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7 u! f. K日出而作 罗望山 摄
' {7 S+ r5 N% d$ | 从“消费大理”,到“创造大理”
3 Z0 j& L F1 z, L* f& ]6 |8 U7 A' U 年轻的帅小伙牟玉江,是喜林苑的副总经理。牟玉江是土生土长的大理人,2006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后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毕业后在上海一家房地产咨询公司当“金领”。2014年又考入芝加哥大学学习公共政策,因为和林登先生志同道合,如今休学来到喜林苑。他把来大理的人分成三种:逃避型的、享受型的和创造型的。
5 Y7 Z: L, {& [' r( j8 L$ x- q: Y 牟玉江承认,刚来“喜林苑”时打过退堂鼓。比之于大城市,这里的乡间生活有点单调,光靠欣赏自然风光解决不了问题。他时常花很大功夫给别人解释:为什么从美国来到乡村。后来他索性“小隐”起来,才渐渐适应乡村生活。牟玉江解释:“这里和自然与村民很亲近,能让人思考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生活更有‘营养’,我太太从国外毕业也会来。”8 w1 T2 v1 G. _- t6 F& {
其实,除了“有营养”的生活,牟玉江还有更充分的定居理由。他告诉记者,大理虽然听起来仍然偏远落后,但“软性基础设施”一点都不差,如今交通、通讯和物流的高度发达,让大理有可能成为我国中小创新型城镇建设的试点;而对于个人,大理丰富的生态人文题材,都够得上世界水准,如果致力于乡村旅游开发与建设,同样具有“对话世界”的可能。& A6 [( ~ O! X' |0 |8 Y1 }6 I( n
换一个视角看大理,正是“欠发达边疆民族地区”的后发优势和无限可能。这意味着,在大理“诗意的栖居”并不仅是“消费型”的,而可能是“创造型”的;并不是偏居一隅,也有可能站在时代前沿的舞台上。乡村机遇,或许才是牟玉江等“金领进村”所看重的。, S+ c' \0 g M! I1 B% d$ S
在剑川县沙溪古镇从事古建筑修复和社区开发,黄印武先生扎根在此已经10多年。2003年起,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毕业的黄印武担任中瑞合作“沙溪复兴工程”瑞方负责人,这个茶马古道上一度籍籍无名的小镇,如今已经声名远震。黄先生的注意力也从古建修复,逐渐转向乡村建设,隐居生活无碍于他在圈子里的良好声望,尽管这种生活许多人受不了。许崧则和伙伴们在南涧县开展了一项名为“一村一品”的公益项目,通过把城里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带到乡村,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提升为艺术商品。许崧说:“做公益并非遥不可及,身在大理也身处公益一线。”大理还有深夜食堂,还有猫猫果幼儿园,就像一个人生试验场,吸引着各路理想主义者。" ?7 s: N+ U1 b' w* x9 ^: y
不过,理想可以丰满,现实有点骨感。赵佳彬是“来大理网”的总经理,致力于大理智慧旅游平台建设,赵佳彬对互联网创业很感慨:在招聘核心技术团队员工时,符合条件的基本没来面试;周围对“互联网+”的认知程度还很低。大理州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汤培德说,当地最缺的就是创意、科技和营销人才。5 p1 J. o( k9 f0 y( l
大理市委书记孔贵华告诉记者,大理的发展要站在转型升级中一个较高的平台上来思考,未来的产业选择包括了现代服务业、生物产业、旅游业和“互联网+”创意产业等。因此,大理要利用好藏龙卧虎的外来人口这笔“人口红利”,在管理、服务和引导中让其发挥才能,从“消费大理”到“创造大理”。& A8 _" {% W5 G! b; E8 P9 i) A
记者 徐元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