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0 Z; x3 t# u( q- U+ s; B4 J
村民活动中心广场上,7个民族的姐妹跳起歌舞。 记者 李秋明 摄
. w# J) a: \. L5 Q洱源县三营镇共和村郑家庄村民小组生活的7个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是全省的民族团结示范村;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融,有了困难大家帮,有了致富路子一起走;这里逢年过节,各族群众齐聚一堂载歌载舞,让团结和睦的良好民风不断发扬光大。 B6 S7 }! q6 v* f) ~, ^" w
清晨,阳光划破了郑家庄的安静。在村内的民族文化长廊下,68岁的郑和美老人牵着5岁大的孙子在这里玩耍,她指着展板逐字念给孙子听——“民族团结是传家宝”。& E8 Z! O3 B+ J! ]7 o& Z' r
郑家庄,居住着汉、白、藏、彝、傣、纳西、傈僳7个民族,长期以来,民族之间从未发生过矛盾。这里多年保持“零上访”,20多年没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这里集体利益高于自家利益,凡集体的事,大家不计报酬,出钱出力。
+ C6 C n7 m* {8 e, N- U郑家庄为何如此团结?为何凝聚力这么强?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这里。
& c$ x' \8 I" ~" h; D+ j青砖白墙、绿树红花、房屋漂亮、村容整洁,这是进村的第一印象。细致观察,则发现从村口牌坊到各家壁画,从村风民俗到生活习惯,处处透露着民族融合的气象。
9 g0 g0 E/ R1 y9 T" J问起村庄历史,村中长者讲述了两段故事——
4 m# @* d L4 y2 k& V/ H一是760多年前,元军入大理,两名郑氏将军率三百户镇守于此,郑家庄因此得名,并经长期生息繁衍、融合融通,形成以汉族、白族为原住民的村落。二是50多年前,根据国家政策,7户藏族游牧家庭定居郑家庄。后来陆续迁来的还有傣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全村人敲锣打鼓,真心接纳各民族兄弟姐妹,还为他们分地建房,教他们农耕技术。 A9 L0 U* n6 ?7 c0 V" l) ?; \9 {5 ]
“民族团结的种子,从那时起便已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74岁的郑晓东老人由衷自豪。
5 @% I0 w* `2 r5 y+ O: F h0 m6 M如果说历史是打开村子民族团结的一把钥匙,那么日后的朝夕相处则让村里各民族之间,感情相互交融,心灵聚往一处。
1 A) l! S s+ e0 s- F4 `; Y5 B) M64岁的王品珍老人,对郑家庄的过往有着深刻的记忆。在他看来,是7个民族之间的不断融合推动了村子的全面发展。他举例,藏族住进村子后,把经商的传统带了进来,最终让村里的很多人通过售卖药材发家致富;傣族进来把洁净卫生的好习惯带进来,让村子更加干净整洁。
% \5 F Q0 ?. o; {# w# \村民小组长王庆荣说:“每个民族都有优良的传统和文化,只要我们把它利用起来,都能为村子所用,力量更大。”. r3 I T4 j3 ?. F( e, [/ O
结合多民族杂居的实际,村里建设了民族文化长廊,宣传7个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及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的发展,增进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