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发表博彩类、私服、色情、赌博、诈骗、违法广告等一切国家法律禁止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禁言并清空帖子,严重者报公安机关处理!

弥渡传说故事

0
回复
154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5 23: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弥渡传说故事
. G) t2 j) c/ W, P太极顶的传说, d* \$ u' d" V3 I
李泽1 h* K1 H1 v& t% {/ O2 l

% }% Z' o, u3 q" f9 K# H$ ^% ~4 r) [很早以前,鸡足山有位松形鹤骨,气宇不凡的真人。他云游四海,寻觅仙境,以为栖身之所。
5 ?9 ~; C0 R) z$ a真人跋山涉水,餐风宿露,一日到瓦哲胜境支锅山,举目眺望:嵯峨的山顶抚摩着天空,千年的古木连结着云霄,乔松盘翠,树挂藤萝;怪石嶙峋、青苔映目;泉水飞流,寒气透人。他心中一喜,早已跃上山顶。先试试地基是否牢固,只一跺脚,山顶陷凹了。他好生叹惜,只得往前走,不一时,又到了在黑山,但见山以一块巨石为骨架。山上,古木参天,密密麻麻;巍巍碧石,挂满野藤;阴风惨惨,不见阳光。壑岩深处,碧苔藓茸,林木茂密,群鸟悠鸣,水流如泻。
& J' h# f# p1 s) |真人喜上眉梢,又试试山基牢不牢,只一跺脚,轰然一声巨响,巨石被震裂了。真人没法,只能又往前走。
7 N; [; r; i0 U4 H" i& ?8 h他行走如飞,刹那时,早又见一座大山,名太极顶,与前大为不同。块块巨石,千奇百怪,颜色各异,构成稳固的山架。那参天的刺栗木常栖着野雉,株株黄梨树时有山莺高歌;山形凸凹,势态崎岖。千壑狂风吼,万崖气象奇;一径野花香十里,数竿幽竹绿依依。真人跃上山顶,跺跺脚,无甚响动;跳一跳,固若金汤。真人大喜过望,决定在此起殿盖宇。4 s3 z; X8 D. B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载,巍峨的殿宇已耸立在雄伟的太极顶山巅。0 X# r) f% W6 H+ q, C. v
竣工那天,密祉、瓦哲、梯子坡等地成千上万人都来祝贺。人逢喜事精神爽,这天,真人欣喜若狂,兴趣盎然,邀请瓦哲、密祉、梯子坡的人耍龙打歌,是先玩灯耍龙,还是先打歌后耍龙?密祉人同瓦哲人发生了争执。1 I$ ^( \5 q8 V) _8 e
真人摸着长髯,对大家说:“我有个道理,密祉一带的人是灯神的后代,瓦哲一带的人是歌神的后代。歌神为大,灯神为小,依我看,还是从大到小。”大家同意了。, o5 c+ B6 a8 T# L, ?
打歌开始了,一阵婉转悠扬的笛声响遍了太极顶的山山岭岭。随着笛声,打歌的人陆陆续续地围起了圈子,跳了起来。妇女们头戴古丁桂花璀灿夺目,宛若群星闪烁;身身绣服瑰丽,款示新颖;脚登绣鞋,小巧玲珑,精致美观。那艳丽的服饰,多姿的舞步,构成一幅令人赞叹的神仙行乐图。真能把人们的五脏六肺洗刷得干干净净。
; E, j6 H: X9 m8 r1 E' _) c打歌结束后,玩灯耍龙开始了。七八条龙从山上飞奔而来,有黄的、青的、黑的、紫的,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别开生面,蔚然壮观。那跳跃着的龙头,时而卷风而起,绕空三匝,时而饿虎扑食,张牙舞爪,令人目不暇给。一对对龙眼,恰似一颗颗明珠,金光闪闪,光照四方。龙后面又滚来狮子,跳来麒麟,真叫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 I6 ]4 j2 e  A夕阳西下,玩灯结束,朝山的人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太极顶。那天正是正月初七。以后每年正月初七,人们便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赶到太极顶,照样玩灯耍龙、打歌。照样先打歌后玩灯。这个习俗现在还在继续着。9 g, u! J8 x4 L; q( z+ Z0 K
