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 让兰花产业依附旅游业
4 Y$ Y$ B5 ?. x9 ~0 ^5 }% {. l! g( U8 p. H5 _' f
10多年前,云龙县的赵先生还住在单位宿舍的时候,就开始在阳台上养兰花。二三百盆兰花,不但把他小小的阳台装点得清新、雅致,还给他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赵先生养的兰花在2006年价格处于高峰期时,总价值也曾达到了100多万元。几年后,赵先生搬离了原来的单位宿舍,住进了自己买地建盖的三层楼庭院式小别墅,在屋顶上建起了更大、更美的兰棚。“养兰花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兰价再低,我也不会放弃养兰花。”他说。
) X0 ~2 U5 a8 l9 n0 y1 B- t6 F/ L8 t
“对于养兰人来说,都会把养兰作为一种职业来重视。”话语间,马志宏充满了感恩和满足:“大理人养兰,这是几千年来大理人爱花养花的传统文化底蕴熏陶的结果,也是一种生活习惯。”
2 A2 T5 i& f6 V- I9 B/ {9 @9 n, V$ j+ Z3 `, d0 X9 O, ~
对于养兰和经营兰花,马志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年都有六七百万游客到大理古城来,为什么不能在古城里开设一个永久性的花卉博览园,将兰花展示给游客看呢?”马志宏认为,兰花作为大理州的州花,应该在大理古城有一个长期的展示窗口,让兰花产业依附于旅游业,把大理的兰文化传播出去。 [# a* w1 \9 H& a- j/ y7 j
0 ^* w+ N) _# }" x' O0 a8 p 据估计,现在大理养兰花的人约有30万。其中20万在农村,发展的是“庭院经济”。10万在城市,发展的是“阳台经济”。目前,通过网络卖兰花的经销户在大理已经有几百家,马志宏创建的“云南兰花网”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家。马志宏希望由政府来宏观引导,给予小额贷款和养兰花的技术指导支持,鼓励下岗职工、低收入者和无业游民以养兰作为“阳台经济”,增加家庭收入,减轻政府的负担。“利用阳台养花,普通人家每年增收1万元,并不困难。”他调侃:“授之以渔不如授之养兰。”
+ d' e7 O) O( w) L% Q% P& S# b- {# x b) m7 ~8 {6 p- V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