊记者大理行—— 寻找民族团结进步的“大理样本”

0
回复
951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23 16: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ccc6a3935901a5fb8fd0a.jpg

  l( q3 _6 D$ ?1 L& U: l6 n
记者在渔潭村与白族妇女交谈。

+ j& m6 q/ K; r; p6 A! B
4ccc6a3935901a5fb8fd0a.jpg
4 S( R- C$ r& \" T$ N
采访团在宾川萂村葡萄大棚采访产业扶贫情况。
- Y7 ?! ^& U4 U$ b; f
4ccc6a3935901a5fb8fd0a.jpg

6 q9 n" F1 L) C& U* L, W
采访团在郑家庄村党员活动室查看资料。
- F  j& X) E! `0 }# O1 p' ~
4ccc6a3935901a5fb8fd0a.jpg

( Y% b5 Z" \" |' M" P
大理州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

( G: E1 V; ]/ i3 Z“上一次看到白鹭栖息已经是30年前的事了”“这里真的好干净啊”“这是我见过最美的新农村”“只要有想脱贫的心就没有脱不了的贫”“这里真的很和谐、各民族特别团结”……一句句的感叹,都是全国民族类媒体记者来到大理后的真切感受。, [) u, ~  h* G" ~& w# x
4月9日至4月12日,来自《中国民族报》、《中国民族》杂志、《民族画报》、中国西藏网、中国网、《内蒙古日报》、《贵州民族报》、《广西民族报》、《今日民族》杂志、《民族时报》等10家全国民族类报刊及大理日报等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先后深入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宾川县、大理市等地,就大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进行采访。此次活动由中共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委宣传部和民族时报社共同主办。
: K( _& y4 n9 b1 r3 g* U- q" j/ w大家一起走入基层,采访村民、实地查看、用心观察……一个个民族团结的样本让记者们很有感触,他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大理的美。让我们跟随这些记者的脚步,来看看媒体人眼中的大理。
6 u# x0 O* i) y8 y生态大理 走进茈碧湖、渔潭村
% R: P4 E, x: \1 A1 \& d“在大理,既有像关迤这样‘共饮一井共筑一城’的社区,也有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建镇打竹村这样民族团结共建小康村,还有剑川县桑岭村这样民族团结共奔小康的进步示范村,洱源县郑家庄更是在全国树立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的郑家庄样本。”4月9日下午,在与采访团举行的座谈会上,大理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彭斌向采访团介绍了大理州的基本情况,他表示:“这些都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写照。大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有力地促进了大理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 x) H: _* E3 u( G大理州民族宗教委副主任、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办主任吴文光,大理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志斌参加了座谈会,并就大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 p( \/ R8 v' g! h
结束座谈会,采访团一行来到洱源县茈碧湖镇,就茈碧湖生态保护进行采访。
' M- n# v, x" t) e0 r刚下车,只见白鹭在湖心岛上嬉戏、觅食,湖中独有的睡莲科植物茈碧花铺在水面上。阳光洒在清澈的湖水上,明晃晃地闪着光。微风吹拂,青山、白云、渔船、白鹭,一幅和谐醉人的美景……
* Y* b, g8 P* t, L; a“没想到这里的生态保护得那么好。”看到这里有白鹭栖息,《广西民族报》新闻部主任阮启枝感慨地说,“我上一次看到白鹭在水间栖息已经是30年前的事情了,说明这里的环境真的很好。”  Z' [5 F7 @& P; b5 H8 R. O
