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照”“坊”之间 与人对话的白族民居

4
回复
67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5 21: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U- \, o: w" m0 {& Y$ M9 q
严家大院议事厅内木雕
4 e! K* B$ u1 N# [0 t
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说, “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 D" c( E% |2 C9 D& _被总书记称为比西式洋房好的白族民居到底好在哪里呢?
9 _! c2 ^: z+ t8 A  Y4 }, B远在战国时期,滇、蜀先民便开通了一条涉外商道,即被誉为“西南丝绸之路”的蜀身(yuan)毒道。它由成都开始,经昆明、大理、保山、腾冲至缅甸、印度(身毒),再经阿富汗(大夏)延伸到地中海。
3 W% m8 w" b1 o% F/ Q! b' {明清两代实行海禁,华侨出国难,唯有从云南陆路出国,一般不受此限制。到了民国时期,省内三大商帮掌握了滇西进出口贸易大权,喜洲商帮就是其中之一。出现了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的二十四户商号,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严家、董家、杨家、尹家。喜洲也因此被誉为白族工商业萌芽幌起的基地。# G, D7 |, G+ c/ [( R  h, T
和大多数传统国人一样,喜洲商人们将走南闯北挣回的大把金银,投进了那一座座深宅大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从门楼到照壁,从石刻到木雕,引领当年一方建筑风潮,也影响着今天白族民居的建筑风格。- x' Z( c& W* I, E0 ~
百年之后,喜洲商帮繁盛渐渐散去,留给喜洲的,是最具代表性的白族传统民居。而古镇街巷中那一处处老宅院散发出的脉脉柔情,延续着当地人的传统生活,温暖着现今社会的田园梦。
  x! k% b( z1 t0 f/ v1 W: o东安门是喜洲镇的镇门之一,门头上的荒草透出它的沧桑。它身后的小巷里,是喜洲镇四大家族之一尹家的几处老宅院,建于1925年的尹立廷宅,也在其中。走进这处近百年的宅院,院里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挂着的各色白族扎染布艺随风招展,嘈嘈切切的人声,让人丝毫感觉不出它的“老”。而当我们走进这老宅老院,所感受到的是生活长长久久的滋味。! x2 w- d: h2 `' b2 G% _- l
喜洲88院
  p% N8 `# R7 r% t" J9 P" Q今年62岁的张绅退休前曾任大理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文物保护工作在30多年间都是他的主业,其中就包括历史建筑保护,退休后他又曾在严家大院博物馆做负责人。其实,他不愿人称呼他为“专家”,但很多人包括住在喜洲祖宅里的人们都认为,最能讲清楚白族民居故事的,就是这位“张老师”。
' ?5 W9 k( w$ m6 _1 s( [) C8 P尹家大院的女主人张江燕一边热情地招呼来人,一边做着乳扇。她的丈夫,42岁的尹兆祥是这处宅子的第四代主人。尹兆祥说,宅子自祖上传下来后,随着兄弟分家,如今共有两户人家住在这里,他家和叔叔家。
# n# Q7 j" s6 L( n, y这座标准的白族宅院按照三坊一照壁建成,每坊两层楼、三开间,因此每家各分了4间半房。平日里一楼住人,二楼堆放杂物,“这近百年的房子还从来没有大修过呢。”这些年,几乎每天都有游人带着好奇进院来参观,尹家人也不反感,有空时还能给来客解说一番。后来,两家人干脆在院里做起了小生意,卖白族扎染和乳扇。
9 L! R6 u  @1 g& t3 h+ L虽然手里有了些积蓄,但尹兆祥夫妇并没想过要盖新房或是搬进城里,“老房子才最好住,冬暖夏凉。”这也是我们在喜洲走访白族老民居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每当这时,白族民俗专家张绅就会一脸自豪地看着我们点点头。他毫不掩饰自己对白族传统民居的偏爱,“因为,它能与人对话。”) {, ~, g* n# p+ I
张绅本身是喜洲白族人,当他走在喜洲街头,一路都在和人打招呼——街边下棋的老人、喜洲粑粑店的老板、骑车经过的年轻人……他对镇上居民的熟悉,就如他对这个古镇的老宅一样熟悉。  q$ O+ S# {( [9 M+ |7 S
“喜洲以四方街为中心,北至田庄宾馆,南至富春里、彩云街、染衣巷,西至市上街中段,东至镇东公路东侧的两院保护民居,约17.32公顷的面积内,集合了大部分重点保护民居和保护民居,同时包括了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严、董、杨三家大院。”张绅说,区域内的民居院落保存完整,完美地反映出喜洲古镇历史风貌。
