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V! j. L% Q& w
民族一家亲
# w) G t5 g# P P! y6 Z3 G: |8 N
环境优美 ) t/ u# x6 K" S P2 F1 O; z
- C3 r8 U4 I% P( B9 ^郑家庄一瞥 本报记者 陈飞 摄 . Y3 P9 w) |% n3 B. Y/ `
盛夏,郑家庄更美。5 ?' e8 h8 e/ V+ z/ Y
5月26日,天刚蒙蒙亮,40岁的村民郑荣辉发动面包车,准备到3公里外的三营镇搞运输。此时,父亲郑林生扛起锄头准备下地,母亲和秀清打开小卖部的门开始营业,妻子董泽香则早已赶到三营职业中学门口打理那个开了多年的百货店。! }+ I- f$ A* |) o
郑荣辉和母亲是纳西族,妻子和父亲是汉族,奶奶是白族。这个由3个不同民族组建起来的家庭,多年来从未发生过大的矛盾,没有红过一次脸。他们团结、包容、互爱、互敬,一心一意建设美好家庭、美好家园。
' M" }9 v: N G$ w记者三进郑家庄,再次来到郑荣辉家,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这个家庭就是郑家庄团结和谐、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3 V( D3 S( r8 P& S" D7 c4 N1 G- u
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一个由7个民族、525人组成的多民族聚居村民小组,携手打造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民族工作新样本;为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提供了新的启示。
" L# ?* `* x4 z3 M9 ~启示一4 G! V. u+ F+ v+ d
包容:拥抱每一个迁入民族,手足相亲# D; ^" z5 {. ?$ c
61岁的杨学礼,皮肤黝黑,眼窝深陷,藏族特征明显。
6 X, F& r/ |& x/ B) Y% s“来这里生活已经50多年了,离不开这些老朋友喽。”指着几个来家里串门的“老伙计”,这个热情纯朴的藏族汉子真情流露。3 V4 X( Y( }" y. d0 F$ S: E0 |: s
六七岁时,他过的是逐水草而居的放牧生活。50多年前,7户藏族群众被分到了郑家庄定居,其中就包括杨学礼家。* \$ A+ g2 O. G" d0 @
“要与汉族、白族同住一村,会不会处不来?”当时,准备搬进来的7户藏族群众充满担忧。
C: D0 E" Z( q" p“没想到村里的原住居民对我们这么好。”杨学礼感慨道,“他们不但拿出房子来给我们住,还为我们分地建房,免费提供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手把手教我们插秧。”
7 O6 c9 d' G, b S; ~藏族群众深受感动,打消了心中疑虑,敞开心扉对待当地群众。之后迁入的纳西族、彝族、傣族、傈僳族,也经历了相同的心路历程。
/ p; z, v+ F( S8 y+ D! \“民族团结的种子,从那时起就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74岁的郑晓东老人见证了那段历史。; j2 b1 g, N8 h9 |6 |- ?5 T9 T9 `. J
如果说对历史的认同是打开村子民族团结的一把钥匙,那么日后朝夕相处中的相互包容则让村里各族群众感情相互交融,心灵聚往一处。5 i5 D, a- r$ V4 S1 S
段春梅于21年前从胜利村嫁到郑家庄,成为村民小组长杨秀弟的妻子。当时,杨秀弟家全是藏族,融入新家庭的过程让她记忆深刻。
+ N( e y0 p3 V. E嫁到杨家后,段春梅按照杨家生活习惯勤劳操持,主动适应。公婆早餐要喝酥油茶,段春梅不会做就主动学,不习惯喝酥油茶就吃点粑粑。看着家人吃得高兴,她美在心里。
0 J0 C* ]# `# }6 H很快,她的勤劳、贤惠和通达就得到了家人的认可。公婆交口称赞“我家的媳妇好呢。”同时,家里人为了方便与她交流,都努力学习汉语。经过多年的练习,现在全家人的汉语都已经讲得很流利。
: R! d! f/ q' ?+ w2 _+ R“家里人也为我做了很多,我再苦再累也值得。”在段春梅看来,没有家庭和睦,也就没有今天的殷实富足。这些年,在她和丈夫的努力打拼下,从白手起家到身家百万,他们一步一个脚印,把药材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 F5 N0 p& { B$ R( m
她家院子里,气派的小院透露出殷实人家的气息。
( C3 y% m0 G$ w4 Z6 r小院是按照白族风格建的,但从楼顶拉下的经幡却是典型的藏族风格。; b# c! a8 d' K' a
“为什么这样建?”记者问。
% i$ B/ I& ]7 F, }# |“这样就兼顾了两个民族。”杨秀弟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