“在内蒙古看到的都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来到茈碧湖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真的很美。”《内蒙古日报》记者长河说,“水是万物之本,保护水源功德千秋。”
$ m" S; v1 V' \& h# s洱源县委宣传部部长余利斌介绍,茈碧湖是洱海的主要水源地,洱海近50%的地表水来自茈碧湖。为了保护好茈碧湖,洱源县不仅在湖边建起了湿地公园,还取缔了湖边的渔塘和餐饮机构,为保护茈碧湖的生态环境打实了基础。
( p% l3 Z8 b" d( z1 y, b# X( ^带上茈碧湖的美景入梦,记者们结束了第一天的采访。4月10日,采访团一行走进了洱海源头——洱源县牛街乡西甸村委会渔潭自然村。还没下车,渔潭村的广场上就飘来了音乐声,几个身着白族服饰的妇女手握霸王鞭正准备起舞……0 z# g1 m, Q8 I7 F
牛街乡乡长张亮宏介绍说,渔潭是洱海的源头,因此乡里平时的工作重点就是洱海的生态建设,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努力打造美丽幸福的新渔潭。
6 ^& c  r4 T9 G6 G& }5 I4 }& G& e在渔潭的出水口,张亮宏说这里的水可以直接饮用,记者长河接过一碗刚盛起的水喝了起来。看到这么清澈的水,《中国民族报》编辑、记者张雪娥很关心渔潭村是怎么处理生活污水的,张亮宏指着村庄北面山脚下一条绿色的管道告诉记者们:“这是我们的污水处理管线设施,村北的34户居民已经接入了,村南的马上也接通了。”乡长说,从2014年底开始,按照“定时清运,农户缴费”的原则,渔潭村每年由政府资助每户10元,村民每人自缴20元用于生活垃圾处理,每天都会有垃圾车定时进村清理垃圾。4 i! ~& K6 F# k
“这里的村庄好干净。”《内蒙古日报》记者包双青感叹道。她说,内蒙古因为是牧区,居住分散,虽然产生的生活垃圾很少,但是环境治理很不方便,大理少数民族聚居,生活垃圾会多,但是治理环境的理念和政策很好。中国网七彩云南副总编田春琼说,渔潭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0 x" `5 u9 L& e1 J# }“洱海清,大理兴”是大理随处可见的标语,记者们看到了大理人民践行保护洱海、保护大理生态环境的点滴,都为生态大理点赞。- K9 i& ^3 y* Q" L
团结大理 走进郑家庄、华侨社区
$ `0 ?  S+ L2 T' u5 C洱源县三营镇共和村委会郑家庄村是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全国样本。4月10日上午,记者们来到郑家庄,实地采访这个民族团结进步的“全国样本”。* w, [4 ]8 ?% c
三营镇人民政府的宣传干事许琳带领采访团走进郑家庄并向大家介绍郑家庄的情况——这里居住着汉、白、藏、彝、傣、纳西、傈僳7个民族,长期以来各族群众和谐相处,各民族文化相互包容,20多年来无任何治安、刑事案件。在这里,所有人都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村里先后成立了治安联防队、民族文艺队、中青年联谊会、红白理事会等,义务为村民服务,郑家庄处处展示出民族团结与和谐。" n  }: z8 W' g. h  ?# ^
沿着十年前青石板铺就的干净道路,记者们不停地拍照,对郑家庄的民族团结和谐都很感慨。% f; ~1 v( n- r: c, D4 {
广场上,几位身着民族服装的老人正在跳锅庄,一曲完毕,记者们禁不住鼓起掌来。一位藏族阿佳(藏语意为奶奶)卓玛央宗在得知采访团中有藏族记者时激动地询问:“谁是藏族?”中国西藏网记者扎西则玛、《民族时报》记者洛桑央宗随即用藏语和卓玛央宗交谈起来。卓玛央宗告诉记者,她们全家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她们全家都是藏族,已经有四代人在这里生活了;虽然村里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惯与风俗,但大家生活上十分和谐。
7 U, @" h, U  }1 u“这是我见过最美的新农村!”扎西则玛说,这次采访让她对“新农村”有了新的看法,“各民族和谐聚居,并能将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下来,郑家庄做得很好。”
. j$ W: }/ V, X& U3 D《今日民族》杂志社记者陈璐认为郑家庄的居民思想觉悟很高,很有凝聚力,尤其是当听到湿地公园是居民主动让出自己的土地给政府建造的时候,她觉得很震惊。“这里应该成为其他乡镇学习的典范。”陈璐说。+ M1 ~6 g+ X: a# S0 e; u# F& L
4月10日下午,采访团一行来到了位于宾川县大营镇的华侨社区进行采访。此时,华侨社区正在举办社区活动,6个姑娘身穿越南传统服饰奥黛,在采茶舞曲中翩翩起舞,歌曲悠扬、舞姿曼妙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9 g6 L5 X5 T( F: A% b1 H普米族的社区主任越义仙向大家介绍社区的基本情况,华侨社区现有5个居民小组,有归侨侨眷1600多人,有普米、瑶、白、壮等11个少数民族。
