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发表博彩类、私服、色情、赌博、诈骗、违法广告等一切国家法律禁止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禁言并清空帖子,严重者报公安机关处理!

宝丰古镇

0
回复
71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7 23: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 e+ X) L# _  N) f' i, e: |  F
宝丰秀峰塔(张建东摄)
1 T0 F3 X+ ~' L
2 F4 U# Z4 A0 @# l- p! w
9 t" q; X8 p8 x7 d1 b. e5 a0 V
- {8 x( e. a2 P% _) c$ w+ l% U, |/ Y( L
一、概况
) d$ w1 t8 b9 ]$ @$ q; K+ d
        宝丰乡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县城之南,地处澜沧江支流沘江下游,地势北高南低,沿沘江呈狭长形状,境内“崇峰铁坎,重罗山外之山;澜津带河,叠裹水中之水”,是山峦连绵,峡谷纵深的高寒山区,白族人民沿沘江依山聚居。乡人民政府驻地宝丰古镇距州府下关156公里,距县城诺邓镇11公里。全乡辖7个村委会,139个村民小组。2005年年末总人口17914人,其中农业人口16870人,非农业人口1044人。国土面积474.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200亩,人均耕地1.25亩,国民生产总值7919万元,工农业总产值674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2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61元,粮食总产量905万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405公斤,主导产业有粮食、畜牧、烤烟、林果、小水电和享誉省内外的大栗树绿茶。
1 v$ r* N, ?& r7 E/ k        宝丰古镇位于宝丰乡北部,距县城诺邓镇11公里,沘江由北向南横穿古镇,东有象鼻山,西有狮子山,北有瓦功河,南有瓦草河,地貌极像顺沘江游玩的一尾大鱼。沿江而上有石大公路过境。宝丰古镇属于宝丰村民委员会,有265户1490人。 8 c# E/ J" v0 H3 Q0 \
       