----------------
4 A6 f5 C# i: T! V  i天生桥的传说
* \9 t+ A5 N. a, c& h" B% K2 Q郤开基4 e# c" W+ x2 O! `
. @2 g) d: c0 p' w6 e' u  r
天生桥是弥渡有名的风景游览胜地。这里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E2 b' z4 [. _- z! l
相传在很久以前,黄矿厂有个小伙子叫黄兴贵,生得英俊、高大、威武,练得一身好功夫,颇有力气。他生性刚强,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在方圆几十里内甚有名气。可是空长一身本事,生活却比较清苦。他的父亲,帮矿主到洞里背矿维持生活。由于几十年的劳累,再加上常常忍饥挨饿,积劳成疾,吐血而死。临死前,他把祖传的神斧留给了儿子,要他好生过活。父亲死后,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办了丧事,不免又欠下了一笔债。
8 X/ h$ ^+ N2 E. d% q7 \此后,他只好上山帮大财主看管果园。这果园方圆几十里,栽满了梨、桃、杏、李、梅、苹果树。
! n& D& r: q: j  A* y1 Y+ @一天,他遇到一个帮地主放羊的姑娘,姑娘因走失了一只羊急得坐在山坡上哭。黄兴贵便替她找回了羊,她笑了,两人便坐在一起唱歌、谈天。后来,由于长时间的接触,两人产生了爱慕之情,并私定了终身。
2 l; ^$ Z$ D8 e9 C" \- o这姑娘是许家村的,名叫许二妹。热心的乡亲们知道了他俩的事,都为他们高兴,择了吉日迎亲,便东家凑钱、西家凑粮,年轻小伙扎花轿,一切准备就绪。
- K4 r  w/ b1 F: u3 J% Q$ S迎亲这天,新郎穿简朴,到许家村讨亲。回来的路上,新娘坐轿、新郎骑马,锣声、鼓霫震荡山谷。$ J9 _8 \9 N) r% P0 V: ?3 H7 h
住在山洞里闭目养神的独角蛇龙,听到锣鼓声,便出来看,好一个如花似玉的美貌姑娘,象仙女下凡,一晃一晃地坐在轿里,它顿时心生邪念,张开血盆大口,作起法来。向地面一吹,瞬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飞沙扬尘,刮得行人东倒西歪,不能言语。
, M2 f' F) i" v: T" v+ L4 D: \. ~1 z独角蛇龙手指花轿招了招,许二妹不由自主地飞出花轿,落到独角蛇龙身边,并被带回山洞。
% c  c' `0 }5 F# [! w云散了,太阳出来了。人们睁眼一看,许二妹不翼而飞。分头找遍山里每个角落,连影子都不见。兴贵想,定是独角蛇龙抢走无疑,他便骑上骏马回家,取来祖传神斧,奔往洞穴,准备与独角蛇龙拼个你死我活。$ ^. z* {& `! o# I/ c2 D
这洞穴在河的西岸,河水清澈。黄兴贵来到岸边,眼望对岸怒火万丈,他登上一叶小舟划向对岸,走向洞口高声叫骂,可里面没有回音。
! j* Y4 @. O  U$ `; T; o他就钻进洞,摸索了好一阵,忽见前面有点亮光,他朝着亮光走去,原来是另一个世界。兰色的天,白色的云;地上有花园、荷花池,可他无心观赏这奇花异草,一心只想救出许二妹。他顺着石拱桥过去,便看到独角蛇龙怀里抱着许二妹,许二妹正在哭泣。黄兴贵纵身上前,独角蛇龙吃了一惊!推开许二妹,挥刀迎战,两人斧砍剑刺,双方都使出浑身解数,战了一个时辰,独角蛇龙早已气喘吁吁,现出原形,盘旋飞舞,张开利爪,猛窜过来,黄兴贵闪身避过,挥斧一砍,劈下一叉尾巴。独角蛇龙大叫一声,使出妖风吹来,黄兴贵和许二妹被大风吹得向洞外退去,独角蛇龙见状,收了法猛窜过去。黄兴贵和许二妹藏于石壁后,紧张地瞪着独角蛇龙,独角蛇龙以为他俩被风卷走了,便放心地冲出来,不料石壁后跳出黄兴贵,它刚想躲开,可已来不及了。“咔嚓”一声,剩下的尾巴早被砍掉了。独角蛇龙滚落在地,疼痛难忍,便在地上翻滚。它喷出一股洪水,向他俩冲来,身子一卷,“轰隆!”整座山被撞得粉碎。霎时,黄兴贵和许二妹被大石头覆盖并被洪水吞没,那股洪水带着夫妻俩向河里冲去,洪水在不停的嚎叫。
