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发表博彩类、私服、色情、赌博、诈骗、违法广告等一切国家法律禁止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禁言并清空帖子,严重者报公安机关处理!

漾濞历史大事记

0
回复
1691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5 23: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漾 濞 大 事 记( K( R/ N) P7 O) N6 S1 `+ G, w
. |4 k" F( W8 i. ?( `/ z
唐初,彝族先民乌蛮在洱海周围有六个大的部落,史称“乌蛮六诏”,其中“蒙巂诏”(又名“漾备”诏)最大,漾濞为其地。9 w# O" ]/ M: o
景龙元年(707),御史唐九征率兵讨姚州蛮及土蕃。“遵洱河尾而西,见吐蕃筑城,以链絙梁渡样备越点苍”,唐九征“夷城毁絙铜柱以记功”。此即后世史家所称“唐标铁柱”之事。立铁柱地有人考证在县城之东竹林寺。
. L' q$ b7 Z! r兴元元年(784),南诏国王异牟寻封表境内山川,封点苍山为“五岳”中中岳,封黑潓江(即漾濞江)为“四渎”之一。
. X; q/ n3 D% @* Z+ i9 d6 {咸通十一年(870)前后,定边军节度使窦滂撰《云南别录》,内载:“六诏:曰蒙舍,曰蒙越,曰蒙析,曰浪穹,曰样备,曰越澹。”此为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样备”一名迄今能见的最早文字记载。明清后,“样备”逐渐演变为“漾濞”。
3 m0 f6 f. w( z3 A* c天复二年(902),南诏清平官郑买嗣篡权,“杀蒙氏家族八百人于五华楼下”。为避祸,不少彝族先民改换姓名,迁居山区。口碑相传县内彝族中蒙、马等姓即为其后裔。
! J8 N( ?, L8 O8 x% |- F, }/ m( H/ W- {: F. M
大理时,漾濞为永蒙属地,分属胜乡郡和蒙舍镇。
& R; B- o3 A$ P7 g# C, q
1 a9 u; f" r# I/ B6 v至元二十一年(1284),朝庭实行“从军在屯二十年者编入户里”的政策,驻防漾地的忽必烈元军穆斯林(时称“回纥”、“回回”)军士因此成为首批落籍漾地的回族先民。
! v1 }' L8 o' W! Z6 l! Q: S; d8 [6 ~5 B' P( J
洪武十五年(1382),汉族大规模进入漾濞。前期进入者以军士为主,后有工匠、商贾移民,民间广泛流传的“祖先来自南京应天府”之说,其源于此。县内如淮安王姓等汉族,便是这一时期迁入。8 n; [0 r+ U: R& N6 \5 c
洪武十七年(1384),设“样备巡检司”和“打牛坪巡检司”。前者一直设到清末,后者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裁撤。
. P( H) q2 {! h+ X$ W. ?明成化年间(1465~1487),“改土归流”,漾濞巡检职务由流官王志寿接任,世袭马氏土官于是落籍漾濞,定居凤翔村双凤桥头(今下街竹林寺坡脚)。: J' H. s! b. ], q  _8 t+ l
正德年间(1506~1520),白族先民开始进入漾地。据墓志记载,平坡、石坪一带苏姓祖先自下关太和迁入定居。
7 Q. R$ l, R/ w" q2 r( |* {7 T/ E# c嘉靖元年(1522)前后,双涧彝族何姓(今何家村)由洱源下江嘴一带迁入落籍。! [, @. [0 L& G) [% |
嘉靖十五年(1536),设境内第一所社学于打牛坪。
+ ^' _4 t  q( ~% {祟祯十二年(1639)春,徐霞客游历漾濞石门关,得到药师寺僧人性严的热情接待。/ r0 q5 Q  O+ ]% Y; f  Q) p' ]
嘉靖三十二年(1554)春,李元阳偕友人同游石门关作《石门山记》并诗。这是迄今见到的关于漾濞石门的最早文字记载。
4 h; m# v/ a. H0 U0 M- ^. {2 ]崇祯十二年(1639)春,徐霞客游历漾濞。他于三月二十一日入漾,二十四日离漾,其中游历石门关时,得到药师寺僧人性严的热情接待。《徐霞客游记》记载此4天游踪甚详。