二、历史沿革
. Y' ?) F1 H! ?" t! S. |
        宝丰,古称雒马,雒马井,金泉井。雒马就是黑身白鬣(音猎)的马,鬣,马颈上的毛。关于“雒马”地名的来历,我们很难考证了,但给这一盐井取这么一个明显带有中原文化色彩和美好寓意名字的人一定受过汉文化的熏陶。雒马井是云龙八井中最南端的一井。秀峰塔上“擎柱一峰回地轴,劈开双峡放江流”的对联从一侧面对这千年古镇人杰地灵作了一个最好的诠释。9 v* e: Z* [2 T, |
        宝丰是古代云龙先民的发祥地之一,从宝丰南新出土的石器和科浪出土的青铜器(现藏于县文管所)印证了这一点。根据云南史料记载,云南井矿盐业在秦汉时期就已产生,公元前110年,今安宁、大姚、云龙已产盐。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至南北朝时期,云龙为比苏县,古白语中“比苏”即“出盐地”的意思,汉朝设置比苏县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个地方产盐。从现存的历史典籍记载中可以得出,从汉朝起经历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云龙境内一直开采盐井。
# e6 i6 I/ r6 w: i) H' Q+ a% l7 o0 c. [+ P        据《明史》中记载明初云龙古盐井中就包括今天的宝丰井,宝丰井“明初盐井开采,年产盐三万余斤”(《云龙县志》),说明宝丰的开发至少在宋大理国或者以前的时期,只是由于其盐产量偏低和地处偏远,或由于世居白族只有语言无文字及隶属关系多次变迁之故,因而未能见诸于明以前的史籍。0 M6 Q! a8 S9 q% n$ `( k4 U; O$ ]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带领30万大军破大理后,由于大理诸部赋役繁重,“避而来者日益众,乃大开田亩”,大批洱海地区的农民逃到云龙,加之明王朝实行军屯政策,王骥三征麓川,军队长期屯垦于云龙,大批江、浙、广等地区的士卒落籍为民,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得以传入。明朝还实行商民政策,云龙盐井盛产食盐,吸引了一些盐商来云龙“雇工屯田”,向政府和军队纳粮以换取食盐去贩卖(纳粮一斗,给盐二担),出现了“田亩日开,客商日众”的现象。此间,“董、尹、赵”三姓先后来到宝丰开采盐井,尤以董姓最为辉煌,据宝丰《太和寺功德碑》记载,早在三国时期,董氏就是东吴“缙绅望族,世家金陵”。唐(贞观)时鼻祖董成曾为南诏清平官,到了元末任鹤庆路知的董旻之子董惠,因投明有功,被授太和县县令,在喜州定居。董惠六世孙董万卷“至探得滷脉灵源,纠合三五大户首事开井”,这三五大户就包括董氏同宗同姓的“诗、诏、诰三公”。董万卷之孙董邦宪长大成人后“生平好善,造漾濞之云龙桥、建永邑之玉皇阁、起太和之宝刹、置报安之小庄,名扬六诏”(《宝丰氏族谱》)。可见当时云龙宝丰董氏家族因开发井盐而富甲一方,董邦宪才得以出巨资投入公益事业。董氏家族一行的到来加快了雒马井开发的进程,使得这一沘江边上的古村迅速繁荣起来。明政府设“流官吏目一人于雒马”,宝丰原产五井:“一名金泉,一名河边,一名石缝,一名民居,一名雒马。……附井居民四百余户”(雍正《云龙州志》),由于雒马井盐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嘉靖间,明政府把一直设在诺邓的“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迁到雒马井。
" A1 |$ y1 o/ Y3 q        明崇祯二年(1629年),雒马井在当时的云龙五井中独领风骚,“因井设治”,云龙州知州钱以敬把云龙州治从旧州三七村迁至雒马井,以明代范总戎的故署作为州署。从明末开始编修一直到清雍正时才完稿的《云龙州志》中对州府衙门有详细的记载:“前对象岭,后倚龙山,左傍崇岗,右拖雒阜,沘水湍声,昼夜无间。缘山建立,地势前低后高,历层阶而入,中为忠爱堂,旁设架阁库,前置木坊,上书戒命。稍前为戟门,为角门,左右翼室为六房。仪门前数武,上为谯楼三。棂门左为土地祠,右为仓,仓后为狱。堂后历阶二十级,为退思堂,南北小书室二处。堂后为楼五楹,耳楼各三楹,右楼在内,左楼于退思堂之北侧入,以横为径,为大书室,室后有小沼,泉自地出,冬夏不竭。又历阶而登,为后乐轩。再登为小书室三楹,左为隙地。茅屋四楹,外设栏槛,以节劳佚。楼之右为厨房,转南凿山为马棚。厨之后为隙地,为小圃,艺时蔬数种,以佐匕箸、全无废地矣。”州治下设四署一院:州判署、吏目署、把总署、盐司署、养济院。至此,宝丰成为云龙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时300年。6 i! m8 Q) l& Q* N  J1 l
        清代,宝丰称为雒马里(也称禄里)。民国元年(1912年)为城厢。民国3年(1914年)属第一区。民国19年为第二治所,称宝丰镇。民国28年(1939年)改为雒里乡(也称禄勋乡)。1949年底改为禄勋区。1952年为第一区治所。1958年为宝丰公社。1962年改属石门区。1971年从石门公社划出,成立沘江公社。1982年更名为宝丰公社,1984年改为宝丰区,1988年至今改为宝丰乡。: H4 u8 v9 U. j/ \8 S$ P- J3 \9 h1 w
       