+ S# @; x; B7 u3 s- [喜洲白族民居建筑号称有88院之多,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著名的民居建筑,明朝时有杨士云的“七尺书楼”,清朝有赵廷俊大院,民国时期有严子珍大院、董澄农大院、杨品相大院、尹隆举大院等。2 s9 l; B0 G% P  v' K- m
所有民居建筑都是依托镇上的8条街建造:市坪街、市上街、富春里、大界巷、染衣巷、彩云街、市户街等。不能占路占道,每院房屋的墙角要与对方的墙角各相让一尺五寸,共有三尺屋檐水。
 楼主| 发表于 2015-2-15 21: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延续特色  q6 G5 K0 _0 T2 F/ }) K% t5 b
目前大理古城、喜洲等地方在传统民居的保护修缮中,通过内部改造,巧妙地将原来没有的卫生间等安排了进去,在改善内部居住环境的同时,还保留了传统民居建筑的整体风貌、格局和结构形式。
" B+ N* |( L' s. k* v) m9 Y2013年6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海西保护条例》实施。洱海海西,是指大理市辖区内洱海以西、苍山以东的坝子,这也是自古以来大理的人口、村镇密集区。《保护条例》中明确要求“保护对象是以基本农田、村镇建筑风貌、苍山十八溪和交通干道视廊等为重点的海西田园风光。”其中对民居建筑风格有了十分具体的要求,如:海西保护范围内不得建设超过3层或者总高度超过12米,以及不具有当地民族传统风格的建筑;确需建设的,应当召开听证会,并报自治州政府批准。6 \& Q, n6 s2 N  X/ ~$ Q
“现在我们规划局的监察大队,定期对市域内特别是环洱海沿线的建设情况进行巡查,凡是违法建设活动都会被及时制止。”段伟说,由于旅游经济带来的刺激,有的村民在建房时想多建几层,但这会对整个海西村镇风貌造成破坏,也是《保护条例》中所禁止的。因此,监管部门的工作压力不小,光是环洱海一圈就是120多公里,需要监控的范围太广。0 n# F0 `$ t- z$ B' v
为了更加有效地对海西的建设活动进行监管,一方面加强乡镇联动,进行全面管控;另一方面,还采用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加大管理的力度。4 ~6 {& [5 C, Q
如何平衡老百姓改善生活的需要和保护传统民居特色的需要?在段伟看来,现有技术已使这两者不再成为矛盾。“大理白族传统民居是土木、石木结构,卫生间、厨房等难以布置,所以有的居民为了改善生活质量就拆了老房盖洋楼。而现在的技术,已经能在不改变整体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内部空间的改造,满足这些居住要求。”% C. K* ^' q9 I! {2 P3 U; j
如今,不管是在古城,还是道路沿线,我们所看到的民居又都从洋楼风回归到了青瓦白墙的传统白族民居风格。段伟认为,这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宣传引导,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意识也在转变,“大家逐渐都意识到,小洋楼不是自己的风格,白族民居才是自己的特色。也只有有了特色,游客才愿意来。”
0 X" J+ z$ E7 Q( w4 H& L* e4 O春城晚报记者 杨茜 文 苏颖 实习生 王煜 摄
 楼主| 发表于 2015-2-15 21: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特色
% [- P; C0 S5 J3 T7 v& e8 L如今,沿着大凤公路从下关到大理古城,很多人都会注意到路两边青瓦白墙、照壁门楼的白族民居,一种“身在大理”的真实感由此而生。“2007年以前,这些房子和现在完全是两个样子。”大理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主任段伟,此前是大理市规划局总规划师的他回忆说,当时大凤路沿线很多民居都是平屋顶、贴瓷砖,色彩斑斓,白族民居的特色已经荡然无存。/ q6 W- u- a. ?( h" y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居建筑是白族人民多年的智慧总结。而今天周遭环境的改变,也让白族民居传承的条件发生了改变。“比如说,白族传统民居都是土木结构,现在提倡生态保护,木头是很难找了。”张绅说,但这并不意味着,白族民居的特色在新建房中就难以传承。7 m: `( b" g+ ^8 _! @8 }
首先,白族民居的外形要保持,这包括照壁、大门风格的保留,以及青瓦白墙淡墨画的视觉感。, X3 N1 V2 N* O" u$ h. H/ Q
其次,是院落布局。在有条件的人家,可以依照传统的“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来新建,层高保持在3层以下,这也是白族民居的传统风貌之一。/ F0 q6 F% [! {7 B' i  l
