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9 _6 E& B; ~, d6 ^' S u
本周五是撤出最后期限
8 j6 I; c9 l* ?: F杨剑平说:“(湖区表演点取缔以后)鱼鹰表演经营者可按相关规定,在径流区自己选择一个表演地点,经过可行性论证和各种法定审批程序之后,方可经营。这几天,上关西闸尾、喜洲上关村等几个表演点正在自行撤出。7月10日以后仍未撤出的表演点,将进行强制取缔。”6 W+ j) I& V! I0 S" j
大理市文体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说,鱼鹰表演全部迁出洱海湖区范围,并不意味着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宣传和展示。相反,移出洱海,进入库塘,既保护了洱海,又能继续宣传和展示,是一个好的举措。鱼鹰表演旅游经营项目移出洱海后,文化部门还将继续做好洱海鱼鹰驯化捕鱼这一项目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在移出工作中,大理市成立了工作组开展工作,一是对现有经营户进行宣传发动,耐心说服,讲清政策,争取早日迁出洱海湖区范围;二是指导经营户在全市辖区内进行新的选址;三是文化、旅游、环保、水务、工商、洱管等部门制定了鱼鹰表演旅游经营项目的审批流程图,对今后的鱼鹰表演旅游经营项目进行审批、规范和指导。7 e5 ]( k6 K! S" W3 p6 K, W
未来
F2 e9 ?* n; t' E7 N/ v金梭岛发展私家旅游模式3 m; i9 _. J2 H8 e& ^: q% n; [6 C
金梭岛鱼鹰表演点由岛上50多户村民入股成立的“金梭岛渔民旅游产业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合作社理事长张春炼说,金梭岛鱼鹰表演项目开始于2012年9月,渔民通过资金、渔船等方式入股,鱼鹰表演为合作社与昆明旅行社签约旅游项目。张春炼表示,“洱海不保护不行,政策不支持不行。”
+ u9 p% I; M1 F0 J“游客要到金梭岛去观看鱼鹰表演,得先从洱海东岸搭乘渡口船。渡口船是岛上居民出行的生活用船,不允许搭载游客。游客在进入金梭岛这个环节,就已经是违法操作,同样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杨剑平说。: ?; k) E5 w* w( m' K
金梭岛村民委员会主任赵成说:“随着鱼鹰表演旅游项目的升温,游客蜂拥而至。如果不控制,会无序发展,出现失控状态,同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既然弊大于利,当然是舍弊取利。”赵成说,金梭岛是洱海上唯一有居民生产生活的岛屿。岛上的居民生产技能单一,只会捕鱼。每年封湖禁渔8个月的时间,“靠渔业不活,靠旅游不饱”。为了推进洱海保护环境综合整治,取缔鱼鹰表演项目后,金梭岛将重新进行整体发展规划,整个金梭岛202个民居院落,将作为一个综合性旅游大酒店,发展集团化私家旅游模式。
4 q5 D$ I/ a8 A) t9 z6 G# F声音
" |# i0 J4 v/ e! [“是非遗传承中的一种阵痛”
9 x* Z3 z8 G$ t8 J& d/ \“洱海鱼鹰驯养捕鱼,是非遗传承项目中的传统技艺。‘非物质’作为一种无形的概念,必须通过有形的东西表现出来。鱼鹰表演,是通过表演的方式,把洱海鱼鹰驯养捕鱼传统技艺展示出来,可以促进这个技艺的传承发展。”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所长杨建华说,“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要掌握尺度,遵守法律法规,不能对环境造成破坏。”6 V8 A) n) Q" T$ y p# Z4 H+ j% u
2008年后,沙村最先搞起鱼鹰表演基地,鱼鹰的孵化、驯养规模越来越大,鱼鹰表演热起来,对这一非遗技艺的传承保留非常有利。“既然鱼鹰在洱海水体区域内表演,与保护洱海相关法律法规有冲突,当然是没有商量的余地。无条件服从洱海保护,该迁出就迁出。今后可以采取别的方式来进行弥补和传承,比如移到库塘表演、政府补助家庭自养等。”杨建华说,“洱海鱼鹰驯养捕鱼这一非遗项目的核心是驯化、养殖,洱海只是它的产生地。离开了洱海,驯化、养殖的核心仍然保留,技艺仍然可以继续传承。”他认为,洱海湖区范围内鱼鹰表演项目的取缔,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非遗传承的矛盾,“这是非遗传承中的一种阵痛。”& K9 Z d) F! j' N- O5 o0 H `
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研究人员张琦说,“非遗传承,核心是传承人。只要人还在,传承就能继续。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传承的方法和环境是可以改变的。”
; G6 ~# R- j/ F春城晚报 首席记者 秦蒙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