三、文物古迹

6 Z* F2 B  L) y% A4 t       
1、白衣阁
8 h0 `& b. c9 l3 ^0 r( i
白衣阁位于宝丰古镇西面德隆山,海拔1710米。据阁中碑记载及《云南文物古迹大全》载:白衣阁始建于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至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落成,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复修。盛时,白衣阁左右两侧分别有太和寺、三教庵、玉皇阁及放光寺等寺宇,规模宏大,颇有气势。其中玉皇阁建筑最为壮观,依山坡拾级建造爬山楼,从现存的七级石台遗迹,可窥见当时建筑之气势。据碑刻年代载,建筑都为明弘光以前所建,现俱毁,仅存白衣阁。白衣阁坐西朝东,为一进两院,由前殿、侧殿、厢房、正殿等组成。前殿为硬山顶建筑,殿左侧有一小院落。正殿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建筑,建于高台上,正面及两侧均有台阶可上。殿通面阔9.4米,通进 深7.6米,檐下施斗拱,彩绘有各色花卉,柱侧有木雕猴子雀替。殿内塑有观音,塑像下的须弥座雕有石刻,两侧为石狮,中间雕有力士及莲花。阁内现存有南明弘光乙酉年(公元164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等年代的碑刻6块,记载了白衣阁鼎盛时概况及历代建阁捐资情况。白衣阁于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专人管护,由宝丰古镇有小路可达。( {! j, c! G1 y" b  _# s+ l% T
       
2、大雒马邮亭(茶亭寺)
( v% g, @: Z& J) P% y
        大雒马邮亭遗址,位于大雒马山,距县城8公里,距古镇3公里。该邮亭始建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明代郡丞范言(浙江人)有《雒马道上》诗描写古道状貌:“微行通一线,绝蹬上千寻。雒马犹难渡,啼猿况独临。泥深春后雨,路障晚来淋。世道险如此,真伤远客心。”古道崖壁上还有9处石刻遗迹。”清雍正三年(1725年),知州陈希芳捐俸修治大路,易险为平,建石坊,额曰:“雒马仙踪”。9 Z" o" U( p) g; x  d
        邮亭的设立,在顾芳宗撰的《大雒马山邮亭碑记》中这样记载:“云龙虽僻在西南鄙,然而南连永缅,北通丽水,西亘潞江,东扼楚豫滇黔之冲,故夫英君哲相,与四方贤人君子,皆欲孝政而问俗焉。而鸟道迂回,悬车束马,难以飞渡,一当春夏霪潦之交,洪波汩没,裹足不前,蛟螭窝其中,而猿狖号其上......余自戊寅夏,叱驭至此,拔木甃石,次第兴举,又摹五丁手,伐崖石,建邮亭十数椽于大雒马山之巅。”邮亭设立后,大大改善了当地交通状况。清康熙年间宝丰举人李俭有一首《邮亭》诗记其事:“天半高峰插石城,崔嵬独峙五云横。山山环绕烟岚翠,树树参差松韵清。纱殿陆离鼍鼓壮,石栏曲折马蹄轻。熙朝脱有相如节,此日西南路尽平。”
6 ~6 ]1 C+ W9 X4 }3 Z! S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云龙知州顾芳宗将邮亭更名为“憩亭”,又名“茶亭寺”,为安全起见,于亭的南北设置两道大门,昼启夜闭,以防不轨之人过境,并在大门上分别题有“榆西岩郡”和“饮相如处”的横匾;中悬“憩亭”,两侧题联“ □轩暂住皇华节;解渴频留逸士踪”。邮亭上边建有观音殿、财神殿,下侧有管理房。为了加强盐政管理,发展地方经济,充实课税,沟通与大理府的联系,再次拓宽雒马古道,从绝壁上凿出一条比原来更宽的大道供人马通行,使州署与各盐井交往畅通,食盐运销活跃,课税充盈。栈道凿宽后,又在驿道制高处建邮亭,并专设传递文书信札,兼卖茶水,供往来商旅在此小憩,欣赏山川壮丽风光之举,历代民众、官吏赞赏不绝。此道的拓宽,为云龙“八井”的驮盐马帮北上运往西藏以至印度的噶伦堡,南下运往腾越以及缅甸,铺筑了既安全又最快捷的通道。7 j* {$ x- _+ V
        大雒马山邮亭是滇西最早与邮政相关的建筑物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是研究古代云南邮政史不可多得的物证。2002年大雒马山邮亭遗址被云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H9 z2 I0 {! f2 }9 ?  r       
3、福隆寺