6 c% P3 U( X2 B: H1 I这对夫妻就这样双双毙于河中。几天之后,一座天然大石桥矗立于河中,人们说这是夫妻俩变的。
- T; l+ ?( ], V' I8 v: I, w/ w观音老母来西寺壁磨豆腐,见此情意,颇为惊讶,知道其中原由后,便大发慈悲,用手一指,两山渐渐靠拢了两桥头。
  Q, E( x* S& J5 @5 ?" `7 X乡亲们见他俩死后变成桥,就取名“天生桥”,因为他俩是天生的一对。每当二月十五日,明月当顶照于桥上,他俩并坐在桥上谈心。听老人们说,这时在桥底下还能听到他俩的说笑声。- f6 D" j" ^1 _0 {. e: {
--------------
& H' s; l7 Y: Y. P7 s铁柱庙的传说
/ u3 C, Q& s7 l' F- `) i9 p4 z- E& v" w张昭
5 V7 ?2 J6 p0 q7 \ & m- h9 I5 U4 b* A- r
不知是龙年马月,还是蛇日虎辰。在巍峨峭拔的弥渡老尖山麓,在碧波荡漾的毗雄江畔,居住着勤劳、勇敢、善良的彝汉两族人民。他们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安泰不、前程似锦。
$ c2 R+ q/ M5 p* y: O- K4 }谁料,邪恶不遂人心,向人们施展了淫威酷刑,给这里的彝汉人民降下了空前的灾难。
  D, R' w& Q& S一天,夜深人静,忽然狂风阵阵,越刮越紧,漫卷的乌云从北边涌起。满天的星星渐渐失明,一道道刺眼的闪电划破弥昆天际,轰隆隆的雷声震憾着千家屋顶,倾刻间房塌屋陷、禽兽嘶鸣!乡亲们惊骇得魂魄不定,儿找娘来娘唤儿:“儿呀!你在哪里?”“阿爹阿妈哟,你们在哪方?”众乡亲扶老携幼,噙着悲泪,彼此照应,恨不能即时除去灾情!
, @! _+ \# x- g4 A1 ~毗雄江边有着两位彝族老人:阿爷打猎又网鱼,阿奶纺麻织衣裙。两老年迈无儿女,心慈善良顾乡亲。这里的姑娘们穿过阿奶纺织的麻裙,这里的小伙吃过阿爷猎回的野味,全村男女老少十分尊敬和爱戴两老。
' L7 s6 f  B# `4 ]' {地震时,阿奶纺麻正来劲,忽觉纺车摇晃不停,阿奶也坐立不稳,顺手把纺猛击锤插在旁边,一霎时,一道金光耀眼闪起,纺锤发出“铮铮”声。山不摇了地不震了,纺锤变成了一根大铁柱子。阿爷惊离火塘边,阿奶睁大了双眼。两人走到铁柱前,小心地你摸摸,我围围。阿爷乐得淌眼泪,阿奶喜得抚胸膛。阿爷说:“老伴啊,想是苍天把善行,赐下这镇邪的大铁柱,拯救众乡亲,我们何不给他盖个屋顶,以防日晒雨淋!”. ^; _" _% P$ s4 {6 |
一场浩劫刚过去,乡亲们喜庆脱灾情,听说两老家中长出镇邪柱,更是欢欣,涌向两老家中去贺喜。围着铁柱议论纷纷,有的说是降妖柱,有的说是镇邪柱。听说两老要为铁柱盖房屋,人人欢喜个个赞成。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个争先把屋造,拾的拾来垒的垒,砍的砍来创的创,用了六六三十六个时辰,熬了三夜三个白天,石脚下好了,屋墙舂好了,屋架做好了,只等明天黄道吉日,好飘梁竖柱,为铁柱盖上屋顶。阿爷乐陶陶,阿奶喜盈盈,招待着帮忙的乡亲,等待着美好吉祥的明天......
) S! k0 \8 l8 u0 H1 m想不到,一波刚平一波又起,邪恶乘空又降临,深夜狂风血雨腥,山川大地震欲倾,人喊马嘶声悲切,熟睡中的美梦被惊飞,太平的希望又破灭,惊呼、狂奔、绝望、挣扎,充斥着原野大地......