) ~8 j9 E9 M1 k+ \8 ^! _/ g( y: M, H- g  c+ g
康熙年间(约1685年前后),密古村苏姓白族先祖和平坡张姓白族先祖自太和迁入定居。
8 j- O9 e5 A  s8 `9 `嘉庆二十年(1815),双涧施清墓志载:该姓彝族于万历(1573)从箭里柏邑场,迁到双涧上村定居。# d0 {# k- f# I# j, W, w  w
咸丰六年(1856)“冬十月,大理回众推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铸印设官,蓄发变服,遣兵分略各地,漾濞回众受其联络,佯与汉民举办团练,禀请地方官亲临督办。”漾邑成为杜文秀政权的战略重镇。
- p4 z4 B1 e1 `9 V同治十一年(1872)四月十五日,清军击溃杜文秀驻军,攻占漾濞。上街清真寺、下街古清真寺遭破坏,被官府列为“叛产”变为官产。上街清真寺改为关庙;下街古清真寺改为文庙。
2 N+ v0 V8 Z3 A$ h8 F同治末年(1874),天主教传入漾濞,至光绪六年(1880),法国天主教传教土徐司庆在漾濞上街建教堂。
! O' ^+ l; N5 w& w( f4 h% X: T4 k光绪二十九年(1903),漾濞江水暴涨,坐落于下街江畔的漾濞行台被毁。& G( {+ a, w& a: C: Z9 ^- O) a
康熙三十七年(1698)九月,蒙化府同知蒋旭纂修《蒙化府志》,内载样备巡检司、驿、堡及云龙桥、石门关等有关情况较详。1 _; I  }3 i+ n  K6 U
康熙四十四年(1705),云南总督贝和诺提在西里开设朱砂厂。
7 u! I' I: E: f雍正二年(1724),永平县令魏宾国捐资在漾濞设第一所义学。
3 P; a8 O2 r" w8 D1 a道光十二年(1832),永平县令曹擢新将座落于飞凤山麓,始建于乾隆十三年(1974)的武侯祠改设为化平书院。3 K: [+ {* Y& V- X
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腾榆兵争”,省军督府派李根源赴滇西调停,驻师大理,其间,始议设立漾濞县。* U# A8 T3 H- Q5 E- R( ]- {
中 华 民 国/ U5 Q8 H* w, y& ]# H! m
1912年$ i4 i  a9 P& k8 U3 B& Z; s
4月,云南省都督府批准,以原蒙化所属漾濞巡检司及永平所属漾濞里故地为基础,划入云龙、洱源两县瓯脱地设漾濞县。  @, [, u/ I) ], G( v0 U, c
6月,设漾濞县公署于下街原巡检司署。
) y  J$ R$ j% o1 I3 P+ u10月,设漾濞邮寄代办所。设县教育行政机关——劝学所。
; W) f  y7 {* \" @* I12月,原化平书院改设为县第一所新学制的高等小学校,校长由省教育司任命。/ S3 ?, ~8 F: j" a, T  a
是年,奉省令成立县议事会和参事会。3 b- y5 ]/ K) A8 S
1913年# f3 [# z, M, Y* j1 v, Q% K8 f: E
1月,上街、下街同时设女子初等小学校,为本县女学教育开端。
; R' G$ {/ J; X5 I& j; Z5 G! J2月,设立县蚕桑研究所,开办蚕桑技术研究班,招收学员32人,此为县内科技培训开端。5 N. r0 X7 ^, q
1915年
! q! }, L$ t  B6 m2 E% D$ Z: F1 l" Q4 _漾濞回族成立县清真公会,会长杜发春。该会后于1920年改名为回教俱进会,会长马之麟。1938年改名为回教协会,会长李松年。
! x0 |: ^5 t. s3 |% z, K1916年
- o+ \( p0 s: ~& ?& w* D- ~4 W2 n是年,县设保卫团,区设保卫分团。
' f  D; s2 x- }9 R& i6 k8 B% p设县警察所,独立行使职权。后于1941年改设警察局。
+ I, U0 e/ }% y9 L3 J1 f1917年
  A* z1 P! J: b民国初建,提倡开办新学堂,漾濞县办初等小学设于下街古清真寺内。  n0 O6 i- n  u# \0 V
1920年