+ p1 q4 a, h( ?/ F$ J        福隆寺位于古镇西侧德隆山,白衣阁东北侧,海拔1600米。福隆寺始建于明代,现仅存有一大殿,院落破旧。大殿为三开间硬山顶建筑,殿四壁绘有山水画及对联。殿内有一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的石鼎,鼎座为石雕猴子。寺由古镇有小路可达。有联曰:到处云霞皆手画,此阁山水亦能灵。 院后山深时见松摇月影,园中水曲间看鱼跃天枫。
5 j1 B: w& L3 q9 e. M       
4、秀峰塔

+ K( ~0 ~9 g& H. f) p3 K        秀峰塔位于宝丰古镇南面山岭上。塔约建于明代,现存此塔于清道光壬寅年(1842年)夏四月重修。塔基为圆形,塔座为方形,成梯形分四级依次而上,塔身自下而上收极小,每级出檐部分均为石料凿打而成,塔成圆柱体,塔身为七级圆形实心石塔,高6.31米,圆2.7米。塔身第二南面开有一壶门,内嵌有《重修秀峰塔序》,第四级和第六级各雕有四个佛龛,内雕四大天王像、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像,合为天龙八部,塔刹由整块石头雕为宝顶,秀峰塔精巧玲珑,浑圆古朴,别具一格,很具堵波式塔之遗风,是云龙现存唯一古塔,也是大理州内别致奇巧的古石塔。有联曰:擎柱一峰回地轴,辟开双峡放江流。1 Y) z  e/ ~5 n8 W2 Y! f8 `& }' G5 r  ^
       
5、勤政亭

% R. l; _& J; O2 @" ~" ?! R        勤政亭,俗称“四角亭”,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宝丰完小校园内。是民国九年(1920年)任云龙知事的云南石屏人张世勋倡建,并留有遗作诗“勤政亭七律诗八首”和“勤政亭记”。张世勋到任后,“目睹民情之质朴,士气之笃厚”,同时看到“地处边瘠,进化较迟”,作为一县之长,“以养以教,是宜先施”,他从调查入手,了解到“邑中不乏明达之材”,集中这些“明达”参与“论证”,集思广益,“则风可正而治可兴”,于是在县署北侧建“勤政亭”,请地方有识之士参政议政,一改过去“县太爷”说了算的封建遗风,充分体现共议天下大事之壮举,是勤政为民的重要物证。% z. V5 C1 y/ Q2 i# Q0 `( d& v
       
6、玉皇阁

' R6 P8 e5 X" `+ d        位于德隆山,大门口塑有金刚,一进三台。玉皇上帝供养在三台楼上,是铜像,约高五尺许。据记载,此阁创建于明末,在楚雄冶铸金身。光绪末,邑举人杨应侯,在面楼题书一联云:“三面云山皆指掌,万方民物此关怀。”其下为放光寺遗址,石壁上镌有联云:浮生若梦原非我,半日亲来即是仙。谁人遣笔,已不能考证。; v+ w5 [9 i1 }5 d! O
       
7、玄真观

. i0 @: }' ?  {1 u4 u/ {2 b        位于古镇南山(小雒马山),始建于明末万历年间,重修于        清乾隆年间。从石大公路拾阶而上,即至大门。回首遥望,德隆        山之磅礴而西来,象岭之逶迤而东峙,沘江之北折而南回,历历如示。门上有匾曰:“高处着眼”。联曰:“仰观江天月小,俯瞰烟火云连”,白底蓝字,乃道光间学政戴圣化题书。由大门进去,有地半亩,是菜地。历阶再上,到二门,门上有直匾,书有“玄真观”三个字。这就是大殿的面房,上面有楼,邑贡生段清书有“彩云楼”大匾。楼前塑魁星像,邑人段世森书有联云:“量才以斗,问谁人能兼一石;惜墨如金,这支笔横扫千军。”进去是院坝,栽有两棵大桂花。两厢都有楼,楼上供游人住宿,楼下左边是禅房、花园,有花四、五十盆,四季都有花开。右边是斋房。
" M) q, w. m) N; K/ J' K        大殿是宫殿式,四面出角,上有宝顶。高处和长处都有15米左右。中间塑玄天,仗剑而坐,两旁塑威、赵、马、岳四帅,都高一丈,威武屹立,生气逼人。两侧佛龛,塑坐像两尊,是地藏、吕仙。上有大匾,曰:“大雄宝殿”,乃道光间州牧谢体仁题。
" I1 a6 B+ O  A' V2 U       
8、仓圣寺
0 H( t: `9 P. S& X0 ~
        位于德隆山主峰,一正两厢,规模较小,而前嶂后屏,地面平坦,别开生面。中间塑仓颉像。门前有隙地,凿为池,栽以莲花。所以俗名又叫莲花寺。同治间邑拔贡生字绚章题有联云:“沉塘白昼辉明月,倒影苍岩挂碧天。”光绪中贡生字廷章也题联云:“泄先天未发之精华,龟篆龙文,尚留钩镂碑七十余字;立后世不朽之功德,鸾漂凤泊,希只嘉则殿八万藏书。”这两联一写景,一写历史,可称二绝。此寺于一九四一年重修。' ?, T* m) |: {5 \( i3 S
       