$ m7 q8 b4 |& l! b突然间,只听一阵隆隆声,狂风平静,腥雨住点,山川平稳,丽日展现,吉祥的彩霞闪耀于哀劳山间,乡亲们两次死里逃生。
" ^7 u$ h# l( ]2 Z" Y为庆祝重获太平,乡亲们奔向镇邪的铁柱和慈善的老人--不料铁柱不见了,两位老人也无踪影,只有一块空地坪!此地便叫做“铁柱坪”。8 X  f6 D% X  P$ N7 R, Z
柱失人走乡亲悲,个个心内似火焚,忽见创花一串串,断断续续向西飞,乡亲们不觉猛省悟:铁柱、老人定往寿星山,全村人扶老携幼向西奔去。
7 G7 s5 w2 ]$ \& _* u. x: \跨过七七四十九条河,越过九九八十一道坎,彝汉乡亲来到了老尖山下,只见这尖山万壑松岚,层峦迭嶂,气势磅礴!再看这山峦古木参天,奇花争艳流水淙淙,百鸟欢唱。真使人流连忘返!忽听一声大呼:“阿爹阿妈,铁柱在这啊!”大家随声一看,原来铁柱耸立于巨树丛中,在翡翠般绿叶的掩映下,更觉得肃穆、威严。大家顿时欢呼雀跃,庆幸铁柱找到了。
, ]" T4 x4 v% t0 H* z: B2 l铁柱找到了,可阿爷阿奶不见踪影,乡亲们又分头去找,尖山的梁子都找遍了,找不着阿爷阿奶的行迹,寿星山的沟箐找遍了,看不见阿爷阿奶的身影......乡亲们向着青天狂呼:“阿爷--阿奶--!”没指望了,为了大家的太平,阿爷阿奶献了身。人们都低下了头,流下了泪,在心里叨念着,回到铁柱面前嚎啕,抽泣,他们在为恩人的失踪而伤心、悲恸。
/ Q: r9 K7 S2 k' Y恩人永别了,遗愿大家还,彝汉乡亲拭去悲哀的泪水,操起各式工具,砍去铁柱周围的荆棘,伐来粗壮肥实的圆木,撬来坚实的细沙岩,拣来河中滚圆的鹅卵石,再次为铁柱奠基竖柱,建筑一座高大雄伟的殿宇。为了纪念关怀乡亲、拯救乡亲的两位彝族老人,乡亲们还在铁柱两边塑起了他俩的遗像。就在正月十五这天,殿宇正式落成,彝汉乡亲欢天喜地,笙歌踏舞,热烈庆祝!
: k! P( ]: r) `0 w1 @) Z% P从此,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周围的彝汉乡亲们都到这里欢聚,踏歌起舞,笙箫悠扬,木鱼“笃笃”,向他们的先人祈祷,以求得来年的安康、太平和丰收。后人为纪念铁柱镇邪的声威和两位彝族老人的恩德,还在铁柱庙上悬挂了“威镇弥昆”、“标绩全滇”两道金字大匾呢。5 v: O* S& @4 M9 I
---------------------& ^0 M6 s6 b1 ]' b% \7 _
香酥姑娘的传说
9 x7 h  a/ p4 u) n李云光  杨学成9 ^; ?9 U1 D- n! e7 Y

: K9 A5 r3 v( {" G9 j9 S弥渡天生桥外的梨园中,有一种梨,扁圆扁圆,色泽圆润,口感清香甜酥,这种梨不但好吃,而且还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
. C: t4 x8 X4 X! U$ X* h- Z4 N* s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气候独特,不知什么原因,粮食作物总是不会饱满,一遇干旱,当地人只好丢下老小跑到祥云讨饭,饿死人的惨剧时有发生。0 w! ]9 _* _( O
当地有一位名叫梨花的姑娘,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以她的才貌,本可嫁个坝子里的富家子弟,但她舍不得年迈的父母,尽管说媒的络绎不绝,但她总是不答应,宁愿上山挖野菜、讨饭,也要照顾好爹娘。遇到荒年到外地讨饭,她总是把讨得的饭拿回来先给老人吃,处复一年,她的孝心感动了当地人,人们都把这姑娘当作教育孩子的样榜,男女老幼都非常敬重她。( d. F: p/ p7 |% E: n1 x$ U( {" S