此外,以前白族村落的一些固有格局,如每户之间的三尺屋檐水、七尺巷道,今天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是,其中包含的邻里间和睦相处的道理,是不应放弃的。
% ]8 F2 I: I* ]对于白族民居来说,装饰也是一个重点。今天的民居可以采用木雕、泥雕、彩画等,来体现特色。5 r; ]8 q* C: O- {' m9 r- C
“做到这么几点,白族民居的特色不就出来了。这就像一个人,你保留了自己的基本特色,就算你衣服穿得不一样,我们也依然能认出你。
  c8 e0 g  X& T从2007年开始,大理市开始推进以“两保护、两开发”(保护洱海、保护海西、开发海东、开发凤仪)为核心的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工作,在洱海海西保护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筑风格整治——对海西沿路的村庄建筑,采取村民出资政府补助的方式进行建筑风格整治,恢复白族民居传统特色。' [/ S8 G5 [: r5 z1 u  Q
2008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出台,其中要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这成为保护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特色风貌的重要依据。0 |  Y, e) \; m3 ~. G2 a: y2 e; Y
保护特色,首先是要发现特色。段伟说,其实从多年前,大理市已开始从城镇到乡村,梳理、完善大理的城乡规划体系。在各类规划编制过程中,对大理城镇现状进行分析,发掘各个城镇的特色,着重提出有特点的建筑。比如说,明代城市建制是大理古城的特色,山地新城是海东的特色,而白族民居建筑群就是喜洲的特色……根据各个地方的特色,来做规划,来彰显大理独有的城乡特色风貌。! E) B1 l' f2 i9 b
当时有的村子,由于缺乏规划,建设无序,出现了私搭乱建、风貌缺失、污水横流、道路不通等问题。段伟和同事们一个村一个村地走访,进行梳理分析:“我们做规划,不是在办公室里画画图纸,而是要到村里去走访,现场调研,了解每个地方原来是做什么的。还要听取村委会和村民代表的意见。”规划中,除了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等物质层面的需求,他们还加入了村落肌理格局保护、 环境营造、特色风貌保护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C# K8 K) n. V6 {0 B6 _
其中一个例子,是给银桥镇磻溪村做规划。“我们保留了村里本主庙旁的公共空间,并在旁边的空地安排了一个篮球场,让村民有了一个完整的活动空间。”在段伟看来,传统的白族村落,大青树、本主庙、小广场是必不可少的元素。通过合理规划,保留了整个村落的传统空间特质和生活场所记忆。
 楼主| 发表于 2015-2-15 21: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7427eaa4851416477ffa3e.jpg

9 |! g1 u4 H4 X% u, P* E+ l
严家司马第

" |" @& ?7 |  w/ f+ P照壁密码5 r4 L2 u4 a9 Z$ U; C) y
照壁,是今天人们心中白族民居最显著的特色之一。
7 w5 }6 p  `- \8 C“这座照壁高8米、长20多米。”张绅介绍说,董家的照壁因为比一般人家大出许多,成了董家院的最大特色。: t4 h0 ]" d( ^' x+ N1 z
据说,这与主人的性格有关。董家院原为喜洲富商董澄农所有,建于1948年,现在是一座宾馆。与严家严格遵守传统的一坊三开间不同,董家破除了这个惯例,将一坊扩大到了五开间,在“三坊一照壁”的院落里,照壁自然也就随之扩大了许多。- y  o) F3 [) c' |- `: v
时值中午,婆娑竹影落在巨大的照壁上,让“大理神韵”4个字显得愈发有味道。
) ^  A8 ?5 R4 a整个照壁呈一高二低的造型,是庭院照壁中的代表。“照壁分为风水照壁和庭院照壁。”张绅说,风水照壁一般建在村落的入口处,它的作用是防止家里和村里的气运外泄。而庭院照壁除了这些作用,还能挡风、有助采光、美化庭院。8 b  O& I7 t; W+ A- i& V
赵姓照壁上“琴鹤家声”的典故说的是北宋赵挘╞iàn)为官清廉的传说故事,此人随身无金无银,只有一琴一鹤相伴。“清白传家”,“琴鹤家声”,其目的都是教育、启迪后代子孙做人要一清二白,做官要公正廉洁。" a- W! @& u* q& j
建于1947年的杨家院,原为杨品相所有,如今改做“大理喜林苑”客栈。这家客栈刚刚获得TripAdvisor到到网2014年度旅行者之选“中国最佳小型酒店”大奖。+ G# ?) V; F5 R7 U& d2 I
