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 I6 j* c2 R8 p虎头寺摩崖 2 P/ D; ~. C( X; V
云龙县城南面的虎头山,危岩高耸,山势雄峻,石壁千寻,风光无限。山中有老君殿、虎头寺、王母寺、张仙祠等庙宇及众多的石窟、石观、石雕等,是大理地区的第二个道教名山。1 z% L( h* Y, f- A Q% H
1、石上仙踪
) o- Q% `: X9 p7 R- p# B虎头山地质为一亿多年前白垩纪形成的砂岩,整个山体就是一块巨大的岩石,由于千百年的风化剥蚀,在这片岩石表面上出现了许多神奇而形象的天然纹迹,如仙人扇、仙人床(或禅坐留踪)、仙人脚印和石鱼、石鳖等,古人谓之石上仙踪。
! u0 h; m) r5 t3 _- a9 ~ 2、隔岸南海 - ]5 T- V- S* _3 q2 l+ s7 w
虎头山前两溪拱绕交汇处有摩崖,是宋人米芾笔迹:“第一山”。过“寿光桥”,有一石香亭,正对着隔岸山上的“普陀岩”,遥见石窟中有南海观音菩萨像,又有紫竹林,谓之“隔岸拜观音”。
4 q" V& y$ A8 T6 W 3、道院仙风
3 z# S- f9 k0 L/ m明代武当道祖张三丰入滇弘道,据野史称:“(洪武)二十八年春,三丰入云龙,居虎山”。虎头山第一座道观即张仙祠,张三丰的塑像一表道骨仙风,前有楹联:“邋遢自称名只爱一蓑一衲;神仙随脱化不忘斯世斯民”,足见张仙之风格和道绩。大殿前有地藏宫,殿侧有地母祠。5 ? i6 u) @1 v
4、虎头神殿
7 x/ H8 A3 y& U6 X在张仙祠后顺石级登山,沿途石蹬迂回曲折,所经寿仙祠、弥勒殿、财神殿、三官殿、太子阁(又名送子观音殿)等石窟石观,多有石雕塑像,均奇巧精致,工石艺术高超。更有天然巨石似虎头突兀而出,其侧财神殿石联云:“聚得余霞都是宝,点他岩石可成金”,寓景观与祈愿为一。傍边又有两米多高“虎”字摩崖,据传是清代云龙人杨名飏任陕西巡抚时道光皇帝的赐笔。三官殿有主管“赐福、消灾、解厄”的天、地、水三位道教主神像,观音殿内有杨名飏所撰写的风景山水诗十余首。 g- Z3 y' ]" F* j6 F
5、洞天高朗 7 D6 }" k" y3 f( D
经虎头巨石再攀登险磴而上即为虎头寺。这里旧称三清殿,前殿称桂香楼,供奉有真武大帝,大楼建在悬岩之上,顶部悬匾书“洞天高朗”四字,眼下可俯瞰云龙县城全景。后殿现为大雄宝殿,殿内塑有“三身佛”即释迦牟尼佛及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殿前有佛教护法韦驮菩萨。# _1 D( u" J* Z
6、古刹林荫 % o7 _* W$ \4 `4 K8 T9 r! {
虎头寺后有两株数百年的古木高山榕,遮天蔽日,阴翳全山。其侧有王母寺,周边参天大树,老松虬曲,林荫清静,山风和畅,别有景致。1 h, L- U5 [3 h4 h: p$ i/ B* r5 q
7、云界三清
. _& I& t- M# ~3 Y; m: V( w5 t& L虎头山最高处建筑旧称“老君殿”,现殿内供奉有道教“三清”即上清灵宝天尊、玉清元始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像。此处云高气朗,景色清明,又有异卉奇花,古木盘桓,俨然是脱俗离尘之境界。
$ O5 j0 v0 g9 R) Z6 f3 i 8、两湖抱月
% C9 Z1 f/ T% q. g1 C虎头山顶西南面山箐中两个人工湖,上湖名“龙池”,下湖名“虎泉”,周边山石奇险,林木曲欹,圆桥环栏,潭水幽深,到农历中旬月明之时,两湖映月,各抱一轮,皎洁无比。" D9 Q8 [4 u6 F$ n6 R m
9、蟠龙栈道 ) O7 Q3 z& [. i0 `$ \% p
在虎头山左深谷悬崖峭壁上开凿出的“蟠龙栈道”,石梯石级曲折盘桓,绵延千米,道下流水潺潺,林木荫郁。沿途可见古人的摩崖数方,还有观音台、小石桥、九曲道、百尺崖、凌空飞瀑及民间石雕等。
' [: y: V0 L' `6 `1 D: V; s10、兆春集景 ( f! S, J( W; ~+ ?4 [7 Y7 I1 l9 |! S
虎头山前有亭名“兆春亭”,旧称此处为“上花台”。在台上的榕树下或亭中石凳上落座,仰观虎头山全景,但见一岭雄峙,双溪拱抱,悬崖险峻,翠谷幽深,山光毓秀,黛色清奇。前后可尽览山上的风光景物和山下的市井繁华,集景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