有一天,观音菩萨路过祥云时,听说了这位姑娘的孝心如何好,就变成一个年迈的老太婆,栍着棍子,来到她家的茅草房前要饭。梨花姑娘刚好把要到的饭倒给父母,自己只留一小点充饥,但她见这位老婆婆可怜,就把自己的饭倒给了她,然后拿起不锄头到山上挖野菜。) P+ j: q) N5 V% `: M( |% A5 J
梨花走了很远很远,也许是大家都在挖,总是找不到可食的野菜,只好在棵树下歇气。说来奇怪,她刚好坐下,要饭的老婆婆又来到她面前,梨花叹口气说:“老婆婆,你怎么又跟来了,我已经没有饭给你了。”老婆婆却笑眯眯地对梨花说:“难得你这份好心,我给你一把梨的种子,你走十步点一粒,点完了就有东西供全村人充饥了,只是点完后,你也会变成一棵梨树。你愿意吗?”梨花说:“只要能让全村人不挨饿,我死了也心甘情愿。”于是,老婆婆把梨子交给梨花后就不见。梨花觉得奇怪,心想一定是遇上神仙了,顾不得饿,就按着老婆婆说的走十步用锄头刨开土点一粒,一直点到月儿西下的时候才点完。梨花姑娘又累又饿,倒在地下就变成了一棵梨树。
& h6 ^! j% ^- A' s# s当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满山遍野香气扑鼻,棵棵树上缀满象小红灯笼一样的梨,吃起来又香、又酥、又甜,当地人由于有了这些梨,就挑城里换回粮食,从此以后再也不用挨饿了。为了感谢这位美丽、善良的梨花姑娘给当地人带来的幸福,当地人把这种梨取名为香酥梨,把梨花尊称为香酥姑娘,以此来纪念她。/ R' q5 d: H! Y# |3 k& r- F
奇怪的是,这种梨在外地怎么栽,都栽不活,据说是香酥姑娘永远不愿离开家乡的缘故。+ W  D/ [' w  h6 M) z
------------------------8 Z; ?  x( w/ P0 |
弥渡大芋头的传说
! C; U% H; p& n9 y# D- G / T9 y; \1 Q4 L" y/ a/ m# ]8 e- U
弥渡的大芋头是芋中门族的一种,它以特有的茎大,淀粉含量高,食味好而出名,最大的长得比人头还大。在大理这已是老幼皆知的事了。不过,你可知道,它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 U1 _& n! S8 S1 ?' q/ f5 G. l弥渡有个叫山来客的山村,坐落在半山腰,四周群山围绕,村里人靠卖山货耕山地为生,日子算过得去。, i4 R) q% b. Y+ b$ F% H3 e- l
相传,村里一位名叫小玉的姑娘,她长得妩媚端庄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天生的好脸色,她走起路来楚楚动人,站立起时又如一尊玉雕,每进村收山货的人见到她,无不说她是深山里的一只金凤凰。唉,只可惜她,从小就死了爹娘,跟着兄嫂过日子,受着兄嫂的种种虐待。
& L) \  ?" H0 _2 c3 `# s) q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山来客有只金凤凰”的消息随着收山货人的足迹渐渐传开了。正当小玉年方二八那年,一个个慕名而来的求婚者,不顾山高路陡,道路崎岖,扣开了小玉家的门。有骑着高头大马来的,有拿着扇穿长衫的,也有布衣短衬的,几百年来长睡着的村子好象被求亲者的脚步声和马蹄声唤醒了,村里好热闹。小玉的兄嫂根本接受不了眼前的事实,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平时的“眼中钉”、“肉中刺”一夜间变成了一棵实实在在的摇钱树,真是“财门大打开,金银财宝滚进来”。他们面对这棵摇钱树,一改往日的丑怪嘴脸,转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弯,对小玉奉如菩萨,百般讨好。可是,小玉不吃软,一口咬定“我的婚事,我自有主张”。原来小玉心中早有恋人,那就是邻居大妈家的小喜哥。