这处宅院最突出之处是它的门楼。在过去,门楼的装饰规模代表着主人的门第和地位,也是白族民居装饰中的重中之重。其形势可分为三滴水屋面、一滴水屋面。其中以三滴水屋面最为瑰丽精美,中部檐角翘起,檐下拱重叠,直至花枋花罩,两边为彩画、泥塑花饰,并镶大理石。主要色调中部为红黄等暖色,两侧为蓝绿的冷色。5 h0 u- x  P* {" _' }! N8 S0 f7 L
走进院内,格子门上的3层木雕让人叹为观止。抬起头,一楼与二楼之间画满了诗画以装饰,“人欺不是耻辱,人怕不是幸福,饶人不是痴汉,过后总得便宜”。不管是照壁题字,还是内院装饰画,里面都少不了对后辈如何为人处事的劝诫。“这与喜洲人重教育有关。”张绅说,喜洲人虽然多经商,但也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有的富商不只重视子女教育,还积极投钱兴办教育,这也让喜洲人才辈出。喜洲四方街曾建有一石碑坊,名为“提名坊”(今已改建为文明坊),历代题名的有进士、翰林、举人、学者达上百人。
 楼主| 发表于 2015-2-15 21: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院落重重
  Z! _! ~% ]( I4 x0 V# m宅院虽多,但在张绅心中各有其鲜明特色:“严家看院落,董家看照壁,杨家看门楼。”每一处,都是对白族民居最具特色之处的范本诠释。
6 W) n" w8 j7 T/ a. o, b" u所谓严家院,就是民国白族富商、喜洲商帮“永昌祥”商号创办人严子珍的宅院。这处位于四方街西南角的宅院,建于1907年,主体部分用了12年才完工,由4个院落组成,1936年又在后院加盖了一幢独立三层西式楼房,占地面积2475平方米。% r' H4 F! y! o& ?$ S# p# d, s* {' V
如今这里成了“严家大院博物馆”,里面的摆设,尽量还原了当年主人家的大户盛况。
" F) ^8 U4 @  ~/ s一进院,是严家马帮卸货的地方,一幢3层楼房在今天或许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几乎清一色两层设计的白族民居中,是从来没有过的。“那或许是显示自家不同一般的经济实力,也或许是站得更高方便看马帮的装卸货情况。”张绅说。- q. h& S# w0 A
二进院,是个“三坊一照壁”院落。喜洲的白族民居平面组合基本形式是三合院和四合院。一般不论正房、对厅或厢房都是三间两层。底层带有较深的厦廊,房间层高“七上八下”,喜洲人把这种三开间的房屋称为“坊”,并常以“坊”作为建筑组合单元。三合院,由三“坊”及一照壁组成,又称“三坊一照壁”。照壁位置一般对正房,有时为地势所限,照壁正对厢房,相邻两“坊”山墙之间设耳房及“漏角天井”。三坊一照壁,利于东向房屋争取更多的阳光,又让人在廊子上生活作息,有明朗阔绰的感觉。4 z3 G2 R7 @  R% C/ l- I7 ?
而喜洲白族四合院与其他地方的四合院的一大不同点,就是朝向。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其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朝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山谷坝子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须坐西向东。因为这一带是西高东低的缓坡地带,西靠苍山,东临洱海。加之这一带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南方,院落朝东,可避免强大的西南风吹袭。
8 m7 @! E- R3 p) W% J/ Y; H+ O地面铺砌了大理石,组成各种图案。大理是盛产石料的地方,白族民居大量利用石料于建筑的各部分。房屋山檐及后檐檐口均用石板挑出,构造坚固,能防止大风吹坏墙口。- a7 a" Q6 z& {  V
至于为什么白族民居都以“青瓦白墙淡墨画”为主,张绅解释,白族民居主要以土木结构为主,最初刷墙只是为了起保护作用,所谓“墙不露体、木不呈材”,久而久之,这也成了白族民居的特色。
% i% s! x$ c1 d! ?$ n三进院,院落中央为一大天井,天井四面各有一坊形成合围,四坊檐廊相通,院落四角的两坊转折漏角处形成4个小天井,名为“四合五天井”。而“三坊一照壁”与“四合五天井”两个院落串联在一起的,就成了重院“六合同春”。: w7 I& \; }+ K* o, Y
实际上,4个院落都是相连成一个整体的,楼上楼下均有回廊,可通往所有房间。我们从一进院上楼,从二楼可以一直绕到四进院,成为一个环线,这就是“走马转角楼”了,让人感觉很神奇。
+ J* k1 @. x# e7 }) ?$ |9 Q在二楼看过千金的闺房,也进过商贾们聚头的议事厅、顶上作满诗画的书斋、端正严肃的宗堂。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从三进院开始出现的“美女窗”,光名字就已经让人遐想:在豪门大院里,不经意地一抬头,一位小姐正倚在窗边,不知在出神地看着哪家少年。这种木雕的窗户几乎将二楼封闭了起来,而在转角处,不同于一般的长形美女窗,改用了圆形的空窗,或许是想让小姐们看得更真切些吧。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