6 ?6 t  R7 ~$ B7 u云南学会征集云南省地志资料,县劝学所长王庄督其事,完成《漾濞县地志》。内载漾濞地方少数民族文人,学子有蒙朝贤、祁文清、阿中立等人。列汉、土、傈僳、苗4个民族,宗教列回、佛、天主3种。
; q4 v4 D2 P4 m/ \! t/ t1921年3 P1 e- ^5 f- w/ x# _& e. {6 T1 t1 ]
8月,县公署奉令向省“物产品评会”提供茯苓、贝母、柿霜、华荣、蚕丝5种土特产。
0 b& W/ ]5 t0 `8 B1922年
  g+ C8 r* [! G/ R' x& V. n- Z2月,县劝学所开办第一期教员讲习班,有学员30名,学制2年。此为县内自己培养师资力量的开端。
* Z0 O6 F: G# t6 c% c1924年5 R# R$ i+ @" x7 p: M! o
上街高等小学与初等小学合并为两级小学,此为县内办完全小学的开端。
& H" S3 T: N( W  W" @3 w& j1925年3 A1 a) o& e$ N( f
县公署迁驻上街,开始建筑土城墙。4 u4 m: A% H% |. K/ x) _
大理成立天主教区,漾濞天主教隶属大理天主教区。漾濞教堂由法国神甫段国璋负责。教徒发展到67人,并设立教会小学1所。
( |7 F" |# V/ A4 F. |1927年1 g7 \8 I/ n9 @1 N
奉省令县公署改设县政府,原县知事改称县长。原县公署所属各机构由所改局。
: d7 Q3 V: F. L/ B3 i0 E* ~% N1928年
: }0 R9 C0 |7 i3 J' {" i% F农历正月,傈僳族唐、何等姓自鹤庆迁入龙潭乡富厂村民委员会新火山定居。其祖先原居怒江贡山六白芝麻召厄吉库、欧都德,1920年迁入鹤庆。; [  b+ T- h) K0 z; B
11月,全省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漾濞至此直属于省。
4 L$ o! i  F& j) A12月,漾濞设县后首次办理积谷事宜。奉省令筹集积谷。全县以户为单位每户集一京石。" N$ a; O, @# O
1930年7 Q$ ^5 d: E$ L# n
下街回民要求县回教促进会呈文县政府,请求将“叛产”(下街古清真寺)归还回族。直到1936年,县长杨问梅才批准将“叛产”租谷拨为教育经费,山地让回民开耕,但古寺未归还回民。  v1 v  J( [8 w$ |1 A0 S
1931年
- ~. g- K2 R2 L4 k0 i7 G1月,奉省令成立民众教育馆,并在南门外萝卜地(今县委机关驻地)建盖馆舍。
7 [) n7 A4 w4 I0 K* a8月,县政府为国家农矿部提供漾濞核桃木样品1件。9 k# s  j5 x: O/ ~9 H0 [) t
是年,设县教育经费管理委员会。成立乡村师范学校。
/ S. b& u! X7 D5 B, t$ N0 f+ n1935年
6 N  z2 E) K% ?10月,成立县义务教育委员会,县长兼任委员长。同时决定成立短期义务小学10所。
: Y% k5 z. e- {1 H1936年7 P' s% r0 R0 L) q. I0 i  a. j  t
首府组织推广经济林木,漾濞被列为核桃推广区18个县之一。$ T) B  S/ B8 k" K
1937年3 ~5 j, M. ]; d6 ^; S
5月,奉省令漾濞县完成全县耕地清丈工作。清丈结果全县可耕地面积79203.88亩,比原统计增加39540亩。
1 E& K6 Q' d" a11月18日,滇缅公路县内段工程开工,于次年5月30日完工。& A5 B- a8 C5 @+ W* P: M
1938年
2 ^* \5 \* b6 o( V  J# q1 C( B+ T" S傈僳族雀、熊、乔等姓自永平北斗迁入双涧乡荨麻箐村民委员会浩木库定居。其先祖祖籍兰坪、维西。
  A5 S/ [" n  V: @8 a( S) @1939年
/ e+ L( c3 a3 R% ]$ l10月,设县卫生所。次年改为卫生院。# Z! J( d1 _5 z0 j+ v; h  c' w
1940年
' ~5 }! K3 {6 k( D/ y* ]: p10月4日,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县长兼任校长。当年招收首班学员40名,学制4年。- ^+ f+ t- t+ |