他俩互相看着长大,俩好无猜。在兄嫂虐待小玉的多年中,多亏小喜哥和大妈暗暗相助,她才艰难地生活下来。记得小玉刚失去双亲的那年,多日无雨,天干地旱,地上草都卷了叶子。要她到山里找猪草,可是,看着干得快开裂的土地,到那里去找?晚上哥哥骂她“偷懒”,白吃食!小玉受不了这种鸡蛋里找骨头的挑剔,走出家门,看着寒星颤抖的天空,想一死了之。就在这时,小喜为她解开了上吊的绳索。劝慰她再苦也要活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两个人共承担,从那以后,他俩更是情投意合,并许下百年相好。$ ^* a, j' t4 P& o- H
兄嫂看着大堆大堆的彩礼,一捆一捆的丝绸,还有许多的叫不出名的金银宝贝,已是垂涎三尺,嫂子便对小玉说:“好花才插富人家,你千万别挑花了眼!”哥哥接着说,“长兄为父,长嫂为母,我说你就许给有钱有势的……”小玉打断他的话说:“我要留在村里”。“什么,你要嫁给小喜那小子,你,你休想!”哥哥暴跳着说。嫂子给哥哥使了个眼色后对小玉说:“你的婚事你作主,我们不管。”小玉听后高兴的跑去告诉小喜说:“哥嫂不管我的婚事,我对你不一心有二,决不节外生枝”。  ?8 }5 q+ O6 w
过了三天,第四天,天还没亮,嫂子把小玉叫到堂屋,发现一队迎亲的人马已在门前等着,她才发现自己受骗了。原来兄嫂私自把小玉许配给有钱有势的县太爷大公子。此刻,她已是笼中的小鸟,怎么也跳不脱了。她恨哥哥太贪财,嫂子太狠毒。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无门。她死活不愿梳装,但那群迎亲的人不由小玉诉哭就把她捆在花轿上抬走了,坐在轿上的小玉心里明白,只有一死了之,她对新郎官说:“山里人能高攀你们大富人家实属福星高照,到山门口我要下轿拜谢山神,愿他保佑我们平安回家”。新郎官觉得她说得有理,便答应了。当她下轿朝山神拜了三拜后,顺势从几百米高的山崖跳了下去,葬身于箐底,迎亲的人看看险不可登的山崖只好扫兴而归。/ q' G: b( K& s) l7 x" }+ `& x
小玉跳崖的消息传来后,小喜痛不欲生,打算跳崖殉情,可是上有年高老母,不能无人奉养!只好把小玉的遗体安葬在房后的山坡上,发誓终生不娶!小玉安葬后的第三天,人们惊奇地发现,小玉的墓旁长出一种奇怪的植物。看上去就像一位穿着绿色裙服的少女,她好象流着血泪在哭诉自己的悲惨遭遇。更让人奇怪的是它的地下茎就只有椭圆形的一个,表明她一心不二,决不节外生枝。, k) r: A2 e+ \$ h$ Y
人们说她是小玉的化身,称这种植物为芋(玉),并把它移植在家里,时间久了,就形成今天弥渡普遍种植的大芋头。2 M3 {( v7 x1 m5 f) v) w
-----------------------
3 W. a- M6 X6 m9 W. z鸟吊山的传说! x% h" [+ H5 w. f  _/ ^( Z
杨学成) Y- T/ ^0 O  ]# ^3 a
3 d: ?6 X& V2 b# h' T+ \
很久很久以前,在弥渡通往东南亚的古丝绸之路的龙箐关,那里森林密布,莽莽苍苍,气候湿润,千百种野果、珍稀植物自然繁衍,群山绵延千里,是百鸟栖息的好地方,也就是现在弥渡和巍山交界处的“鸟道雄关”,原称“鸟吊山”。
  t6 E' l4 p) f9 p. Z) A1 d; j由于“鸟道雄关”独特的气候很适合百鸟的生存条件,鸟中之王凤凰,就把鸟巢设在了“鸟道雄关”。+ F) h& b" N2 S; y. [7 ]' A
凤凰的到来,给百鸟的生存带来了空前的发展,那里没有弱肉强食,众多鸟类不敢以强欺弱,以大欺小,各食其力。世界各地的许多鸟都逐渐来到“鸟道雄关”安家落户,形成了鸟的世界、鸟的乐园。