9、斗姆阁

8 C/ P0 x% X- f+ L6 c* t        位于象鼻山麓,建于明代,现存大殿。
4 O: g; F; V7 m5 n  W, J       
10、观音公寺

" N* T9 {0 A: h2 u$ o        位于古镇西北面,建于明代,塑有观音公,修复完好,石刻、木刻保存完好。- z3 ^, L) t" j7 h$ Y0 n
       
11、高山寺
$ }; t6 ^- F4 ]* e
        位于德隆山顶,建于明代,被毁后修复,现保存完好,古大茶花现在还盛开。
: ~. L: O1 k. U6 Y       
12、静觉庵

) H7 x1 I" A2 w$ g        位于宝丰古镇北德隆山麓,沘江河畔,建于清代,现存大殿。
6 i3 l+ i6 ~. W/ ~3 z& }6 h       
13、小鸡足寺
- U8 r. y9 {$ w0 n2 E  U0 p
        位于象鼻山顶,建于清代,复修后保存完好。
  e$ X! y- G' E& r0 F' Y! ?       
14、魁星阁

' V1 ]) m4 T" c" M        位于德隆山,建于清代,被毁后修复,现保存完好。
1 X. _: N+ e+ U2 R3 b! A# Q, }       
15、三崇庙
  q$ J* L: e* u! T: f1 V
        位于德隆山,建于清代,分前后两院,复修后保存完好,是白族的本主庙。3 `5 {1 T: J3 d+ |0 z" J, `
       
16、石城温泉

5 `1 U0 B3 a0 U& k: a4 [        在石城,与“憩亭”隔沘相望的温泉,是当地居民沐浴、休闲的地方,特别是老年人,经常去洗浴,可治疗风湿病等,康熙52年学正李恒晟有诗“闻道温泉好,闲来一徜徉。味咸如煮海,气暖轶探汤。岭树生朝翠,江风入夏凉。留连忘日暮,灯火不回塘。”3 |5 ~  [0 o0 k/ w4 y! i4 m
       
17、雒马仙踪
; v* t8 B' O9 M9 C3 y" c
        在石城大雒马山上,悬崖陡绝,曲磴参差。知州顾芳宗伐石通道,建邮亭于其上,有记载艺文,雍正五年,知州陈希芳捐俸修治大路,易险为平,建石坊,颜曰:“雒马仙踪”。有诗“健步能将石踏平,千钧身若一毛轻,仙踪此去知何处,云路扶摇九万程”。% n- A$ Y4 ^. \( l0 P7 `5 g9 D  r( e
       
18、灵岩佛影

5 s; I  @7 k" F: d! j        沿沘江北上离古镇6公里处,当地人称为“烧香不见佛”。明万历48年知州周宪章有诗“何年老叟自扶筇,一到云山便定踪。素壁空悬尘外影,超然不用六时供。”康熙44年知州毕仕魁作诗“素影乾坤老,飘然现石床。常将明月伴,一任雨花香。幻态谁能觉,虚明我自藏。尘埃原不染,独立傲羲皇。”
6 z1 S4 I) Q8 `/ s       
19、砥柱桥