1942年
; g& j! E0 L  w- r) r1月,县金库成立,委托县税务局兼办业务。, |$ _- T5 y' S1 @5 N& G
5月,奉省令完成境内滇缅公路63公里(大波箐至顺濞桥)沥青铺设工程的土石料备料工程。征用民工409人。* m, b8 J2 `* w! s
1944年
" j3 m7 l8 q- f" H9 ~* p" F+ d6 x! P傈僳族熊、海、罗等姓自永胜、宁蒗迁入今脉地乡金盏村民委员会三厂局定居。
( e6 o3 G7 N9 R+ z& f- G& O% A10月,成立县仓储管理委员会,县长兼主任。
& @9 Q$ W& n5 U" y1945年% \) m# H* g" N* `5 F4 j. I
8月16日,县城各族群众进行火炬游行,热烈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街道张灯结彩,连续三天鞭炮声不绝于耳,盛况空前。; S% W# Q& f  P
1946年
9 s8 H7 F! i: ?: ]1月25日,原县政府文献委员会与县志馆合并,定名为“漾濞县文献委员会”。
1 T7 N- ^: j4 r8 }0 C* b4月,成立县防疫委员会。
4 Q+ {8 [/ z) ?+ x5 m1947年0 b& N/ T! e$ J1 ~" y0 D& \
9月,漾濞、永平争执了35年之久的迤古摩归属问题彻底解决,迤古摩正式划属漾濞县。' j" s. G7 n* N. Q
国家内政部核定漾濞县辖境土地总面积为113846公顷。9 r5 b; p0 f' E+ x1 }  _0 \
1948年9 D+ G. {- v8 B4 ~  m
7月,中共滇西工委决定成立中共罗潓特区委员会,县内金脉地区革命活动受该党委领导。12月,金脉地区革命活动已发展“农抗会”会员80人,建立金盏、安南两支农民自卫队。
: {0 H; s+ o7 `8 N7 @是年,大理教区派修女柯水仙主持教务,创办男女经堂教育各1班,漾濞天主教徒发展到100多人,其中多为女教徒。, K3 Z" Y$ f, B' ]
1949年; u7 X) P+ n2 ^: y# A
12月27日,张光泽带领的罗潓游击大队、赵鼎棻带领的西山特区党政工作人员和金脉游击大队及大批农抗会员大队人马解放漾濞。* n- l: @5 g8 D( F0 J
是年,大理基督教会派人到漾濞平坡、马厂等地发展了少数基督教徒。这些教徒主要与大理基督教会联系,在县内没有组织。
' o5 f; c$ H, k1 _2 O. i* z1950年# t; `$ z! I+ Z- ]0 @
1月1日,中共漾濞县工委、漾濞县人民政府成立。新旧政权交接仪式群众大会在县城举行。县人民政府首任县长赵鼎棻庄严宣告人民政权诞生,漾濞县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j- E# ^$ u6 M4 U9 Y( R. b
4月,全县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首次农民代表会议召开,会议选举赵鼎棻为主席、开明人士李秀峰为副主席。成立县农民协会。10月底各区成立区农协,11月村一级农协及民兵组织成立完毕。
  C9 @+ R7 L. a- ^$ w. r' d0 f5月,县回族联合会成立。
1 S& G6 a# Y  R& o' X7月,混入白竹彝族山区(今龙潭、鸡街、瓦厂)人民政权中的反革命分子勾结隐匿在永平深山的国民党反动武装残部进行武装叛乱,拘禁县工委征粮工作队杨龙等8人,纠集胁从数百人盘踞白竹山,参与“割据永平、昌宁、漾濞等县所属五区成立‘亦龙县’”的罪恶活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在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一举平息反革命叛乱,并缉拿首犯左文蔚等归案。4 ~- H( C, y( o. d
9月,中共云南省委批准成立中共漾濞县委员会。/ ?3 e3 O& P# P) x. D$ g# w
是年,县人民政府组织各族民工队支援滇藏公路建设。