( E0 A& P3 V4 ]. r. V4 k  h: j3 X村民热情地将刚摘下的柑橘送给记者品尝。大营镇副镇长吴利春介绍说,宾川县立足侨场资源,大力发展柑橘、葡萄等优质水果产业,收获喜人。
4 z# ?( e0 g  W3 V《广西民族报》记者赵德飞说,作为记者,少数民族聚居区见得多,但是少数民族与归侨侨眷聚居在一起还是第一次见到,并且大家相处得还这么和谐,真的很难得。7 ?( Y9 j3 B% F, n$ y3 x
《贵州民族报》副刊部主任潘燕也有相同的看法,她认为各少数民族和归侨、侨眷能够和谐共处真是不容易,当地的党委、政府一定做出了很多努力。华侨社区以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群众致富的举措也给潘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说“我觉得社区的居民都很快乐,他们的幸福指数很高”。
) c/ p1 |2 u8 ^大理州有3个自治县,13个世居少数民族和其他民族,多年来在全州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共同努力下,大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有力地促进了大理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通过这次采访,记者们认为,大理州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帮助,记者们都表示团结大理值得全国学习,回去一定会宣传好报道好,充分展现大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丰硕成果。
$ o, ~. p& M& ?$ Z' Z致富大理 走进萂村、南五里桥村
, d; w) a/ r0 j1 ]+ g4月10日下午,采访团一行从洱源县前往宾川县大营镇萂村的葡萄种植大棚,对萂村产业扶贫进行采访。
: L/ k% D6 }* L. M1 @据大营镇党委副书记尹中锋介绍,大营镇是宾川县2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整个村有贫困户141户。为让村里的贫困户尽快脱贫,萂村探索跨地域集中贫困户建设葡萄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把贫困户与龙头企业联结起来,结合实际建立了“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宾川县天子农业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
* n, {+ ~* X* A! d把贫困户带起来首先需要扶志,村支书赵信林表示,真正意义上的脱贫首先需要把贫困户“拉进来,把人的志气扶起来”,不仅是给他们资金补助,更重要的是结合村民自身的特点和喜好给予适当的培训,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脱贫。
3 Y% S, c- A+ U' o3 J在大棚务工的村民李光宝告诉记者,小时候因病致残,全家生活贫困。2016年在政府的帮扶下,全家的住房问题得到了解决,去年8月又加入了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分红和务工,生活得到了很好的保障。4 c) o( s$ F: ~: a- j8 N  k
当得知原来村里的贫困户李艳兰刚搬进新房,记者们提出能否到李艳兰家看看。走进村民李艳兰家,记者们都大吃一惊,宽敞的院落尽头,是100多平方米的住房,木雕的门窗展示着浓浓的民族风情,屋内家具、电视、沙发俱全。“这不是我们向往的别墅吗?”一位采访团的记者感慨道。
3 E9 V$ p; X+ ?+ n李艳兰告诉记者们,去年在国家扶贫政策支持下,她家建起了新房,去年年底通过葡萄产业,家里每人得到了2600元的分红。1 `; S' @/ G( ^* |2 r
列来拉杜指着李艳兰家木雕的门窗说:“你们家这个门真的很漂亮,很有特色。”说完,还拿起相机拍了很多照片。“白族人家里都离不开木雕,这是我们的传统。”李艳兰说。  @; u4 k3 o9 Z& z: t9 u. ]( I1 s
张雪娥认为:“萂村的产业扶贫很有特色,政府、企业都花了很多的功夫帮他们,而且他们也确实很有收益。”
  i( o" s/ C2 B* F7 S; H- m萂村的葡萄产业扶贫只是大理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致富大理,向记者们展现的不仅是大理积极促进各民族经济共同发展的探索精神,更是大理人民决意脱贫的坚定信念。
