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调解结合
4 F6 s) _! h" s) C: D/ }! h民俗判例结合促进稳定和谐6 N: j: l4 c* X: u, J
为最大限度发挥法院文化的作用,邓川法庭同时也高度重视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建设,制定相关制度,引领干警的行为规范,注重热情服务和司法礼仪。
1 w8 L/ H G( H" G2 H& I0 K( ~5 d法庭干警接待每一位群众都力求做到“一声招呼、一张笑脸、一句问候、一杯热茶、一把椅子、一声慢走”的“六个一”礼仪规范,对每一位来诉来访人员做好来访登记,将群众的诉求、疑问均记录在案,并充分运用法院文化广场中的内容,适时引导群众学习,在交流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使其合理运用诉权。
4 b0 F& u3 x! w9 P+ u' E一个街天早晨,一位白族妇女走进邓川法庭,在北墙边的夫妻篇前驻足观看,犹豫徘徊。这一细节被法庭值班的女法官注意到,主动上前讲解展版内容,并邀请她到办公室仔细询问。原来这位大姐与丈夫结婚后做生意赚了一些钱,丈夫迷上打麻将,不管家庭和孩子,大姐想要离婚。通过邓川法庭综合工作法,大姐打消了离婚的念头。/ A/ {. `0 ?, o( E8 U
“通过学习了法庭的案例和法官解说,使我学到了如何处理好乡邻之间的关系,我回去后,会处理好与张某的关系。”因邻居张某建房侵占了高某的部分土地,高某以相邻权纠纷向法庭起诉。法庭法官借助《六尺巷》的典故,让高某谅解了邻居,主动提出撤诉并写下了自己的学习感悟。
' T {( x% s) E8 e李某家三兄弟,因为建盖房屋发生争斗,李某被哥哥和弟弟打伤,三兄弟对簿公堂。“你们是亲兄弟,本应该珍惜彼此之间的手足之情,但你们却因为一点小矛盾引发纠纷。如果大家都能退让一步,避免针尖对麦芒,那么砍断手足情的人间悲剧就不会发生。”罗连书庭长分别引导李某三兄弟对《七步诗》的典故进行学习和诉讼心理疏导之后,李某三兄弟都陷入了沉思……最终,双方调解达成协议并当庭兑现, 兄弟重归于好。7 o" L3 K$ ^, o' B. ^: a
小故事、大智慧,民俗与判例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精神相结合,根据情况向当事人介绍《七步诗》、《六尺巷》等古今中外的经典案例,一起起案件就在诉讼中得以轻松化解。6 f& l5 H3 g1 J( e
公正审判借力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促进公正公信。
" V4 R- _2 K2 y) ?3 J+ p据统计,仅2014年,在邓川法庭干警运用法院文化广场和相关机制开展思想疏导、诉讼引导后,当事人决定不再立案起诉的案件就有38件;在审结的166件各类民事诉讼案件中,调解或经调解后撤诉129件,调撤率达78%,比2013年上升五个百分点,调撤率、服判息诉率、当事人满意率大幅提升。
' c) J3 U9 H7 N2 T+ O0 |' K5 g$ F2014年11月,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到云南洱源县法院邓川法庭调研。李纪恒对邓川法庭按照“全程、全员、全面”的要求开展调解工作,切实降低了群众诉讼成本,增加了审判工作亲和力的做法予以肯定。9 b6 q Y+ h8 c; ~2 b" V
李纪恒强调,调解工作是化解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有效途径,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做好调解工作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开展工作的基础,法院要切实加大调解力度,有效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P( D8 C0 w# b+ q
“以审判公正为方向、以真切感受为基础、以百姓满意为核心。”2015年1月16日,云南高院田成有副院长在法庭文化传播现场展示会上,对邓川法庭独辟蹊径,借助法院文化广场,拉近了法律与百姓的距离,多元化化解矛盾纠纷,实现了司法资源的共建和整合的独特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邓川法庭提出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要求。
$ D4 I9 X& O) Q& y7 j审判,承载着公平正义的精神;文化,传承了历史的厚度与高度。文化的关怀与温暖,奔腾在审判的血脉之中。当清晨太阳东起,明媚的阳光洒满了东湖湖面,照耀在邓川法庭文化广场的日晷上,法庭法官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9 B3 j- Z: i/ R9 n9 a" ?通讯员童晓宁 唐时华 王琴 记者 杨之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