$ R! \3 N# |5 q( ?1 h$ U8 t1951年
, n8 P) P0 i2 Y& Z$ u; L6 x0 ~/ u2月,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派出的中央民族访问团来到漾濞,县城各族各届群众集会热烈欢迎。访问团赠给漾濞县印有毛主席题词(手迹)“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的锦旗一面。
  V- b/ ~9 h/ B) C0 N& }" X4月,漾濞县召开各族各界代表会议第二届一次会议,选举赵鼎棻为主席、李秀峰为副主席。
, @- T2 k+ g- f  ]3 d5 ~5月1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县城5000多各族各届群众参加庆祝大会。同时成立抗美援朝分会委员会,领导全县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会后举行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示威游行。至9月全县捐款5000多万元(旧人民币),百分之九十以上人户订立了“爱国公约”,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有11名青年应征入伍。
5 |3 r" a! Z7 T/ Y5 j8月,全县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运动。- G. \; }8 v7 e7 _" I% B" ?
8月31日,召开县第二届各族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赵鼎棻作《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关于镇压反革命的报告》,李秀峰作《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报告》。彝族代表习红花、回族代表马顺兴、白族代表李善、傈僳族代表阿虎彪、苗族代表古小玉等代表本民族在大会上发言。此次会议决定设立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选举产生常务委员会委员21人。* ]# X0 q! J0 Q8 N) N+ h. i. y
1952年
4 \. c2 K4 k1 g2月,召开本年度第一次各族各界代表会议。会期5天,参会代表175人,会议内容:一是镇压反革命;二是减租退押;三是贯彻专区第一届一次各族各界代表大会决议和决定收容麻风病人办法。
' t; g+ G! T6 R6 |# [/ v7 K& T7月,县政府召开会议拟定设乡计划,该计划至10月定案,全县共设3区48乡。# b; r* @/ s" {! {# e9 ?2 W
8月1日,是漾濞各族人民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翻了身的各族人民云集羊庄坪(今云台山林业局驻地),召开土地改革动员大会,会上镇压了反动势力首恶12人,公判了一批罪犯。会后安排250人的土改工作队分赴土改区开展土改工作,土地改革运动至次年3月全面结束。
" {% Z, [$ o* j+ }. `12月,县普选委员会成立,县委书记兼任普选委员会主席。: z5 ^  X% k: r/ R1 H
土地改革期间,县文教科发动全县各地各族教师深入民间,进行文物古迹、民歌、民谣搜集整理工作。
- D, P# e! e# M1953年: v+ M! s1 ~, ^& K
2月,召开全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第三届一次会议,选举裴汉卿为主席,李秀峰为副主席,并选举产生常务委员21人。: a/ ^) r4 Q* s* ~) H
同月,推广新法接生,在蛇马、平坡、上街三地建立民族接生站3个,巩固接生组22人。1 ?# [& p4 r, h& k9 d
3月,全县“土改复查”结束,转入生产,土改工作队改称“生产工作组”,开始进行“改造山区”调研计划。& ?0 x5 r$ N( e: a- S) r