( H2 G& C! ?$ x  s& r4月11日下午,采访团来到位于大理古城之南的大理镇阳和村委会南五里桥自然村。阳和村党总支书记马武超介绍,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362户,村内回、汉、白等民族杂居,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95%以上。) Y! [& k, q+ l1 o
“2011年,村党支部通过多方集资,新建了党员活动室。同时党支部还充分发挥活动场所‘一所多能、一室多用’的综合效用,使南五里村村民实现了‘六个不出村’。”马武超说。此外南五里桥村还发展了清真食品一条街和旅游运输,目前营运车辆已超过60辆。5 J! F$ z" V" F- G- j! Y
作为一个富裕村,村里在带领全村致富的同时,还为经学院的老师和贫困群众建盖了保障性住房,并实现了“水电费全免”。“村里的保障房,全部统一装修、统一配备基本家具,比如每家的厨房,唯一的区别就是各家的锅不一样,其他都是一样的。”马武超自豪地说。
4 f' G7 V5 A. w7 e- w4 C3 P1 i. G南五里桥村于2015年被列为州级美丽乡村样板村,同时,该村还荣获讲述美丽乡村故事,展示新农村风采,首届中国美丽乡村百家范例。
1 H+ |' E& J# `0 s" g2 j' L“村内环境整洁干净”,潘艳在参观完村子以后表示,“特别是村干部那种自强的干劲,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共同富裕的实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 ~: H& G) e! \4 d" M5 o% O
暖心大理 走进大理州人民医院
5 T" Q9 T3 o$ p- Z离开南五里桥村,4月11日下午,采访团一行不停息地来到了大理州人民医院采访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
6 H& A7 E- i( a' z+ x1 x医院院长胡志军介绍道,由于大理州人民医院地处多民族聚居区,又是滇西地区的交通要道,因此形成了大理州医院服务多民族群众的格局,医院2100多名员工中有15个少数民族,占全体员工的42%,所服务的群众中少数民族占50%,形成了大理州多民族员工服务多民族群众的历史格局。医院从分诊台至就诊、入院过程中针对多民族患者的情况进行少数民族翻译志愿者队伍建设,为少数民族开通绿色通道,在医院候诊厅屏幕上宣传少数民族政策法规等。
; B+ d- i- D! y4 A. }4 v9 g& y3 C阮启枝看完医院的介绍材料后对医院筑绿色通道,为藏区少数民族提供便捷服务很感兴趣,他觉得这很值得推广。
3 G' k% s; W4 x( M大理州民族医院有很多少数民族医生与志愿者,作为蒙古族的包双青在得知志愿者队伍中有蒙古族时高兴地说:“在医院的志愿者队伍中有蒙古族真的让我很激动。”
/ p" |2 o" \, S. j: V0 M) ^赵德飞在参观采访完大理州人民医院后说“他们的服务很好”,涉及领域广泛,就诊时找翻译等服务都很为患者考虑。他还说在他过去的采访工作中没有接触过医院进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例子,这样的例子很值得在广西宣传。2 o5 {$ _: S: u8 y
长河在采访中对大理州人民医院施行的“创建民族团结要建立长效机制,天天抓,年年做”印象深刻,他认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有利于促进医患和谐。. t# D  V# B( l6 N* _2 S
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让记者们看到了大理州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暖心的服务和为民惠民的细节措施。
# I; a1 H# X0 v! N* a4天的大理行,让来自全国民族类报刊的记者们对大理有了更真实更真切的感受,他们表示,大理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大理在示范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许多可复制的经验,有许多开创性、开拓性的成绩,这些都值得去记录、发现,让更多的地区从大理的经验中获益。通过几天深入最基层的采访,客观全面地了解到了大理的风土人情、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一定会通过笔端让全国人民知道大理不仅有秀丽的风光,更有团结幸福的人文环境,让幸福民族团结的“大理样本”出州出省,让更多人知晓,为推进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媒体应有的贡献。  g% C0 X8 B( @# G0 _5 w
云报全媒体记者 洛桑央宗$ F0 T  J0 v0 K
实习生 范芳钰 任治森/文 吴卫 王云飞/图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