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4 {- A/ l9 ?6 Q/ t记杨承贤(中)在现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 ?- {% \/ o, b4 `" p
“务实为民敢担当的好书记。”这是洱源人对他们的县委书记杨承贤的称赞。
# A7 [/ C, u. Y* f# L 为了担得起这个称赞,杨承贤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忠诚干净担当。
: K- ]2 ^+ [$ x 2012年1月,46岁的杨承贤走上了一个新岗位——洱源县县委书记。' z; U$ ~1 `2 G) s1 X! e% j8 Y
他参加工作近30年来,先后在乡镇、县级机关和州级学校、医院等10多个单位工作过。熟悉他的人都说:“无论职位怎样变化,他始终不懈怠,一心为民,雷厉风行,勇于担责,敢于创新,赢得了群众好评。”4 c- t/ y! ^' L7 h. S
保护生态环境 一天也不能懈怠
& ?0 e, l6 j4 W1 h! H. Q 7月2日中午,刚从北京接受“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表彰后回到洱源的杨承贤,放下行囊便直奔右所镇西湖村。
8 }7 A8 x2 z6 T0 S1 t2 d6 k “习总书记要求县委书记‘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我将更加努力地与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一道,谱写好中国梦的洱源新篇章。”杨承贤在农家小院里召开西湖环境综合整治专题工作会,与大家分享聆听总书记讲话的体会后,紧接着安排西湖村环境治理工作。% Z6 ~' z( J' Q. j8 t# t9 }9 C
作为洱海的源头,洱源县承担着“源清流洁”的重任。对此,杨承贤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他说:“保住青山绿水,就是最大的政绩,在保护生态环境上,宁当恶人,也绝不能当罪人。”8 H( z2 d: l% b1 ~ I' j
洱源县常务副县长杨泽亮回忆,3年前,杨承贤到洱源上任的第二天就到洱海重要水源地之一的茈碧湖调研。他问得仔细,看得认真,一家一家地细数,发现岸边有57家饭店、歌厅和鱼塘,只见一股股黑色的污水直排入湖,他眉心顿时紧锁。
2 B4 z1 g, I& f- j% M 随即,在茈碧湖边召开现场会,“退房还湖、退塘还湖、退滩地还湖”工作被立马提到日程上。有人劝他“别惹麻烦了”,这就像是从别人嘴里把肉掏出来,利益纠葛复杂,过去县里曾经两次想整治,结果都是不了了之。杨承贤坚定地回答:“为了保住青山绿水,再大的阻力也要排除,这块‘硬骨头’必须啃下来!”1 W: Z- q8 F- k3 x! T
3个多月,他带着干部做群众工作,共退塘还湖434亩、拆除湖边违规建筑5.3万平方米;同时,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湿地公园建了起来。打赢了到洱源任职后生态环保第一仗。: ^- m; d: ~$ p2 W7 V; e
右所镇西湖面积3.3平方公里,湖内有7个小岛,生活着912户、4340人。多年来,村民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排入湖后流入洱海。“为进一步提升入洱海河流水质,今年6月初,我们县启动了西湖环境综合整治。”据介绍,实施西湖环境综合整治“5大工程”:恢复西湖水域及湿地工程,重现历史上的“洱源风光在右所、右所美景东西湖”;实施奶牛搬迁集中养殖工程,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办“托牛所”,解决759头奶牛每年产生的7000多吨粪便污染问题;实施生态农业种植示范工程,右所全镇近3万亩农田采取生态种植方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施环湖综合整治工程,在6个村安装350个特殊的“玻璃罐”,对生活污水实行统一收集和清运;在入湖河口、出湖河口建设750亩湿地,同时打通水路,让西湖内水体互相流通;实施执法和宣教工程,严厉打击乱占滩地、乱填河道、乱放垃圾、乱排污水等行为,提高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 ~: q! r! I& p" _. G 短短一个月,已迁出209头奶牛,完成生态农业种植区域界线划定,建成了200多个污水收集罐,取缔地笼502条、挂网24张、鱼笼30个,处理了4起环境违法案件。
6 K2 i& `4 O5 } 3年多来,杨承贤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抓手,投入5.47亿元实施了71个生态环保项目,大力开展集镇村庄、河流湖泊、田间地头环境综合整治,努力确保亿方清水流入洱海。& |$ m% f$ `+ r
记者来到恢复重建的万亩东湖湿地边上,犹如置身于江南水乡。荷花、梭鱼草、再力花、香蒲等挺水植物郁郁葱葱,在长穗狐尾藻、海菜花等沉水植物间,不时有一群群小鱼悠闲游弋。右所镇松曲村委会主任李军高兴地说:“环境变美了,水质变好了,群众生活改善了。”# x& j. J6 z( W* H8 }( o4 r& U% F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