4月,县委统战部成立。主要工作是进行统战人物的鉴定,宣传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配合有关部门推选首届人民代表以及工商联情况调查等。
) d. \; s' j* W同月,召开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选举裴汉卿为主席,李秀峰、宋元兴为副主席。' n" f* A, H: V1 ?* O
同月,各区征集民工70人,骡马180匹组成骡马大队,参与完成修筑滇老(挝)公路物资和过境驻军给养的运输任务。2 ]& ~0 r  V1 b
7月1日,实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至9月20日结束。* R) \% x' z$ W. R
10月,国家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政策。漾濞县开始粮食“三定”工作,12月底全部结束。6 ]% J* T6 f) y' `6 H
是年,在农村组织常年性互助组70个,季节性互助组481个,临时性互助组46个,实行评工记分。
' R4 _( ]( L  e5 H4 V1954年
. C# n% r; V- d7 q/ I7 K4月8~11日,全县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县妇联成立。
- n/ P6 {3 z  M7 O! z" B- x. l' ^) e6月27~30日,第一届县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各族各届代表67人,选举出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人。7 R1 y3 a0 v0 k4 w  O/ U3 p; m% l
8月12日,县委统战部制定《漾濞县宗教工作计划》。
$ A2 s& N+ d9 N* P1 d* g是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定》,县委决定山区以平坡高发的羊厩,坝区以上街金星东旁村两个常年性互助组试办初级农业合作社。全县已组织起互助组696个,试办初级农业合作社2个,组织起来的农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74%。
( E& {, c# M" E1955年
; l% |5 I+ a* j( t1月,全县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实行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 _" A5 U' @+ M+ B  r- H5 C) b
3月1日,县政府作出《颁发土地证工作计划》。随即开始训练技术人员,按步骤开展发证工作,至4月底,此项工作基本结束。彻底解决了土地改革中的遗留问题。全县农民均获得了土地证。  N0 \9 U- m& a
4月,成立漾濞县百货公司。
9 v# v) P: M5 i$ L5月,建立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E- H" N% K1 K: r* d8 q6 W6 G
是年,试办高级农业合作社。
5 B8 y$ X7 |; J9 ~1956年
* F; b7 \- Z" n' t' n5 Z; `! ^" J1月,全县掀起“大办农业生产合作社”高潮,10天内即发展农业社109个,入社农户8834户,其中高级社9个,入社农户2268户,到1957年上半年,全县共建高级农业社52个,入社农民达99.9%。' T, d9 Y2 G7 z1 E2 P( R% T  P
3月,中共大理地委通知,撤消县各族各届人民代表会议。
: t4 {4 ]+ F2 o7 i/ a' }7 z4月,县政府召开全县扫盲工作会议,成立扫盲委员会,制定《漾濞县扫盲计划》。" H& i3 F  }, t+ ]/ p6 o- b7 ?
