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0日,洱海之畔,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古生村让人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记得住乡愁。: {* ^8 d0 n0 a# N
时隔12个月,循着总书记的脚步,记者来到古生村。青石板铺就的道路古朴又清爽,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更加干净整洁,大青树旁工人们正忙着修缮福海寺、水晶宫;古戏台重新彩绘后,依旧不失传统韵味;广场南面的水景工程已现雏形……行走于建设中的古生村,处处可感受到古生的新颜。
4 e: \# ?& T9 w1 N1 x“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城乡一体化提的是公共服务配套上,就是在农村生活的人能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服务。但是另一方面要有农村自己的特点,要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 一年来,古生村村民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牢牢铭记在心间,以实际行动回应总书记的嘱托——
; v8 o/ {- Z* @2015年3月,古生村启动了破损路面修复和村中心广场提升工程。拆除了古戏台、大青树、凤鸣桥周边有影响的3户建筑,对村中心广场、凤鸣桥附近人流车流量大而道路较窄地段进行拓宽和节点改造。
0 V$ Z6 v: l/ d* L8 v- b4月,古生污水综合管网建设全面开工。对破损的村落污水管网进行修复,对尚未接入到户的管网实施全覆盖。目前,已完成进村路主干道和阳溪南路污水综合管网建设工程,并与电力、电信等部门协调对接好“三线入地”工作。“我们要将古生建设成为风景秀美、生态环保、白族气息浓郁,让人记得住乡愁的村庄!”村民杨桂林信心满满。# p$ I# }7 u& j4 M: \3 d% C; f; t
5月,入湖沟渠多塘系统沉淀池和拦污闸建成。据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介绍,上游流下的污水,经过垃圾沉淀池、水质转换池、水质净化池沉淀、吸附、净化,汇入河道流经人工湿地后才流入洱海。目前,四个沉淀池均已投入使用,拦污闸运行正常。“通过多塘系统,最终流入洱海的固体悬浮物、氮磷含量都减少了很多。”何桥坤说。
7 Q5 A' S/ q$ @& v7 c记者在现场看到,污水顺着多塘沉淀系统中的沟壑不断往前流,水质果然越来越清澈。“像这样有山有水,才留得住乡愁呀!”看着河道中清澈的水,村里的老人赵敏感慨万千。! m4 z1 C" K, y) Q. h1 F( D0 Z
6月,村容村貌、建筑风格整治全面展开。严格控制新建筑物布局和建筑风格,突出了青瓦白墙、斜屋顶、瓦屋面、淡墨画的白族传统民居风格,完成环海路民居风格整治和生态文化墙的彩绘。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了4户违规建设行为。
0 q0 Z3 b* y2 j) R11月,完成古生村的古院落保护调查工作,对8户有较厚重历史和民族文化底蕴的白族民居古院落进行挂牌保护,对古戏台、水晶宫、福海寺、凤鸣桥等文物古迹实施修旧如旧工程。同时,启动湿地滩地改造提升及景观营造修复工程和生态停车场建设。9 ?! E; L7 d& A( p6 v: i; b
“修好了中心广场,春节古戏台上又热闹了!”看着如今的建设,村民杨天赐很是憧憬未来的日子。1 Z- W' [1 Q7 j4 g3 M! @
12月,350米沙滩景观小道铺设、环海路两侧450米路心石安装完成,环海路旅游公厕改建完成,投入使用。# a; W! i. b$ U$ n: R) ^
2016年1月,村内七夹沟观光花园改造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 T2 G& D! i: g1 Z; Y. \) S
一年来,各项古村落建设工程在村里全面展开,每一天,古生都在发生变化。
0 Z1 i5 y7 `* y' }& P/ Y: P“青瓦白墙、小桥流水、古戏台、大青树、本主庙,这才是我们古生,才有我们白族传统的味道!”76岁的杨科老人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看着如今的变化,他兴奋地告诉记者:“等村子建设完成了,我们的村庄会越来越美,环境比城市还好呢!”7 ]- G1 U" k0 i- Q3 S
大理日报 记者 苏云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