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特色) V. F1 g6 D! k
如今,沿着大凤公路从下关到大理古城,很多人都会注意到路两边青瓦白墙、照壁门楼的白族民居,一种“身在大理”的真实感由此而生。“2007年以前,这些房子和现在完全是两个样子。”大理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主任段伟,此前是大理市规划局总规划师的他回忆说,当时大凤路沿线很多民居都是平屋顶、贴瓷砖,色彩斑斓,白族民居的特色已经荡然无存。
D6 z+ | h9 A/ z; `/ j$ `5 P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居建筑是白族人民多年的智慧总结。而今天周遭环境的改变,也让白族民居传承的条件发生了改变。“比如说,白族传统民居都是土木结构,现在提倡生态保护,木头是很难找了。”张绅说,但这并不意味着,白族民居的特色在新建房中就难以传承。. R: w- `' |$ k: n& g
首先,白族民居的外形要保持,这包括照壁、大门风格的保留,以及青瓦白墙淡墨画的视觉感。
6 Q4 W& @1 \- ~2 ^5 O/ m- |! z其次,是院落布局。在有条件的人家,可以依照传统的“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来新建,层高保持在3层以下,这也是白族民居的传统风貌之一。& o P+ l- n5 J
此外,以前白族村落的一些固有格局,如每户之间的三尺屋檐水、七尺巷道,今天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是,其中包含的邻里间和睦相处的道理,是不应放弃的。# W: M. \5 i2 D: ^8 P7 m& s! D
对于白族民居来说,装饰也是一个重点。今天的民居可以采用木雕、泥雕、彩画等,来体现特色。, l! j8 n3 l! U3 h( j) s$ X8 e* R
“做到这么几点,白族民居的特色不就出来了。这就像一个人,你保留了自己的基本特色,就算你衣服穿得不一样,我们也依然能认出你。
9 f" @6 X! O- F& b" t# O( R从2007年开始,大理市开始推进以“两保护、两开发”(保护洱海、保护海西、开发海东、开发凤仪)为核心的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工作,在洱海海西保护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筑风格整治——对海西沿路的村庄建筑,采取村民出资政府补助的方式进行建筑风格整治,恢复白族民居传统特色。
8 h, B* v4 i- {) c- ^, g+ B% r8 z2008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出台,其中要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这成为保护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特色风貌的重要依据。: Q2 E, Q: V' W3 M" |" c8 f. ?5 `; Y
保护特色,首先是要发现特色。段伟说,其实从多年前,大理市已开始从城镇到乡村,梳理、完善大理的城乡规划体系。在各类规划编制过程中,对大理城镇现状进行分析,发掘各个城镇的特色,着重提出有特点的建筑。比如说,明代城市建制是大理古城的特色,山地新城是海东的特色,而白族民居建筑群就是喜洲的特色……根据各个地方的特色,来做规划,来彰显大理独有的城乡特色风貌。
`, }' X, m2 t/ I当时有的村子,由于缺乏规划,建设无序,出现了私搭乱建、风貌缺失、污水横流、道路不通等问题。段伟和同事们一个村一个村地走访,进行梳理分析:“我们做规划,不是在办公室里画画图纸,而是要到村里去走访,现场调研,了解每个地方原来是做什么的。还要听取村委会和村民代表的意见。”规划中,除了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等物质层面的需求,他们还加入了村落肌理格局保护、 环境营造、特色风貌保护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H7 a) m3 U/ Z' a! M5 {
其中一个例子,是给银桥镇磻溪村做规划。“我们保留了村里本主庙旁的公共空间,并在旁边的空地安排了一个篮球场,让村民有了一个完整的活动空间。”在段伟看来,传统的白族村落,大青树、本主庙、小广场是必不可少的元素。通过合理规划,保留了整个村落的传统空间特质和生活场所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