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知:今后对伊斯兰教一律不要使用“回教”这个名称,应该称为“伊斯兰教”。* `, p1 G% |6 w$ Q8 f/ f6 F* Z' I
8月25日,经大理专员公署批准,云龙县河东乡第五社芷打拉、皮匠房等7个自然村53户、208人;河东乡第四社罗里密、撤苛密2个自然,42户、216人正式划归漾濞县富恒乡。; J  l  l7 L3 g2 `2 a: E
9月1日,县委下发《关于建立农林牧生产合作社中处理具体政策的意见》。对民族地区作了如下规定:“涉及到民族风俗的如苗族的风水树、神树,彝族的白花树,傈僳族的白虎山和青龙山树等,应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不宜折价入社。牲畜是农业上除土地外的主要生产资料,应按当地合理市价折价入社。但因本县民族杂居、风俗习惯差异大,所以,应根据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按照社与社员兼顾的精神,充分民主协商,予以适当照顾。如傈僳族嫁姑娘用的牛羊,就不要强求入社。”- W; u6 ^3 Y2 _+ d
是年,征用民工182人参加修筑滇藏公路。漾濞负责从丽江至维西间的一段。年内出工累计1582个。同时,组成民间马帮运输中队,前往迪庆州支援边防运输,途中遭土匪伏击。全体运输队协力反击取胜,无人马伤亡,且缴获马3匹。2 N) L( F. C1 C! r
1957年
& I; n. i( F2 D& w, ]% [2月15日,县委向中共大理地委上报《关于建立漾濞彝族自治县有关问题的初步意见》,要求结合撤区并乡,设立自治县,同时建立下街回族村。- A: C& Y! m3 {- |$ m
3月,进行撤区并乡,县下设乡,全县设14个乡。
. K8 A1 y# n0 N& z$ H/ Y12月27日,县人委发出关于举办核桃技术训练班的通知,决定在全县大力发展核桃,把核桃生产作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内容,一切适应种植核桃生产的地区都要大力发展,树立万年桩,为此培养技术人才。1 |  f7 t" E1 |- T
是年,县组成巡回医疗卫生队,到山区民族贫困地区,通过对10位孕妇的检查,培训了一批接生员,推广新法接生,进行优生优育、避孕知识宣传教育。
( d9 P; {# }5 t- q% U. g' i! p1958年
( y2 t8 X  t& X' t# t3月14日,县人委向地委上报《关于成立漾濞彝族自治县筹备委员会的意见》。
8 ]% T- \8 |) J/ T. \( C$ ^" S' x9月5日,全县第一个人民公社“东风人民公社”成立。) X! T9 ^4 b' O
10月,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大跃进民歌征集工作,先后征集民歌300多首,县报连刊119首,其余编印成《漾濞县大跃进山歌集》。3 m- u- l% l0 d5 i
10月6日,中共大理地委下发《关于并县建制的通知》,将全州13个县(市)合并为6县(市),其中漾濞、凤仪、下关合并为大理市,漾濞设区。2 Z8 k( r- x2 [" K0 z
是年,由文化部长夏衍主持的西南民族文化现场会,将漾濞县光明村列为现场之一。漾濞县的会前筹备工作有著名画家关山月参加,光明俱乐部在本次会议上的文娱演出获省颁二等奖。) ]3 n4 \" }* i, U
全县办“公共食堂”388个,共有43428人在公共食堂开伙,农村实行吃饭不要钱。至1961年公共食堂全部解散。
) }4 F& e6 O% V9 |6 `9 S1959年
; X5 z6 ]$ Y% Q& F; s3月31日,中共大理市委发出《关于执行〈省委六级干部大会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和若干政策问题的决议〉若干问题的规定(草案)》,对人民公社的体制、各级管理职权、分配问题、旧帐问题处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4 ]: m9 d, t2 Q" O
10月6日,大理市委下发《关于秋季核桃种子分配的通知》,通知要求,漾濞联社的五个公社核桃种自留自足外,还要调拨给其他造林公社和林场,调拨价按国家统购价执行。/ Q& p+ j& X7 D/ W- G) T
10月8日,市委农村工作部简报印发平坡公社石坪管理区第七生产队积极办好公共食堂的经验。
2 w/ V' n& I6 Y& t1960年
; S2 {1 F/ u1 p2月,全县开展普查普治“三病”(肿病、肝病、妇女病),各公社成立生活办公室。
$ I$ H2 D$ @5 [+ C# a11月,贯彻“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公社管理体制方针政策。+ a: C0 z# Q9 x
当年,调整经济结构,全县133个公社企业大部分下马。
+ ?: ~3 U9 z" m- j! M2 h9 e* A龙潭公社富厂新火山傈僳族同胞唐常有光荣出席全国民兵英模大会,获得五星奖章一枚,半自动步枪一支,受到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 d5 k/ I) f' Q% B6 {2 E' M. E* g