! O  H( h$ G  W6 }; o明朝万历年间,由于朝廷荒淫腐败,害得民不聊生,龙箐关又是古丝绸之路,各种盗贼蜂涌而起,他们各自占山为王,杀客商、抢珠宝、打家劫舍,害得方圆百里群众终日心惊胆寒,生怕遇到一测,连三岁小孩哭闹,只要大人说:“龙箐关的老背背(贼)来了。”孩子马上就不敢哭了。: e2 M* E. F, ]) Z; o6 ~
盗贼的猖獗,使曾经辉煌的古丝绸之路逐渐变得客商绝迹,祸及鸟类。他们听说凤凰是鸟王,只要抓住鸟王,价值连城,于是遍布鸟网,捕捉凤凰。凤凰本会变化逃去,但她不忍心自己的臣民被盗贼剥皮吃肉,于是化做人形和贼头谈判:只要盗贼收网不再捕鸟,凤凰愿以身相许。狡猾的盗贼见凤凰美如天仙,而且目的已经达到,便下令收网放鸟。凤凰被囚后,百鸟不愿离去,凤凰怕它们再遭劫难,便狠心引火自焚。盗贼见竹篮打水一场空,便对鸟类进行更疯狂的报复,顿时满天羽毛翻纷,鸟类日夜哀鸣不断,尸首堆满了山岗,剩余不多的鸟见凤凰已死,只能被迫成群结队,离开自己的家园。凤凰虽然已死,但百鸟不会忘记凤凰的救命之恩。因此,每年秋季的八、九月份,成千上万的各种鸟类都要远涉重洋,飞回龙箐关为凤凰吊孝。因此,这里便形成了世界难见的百鸟朝凤奇观。& q8 y# a9 [/ i2 D
-------------------------% B4 M# f& y) X. R, l
文盛街引马石的来历" I* e0 n: R9 F* {8 M8 E
李富3 g  j" _- F, K8 e7 P6 B( \

, M+ s0 L% J9 c& d3 p在密祉坝南端有一个村叫文盛街,一进村口,只看见一条由石头支砌,正中铺有石板条的走道沿街面过,给你一种幽深,古老之感。这些沿街而铺的石板条,还有着一段新奇的故事哩。, @1 Q. o; l' z/ I/ k3 n
早在民国初年,文盛街作为面来北往的滇西交通要道,热闹非凡,村子里有一姓尹的富户,名叫尹朝佐,又名龙谦,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平易近人的士伸,他不像有的土豪劣伸,鱼肉乡里,残害百姓,而是和和善善,好同乡亲们交朋友,好为家乡邻里出力。
: f: ?4 x9 L7 s! h7 N; l7 m& _有一天,尹老邀约了几个老友,到村后山上打草拾柴,正要拾够,只听尹老叫了一声:“糟糕”,他头上的布帽落地,露出了两尺来长的头发辫。这下可把大家嚇惨了!知道吗?那民国初年,正是铲除满清余孽,这尹老还留着二尺来长的发辫。不正是铲除之列吗? 是,大家急忙回家,想法如何处置这事。3 ^$ @# |8 X) E4 i1 _1 t& y1 Q
晚上,本村开了长老会,对尹老进行责问:“为何民国已经建立,满清已被推翻,还将长发留着?”尹老申辩道:“因我经商在外,只顾忙做生意,把剪发给忘了,不想今日不小心,把发辫给掉出来了,事已至此,就随乡亲们处置吧!”经长老们商议,尹老为人真诚和善,也不为难他了,现在正是他生意做得兴旺发达,就让他做一善事_出资铺砌村中古道上的石板,也算是对他的处罚。尹老一听,慨然应允:“村中这古道也已被踩得七坑八凹的,早该修筑了,我就依大家的决定,出资重新铺砌古道”。# y; k% T1 `5 @0 D
说也说,干也干,尹老就请人备料的备料,请工匠的请工匠,在众乡亲的支持协助下,一条中间安砌石板条、两边铺砌散石,全长140多丈的古道就这样铺建而成了,由于当时文盛街的地理位置,来往客商众多,人们就把这些古驿道正中的石板条叫成了“引马石”。! N2 }6 T; F; G* ~$ u
------------------------
4 A' i+ O( B2 C2 w1 y花鱼洞的传说6 W4 c5 B+ U1 h' q: K7 G9 X
鲁华中 周茂武
9 Y5 w6 h4 Z1 S3 ]* c4 n- c) V: k9 Q, u: S0 P: j( B1 n. w/ ], p2 C' O
(一)花鱼洞的由来