$ \7 o, C3 X* n  W  B7 O        在宝丰横跨沘江,明“嘉靖七年造”(《嘉靖大理府志》),万历末、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宣统、民国初年多次重修。
# g1 p/ L, _1 z- R& s. k        1965年拆除,在原址上修成一座跨径44.5米,全长61.5米的人马吊桥,此桥毁于1993年“八·二九”特大洪灾,现已建成一座跨径54米的单孔石拱桥。
* Q: p. R4 p4 a       
20、惠民桥
( x$ A) M) Q/ x, n- J
        惠民桥位于宝丰乡南新村,横跨沘江。始建年代不详,原桥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毁于兵火,现桥为光绪十二年(1886年)知州胡程章重修。桥为双孔铁链桥,全桥长60米,宽4米,高8米。江心设有桥墩,最大一孔孔径21米,另一孔孔径17米,桥用底链6根并排,上铺木板组成桥面,左右各有一根铁链作为扶手,三个桥墩均建有瓦顶桥亭,东西两端为牌楼式样,并有7米长的甬道。' z& P7 `' s$ o2 `, G
        惠民桥建筑式样独特,充分体现了白族先民的建筑风格,是县境内唯一保存的一座双孔铁链吊桥,是云龙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t# x/ i1 n$ N
       
21、钢桁桥(小铁桥)

' P5 c4 q! z8 z7 G$ C        在大栗树与昌淦桥之间,跨越澜沧江支流沘江,是一座不等跨的半穿式钢桁构石墩木面桥。于民国29年(1940年)建成通车,是云南省公路史上第一座钢桁构桥。桥孔的钢桁架,一孔长24米,另一孔长30米,桁架高2.4米,两边桁架中距5米,桥面净宽4.2米,横梁为工字钢,纵梁为木梁,桥全长58.6米,设计载重为10吨。石砌桥墩,东岸高6.9米,西岸高7.8米,交通部技术厅桥梁设计处设计,滇缅公路澜沧江桥工队施工,木桥面每五年更换一次。1949年后,由下关总段永平公路工务段管养。1982年冬,省公路局拨款将木桥面改为钢板桥面。是云龙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 W& T# V5 B. H1 G" L' u
       
四、历史建筑

: x$ j6 p+ X  I9 ?3 l* S! M4 d       
1、董泽故居

5 x9 O- ^- x6 `        此建筑为云龙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云南大学创始人,东陆大学校长,省政协委员董泽先生故居,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总建筑顺深20米,进深65米,已有100多年历史,是一幢为渐进式院落建筑,具有传统白族民居建筑特色,其院落共划为五院,第一院为花园式迎宾厅,第二院为主院,属“四合一天井”式结构,是主人居住和贵宾住宿及会客用房,第三院和第四院为家里的小字辈们和做工人员居住用房,第五院为马厩和贮藏室,四周建有巷道。该建筑结构科学合理,有利于通风、采光、排水、防火和居住人员的疏散,是我县民居院落中建筑规模最大的院落。
5 g6 A7 ~" M! P- h       
2、四合五天井民居建筑
- ?9 A' F' B3 P3 e1 G2 O1 J
根据调查,从现有建筑中,现在的宝丰财政所所在地建筑最具四合五天井传统白族民居建筑风格,该建筑占地625平方米,四周均建有两层建筑,大门从北面建筑中间进入,建筑四周环连,并充分利用四角空间为厨房及贮藏室,加上院坝本身,就形成了白族传统的四合五天井民居建筑形式,该院是当年盐务所的所在地。
  `- V9 A4 }; i       
3、三坊一照壁民居建筑

. I4 z9 R3 w' a* l5 Y宝丰村三枋一照壁民居户主尹宗杨,人口5人,建筑占地面积225平方米,顺深15米,进深15米,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是白族普通人家典型的传统民居建筑,其分为主楼一幢,耳房两幢,主楼正面建有一照壁,在主楼侧面上一楼楼梯,并形成三幢环转,大门北面耳房底层进入院落,一般主楼一层设有客厅、卧室,二楼设有祖宗供台,耳房为厨房及贮藏室等。该建筑曾是云南讲武堂乙班毕业生,后任威信、马关县县长杨迎道的住宅。
$ G( \" q1 {6 y       
4、其它白族民间建筑