1961年7 B$ }' q% i9 l0 s7 t$ u
" n& A7 D' d1 G
1月,在农村开展整风、整社运动,给社员划自留地。调整社队规模,扩大社队生产经营自主权。
; p1 _3 v0 A2 i) B9 |. w( z6月,原大理市分设为下关市、大理县,漾濞仍设区。至10月复设漾濞县。
- E+ _$ x, _& j( D& r是年,县防疫站妇幼保健组在全县开展妇女病查治工作,重点在山区民族贫困地区。县政府拨款6000元,在治疗肿肝病的同时,对妇女病进行免费治疗。( p' k1 D( I. a, W
1962年) N2 g- |/ w/ ^1 y9 P
9月,贯彻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即“六十条”),将全县原有14个公社187个大队调整为11个公社101个生产大队691个生产小队。
7 |9 e5 X% H6 Y8 W( f5 ~! ~是年,贯彻国民经济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纠正“五风”(高指标、高征购,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实行粮食征购基数一定三年不变政策,全县粮食产量全面回升。
- e: X9 P  q+ b; C1963年
% e4 ]4 Z4 P* u* u" y1月,进行农村体制改革,原11个公社合并为6个区,101个大队合并为62个小公社。
3 {/ G2 n) J- ~. L. @3 z6 ^3月5日,州人委批复,同意将“下街人民公社”改设为“下街回族人民公社”,将“白竹人民公社”改设为“白竹苗族人民公社”。0 h$ B, o* }& j' f( I
9月,县委在石坪、向阳、平坡3个公社开展了5个多月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人们习称小“四清”)试点工作。
8 D( r( p! J4 X) p7 X7 I% I+ [1964年
% \' n5 [* N+ L* h7月1日,全县开展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3 C0 @- N' p3 b, ~是年,用穷队补助款和贷款5.78万元,帮助99个生产队发展生产,使其中36个山区民族地区生产队改变了缺牛、缺肥、无现金分配的情况。1 C) B4 F: b+ G; D
全县各族人民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县社两级主要领导干部先后三批到大寨参观学习。& M0 Q6 ~' }8 i
1965年
# O4 V) u- p+ \/ l) D5 Z5月13日,根据省委“加强内地山区少数民族工作的意见”的指示,县委提出《关于加强山区工作的意见》,强调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山区民族地区。& d/ T* V) `$ g5 l
10月,依照中共中央“二十三条”精神,在全县城乡普遍开展“社教”运动。因运动有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内容,故称为“四清”运动。8 y2 X% p5 u- k7 q$ M  R
11月,成立漾濞县专业文艺宣传队,有职工13人,至1974年撤队。
4 e7 ]8 W0 D. @( E1966年, V1 Q% N5 z6 u
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漾濞县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运动。) a2 F5 F4 Z7 Z
8月24日,境内发生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受灾粮食面积3520亩,灭产2005亩,损失粮食约140多万公斤。漾濞江洪流量达1340立方米/秒,持续47小时,冲毁云龙桥、河西石拱大桥和柔性钢索桥、惠民铁链桥、瓦厂铁链桥以及河西电站,导致云南整个西线交通中断65天。
: \3 J" j/ ?7 r4 K3 G% G1967年2 N: I1 S$ c. n: [8 }
6月,解放军某部和县人民武装部联合组成“漾濞县支左委员会”,实行“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全面代行县委、县人委职权。$ b+ i1 c0 h3 N, x. C* g# z
1968年
' I% R* ^2 L2 c6 |4 ^# C4 ?) u6 X- Y10月3日,漾濞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Z) {' `7 Z' E) V+ Z% L

/ s1 u$ G" P0 v9 w7 P0 |) {5 m- }“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1968年),全县各地寺、观、佛塔、庙宇古迹大部分遭到破坏,有的被全部拆除或改作他用,大多数经书、佛像被毁。僧侣有的外逃,有的被迫还俗,宗教活动被取缔。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