! n# W1 H9 V1 J0 U1 O. d* z& E传说,距今一百多年前,有一支军队驻扎在花鱼洞大箐,并在这地势险要的通道上筑起了防守的上下棚门(现棚门遗址仍存)。军队驻扎不久,一次战争中打了败战。军队头领就用自己的血写了一道血表,到花鱼洞向龙王娘娘发誓:如果下次打战,龙王娘娘保佑而打胜战,战后一定修座龙王殿。
2 G& g" l" T+ Q2 a0 U- h不及,战打开了。正在双方胜负难分时,突然刮起了一阵恶风暴雨,这支军队得到龙王娘娘的援助,驱散了敌方的队伍而打了大胜战。为了报答龙王娘娘有求必应的神威,在群众的资助下,军队头领拨巨资亲自督修起龙王殿。遥遥相对的公母龙潭象天生的一对夫妇和睦相处永不分离。正如虎市乡人写的:混混源水不息流,古洞花鱼境清幽;悬崖峭壁千古永,茸翠岗峦万纪留;佳木参天幽谷石,野花砸地秀巅头;近访桃源避秦地,赛过马陵岳阳楼。
- C! p4 @, E* p. W- |+ W9 P( J- ?& [% \$ n1 q& R
(二)黄面鱼0 ^2 L  ]$ R2 U7 g+ ~
花鱼洞四周悬崖峭壁、怪石奇生,天然的石洞中更是另有一番风味。洞中巧石连生,大洞小洞彼此相通,凸凹突出的石柱姿态万千,巧夺天工。两个龙潭中水出不绝,潭中成群的一面青色,一面黄色的鱼游来游去,情趣无比,这些奇怪的花鱼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5 C. ?" |0 |# t6 s0 ^) J相传在很久以前,花鱼洞的鱼也都是青色的,它们在潭中游来游去,悠然自得。有一天,一个远道而来的铁匠路过花鱼洞,他被这山青水秀的景色迷住了,不禁东看看,西望望,欣赏这里的风景,待他看够了,已是腹饥口渴,便坐下来埋锅做饭,准备饭后再去欣赏余景。可饭做熟了,却发起愁来,因为没有下饭菜,他忽然想起到潭中取水烧汤代菜。当他把碗伸进潭中时一大群鱼便围了上来,他不禁喜上眉梢。心想:捉条鱼煎吃,这不是很好的菜么?于是打捞起一条鱼来,放入锅中煎烤,正当把鱼烤黄了一面时,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起来,下起倾盆大雨。雨越下越大,不一会儿,连煎鱼锅中都下满了水,那条鱼趁机跳回潭中。鱼停后,铁匠找不到鱼,只好扫兴而去了。
4 K' o- J! d, ?2 f3 F* u* n从此以后,潭中的鱼就变成一面黄,一面青的花鱼了。
( j) K7 U1 F4 ~2 T4 T# q; z# N3 v ) V+ o7 {  w$ W
(三)母龙潭的水为什么会浑
. ~: t; ?6 c3 m) {- y: H! {- v* m) O* _ 花鱼洞的龙潭分公龙潭和母龙潭两个,公龙潭里流出的是清水,母龙潭里流出的是浑水,为什么会这样呢?! \( S# K6 u1 E- d* f
相传在很久以前,公龙潭和母龙潭都是出清水的,里边成群的鱼从不离开龙潭,如果游出龙潭,被龙王找回,就会受到惩罚。因此,这些鱼从不离开龙潭。
1 _$ @8 K9 B' Y4 O' T. |' a
. B' X, q* ]" b3 {5 l8 s6 ]" V有一天,远方来了一个过路人,他见成群游着的鱼都是四五寸长,就自言自语地说:“别人说花鱼洞的鱼很大,原来是虚传。”他的话恰巧被龙王听到了,于是,就把全部鱼招回龙宫,然后令一对一尺来长的花鱼在潭中游了一圈,可那人见了还是说:“这也不大,还是小鱼。”龙王听了又命一对二尺耿长的鱼游出,那人仍说是小鱼,于是龙王派出的鱼越来越大,但那人总说是小鱼。最后游出一对有牛大的两条鱼来,在龙潭中漫悠悠的游着,那人看了仍故意说是小鱼。龙王听了大怒:“这人简直欺我龙王太甚。”于是就把龙爪伸了出来。那天见一个怪东西从龙潭中伸出,其大无比,当时吓得魂不附体,心惊胆战,“啊”的大叫一声,就被吓死了。由于龙手太大,伸出时把母龙潭上面的一块石和山都摇动了,龙手缩回时,那动摇了的半壁山就塌了下来,把母龙潭的出水口圧起了一半多,水也弄得很浑。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