& v  P; J) r) s由于古镇拥挤,农户建房受占地条件限制,多数居民建房按照传统民居建一幢主楼,为土木结构、青砖瓦房青石板翻檐,侧面建一耳房和围墙、大门形成另外一种民居形式。
' c0 f) b# Y9 u        宝丰现存的民居建筑用材大部分以松树为主要用材,采用木材作梁屋架、门窗。用泥土或者砖砌墙,用青石板(封火砖)作翻檐,起到心防火作用,屋顶为“人”字形小青瓦,另有少部分砖混结构建筑,则以钢筋砼为框架,墙体用砖,已基本丧失了白族传统风格。
+ W9 [- H, V" G        宝丰白族民居建筑布局为楼上楼下,正房(主楼)楼下中间房间均设为客厅,楼上中间房间设为祖宗供台,其他房间为卧室,耳房均为厨房及杂物、粮食贮藏处,畜厩则另起院落。传统民居大多用木材为材料,装修主要以木雕为主,图案丰富,多以喜鹊、梅花等喜庆代表为主,在墙壁上用水墨、油漆画有各式图画,有反映生产生活的、有代表吉祥如意的,内容多变,根据主人喜好不同而不同,在“三枋一照壁”建筑中,多在照壁上用朱红色写一个大“福”字。传统的民居都用木制家具,有木桌子、木凳子、柜子,如今,白族群众家里仍存有大量民清时期的“八仙桌”、“太师椅”等老家具。随着经济的发展,宝丰白族人民的家具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沙发、电视、音响设备、电话、冰箱、洗衣机等现代设备也已经进入百姓家中。: D. J/ H, s3 ], A0 t/ d
        宝丰白族民居庭院大多喜欢栽种葡萄以及各种花卉,特别喜爱养兰花,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栽种。传统民居围墙采用土基砌成照壁,改良型的多用青砖砌照壁。% D2 ~7 ^# x; _" S3 G1 r
       
五、历史人物
7 h4 ^( I+ q0 y5 t
        宝丰盐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历代以来,捐资办学,人才辈出。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知州顾芳宗和官民一起筹款捐资,重修了学宫,并在其任内修建了文庙,启蒙文化,培育人才。清朝宝丰出了8名举人,有各类生员68人。
( p7 Q$ H- X9 y/ Y# l5 B        董善庆:康熙年间的白族学者,后迁居三七村。他学识渊博,终生在家中设馆教学,学生遍及澜沧江两岸,在教学之余,留心地方掌故,首著《江外野史》,开云龙史事著述之先河。乾隆五十三年,一代名士,山东人,云龙知州王凤文,访得此书的抄本,进行修订,更名《云龙记往》,并乘外出之便,在武昌会馆将此书送给清代著名史志学家章学诚。章看后,备加赞赏,称其“简明、得史法”,题为《节抄王知州云龙记略》,收入《章氏遗书》,使云龙之名首播海内。道光年间,浪穹(今洱源)人王崧对王凤文本又加以润色,收入《云南备征志》。《云龙记往》分为《云龙记》、《摆夷传》、《阿昌传》、《段保世职传》四篇,是研究云南民族历史的宝贵资料。方国瑜教授曾将其录入他所编著的《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曾任云南民族学院院长的马曜教授所主编的《云南民族古代史略》,也将《云龙记往》列入云南古代史书简介中。! X: i/ l7 e' u/ L* p" k( O
董泽:字雨苍,是我省教育、交通事业的先驱,是民国初年云南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为云南的教育、交通事业作出了贡献。1922年受云南省主席唐继尧之请,与同乡王九龄先生共同主持筹建东陆大学,并首任校长,直至1930年辞职,在此期间,他还先后兼任教育司、财政司、交通司司长及富滇银行总办等重要职务,现云南大学校园内塑有董泽先生的铜像。董泽先生还十分注视家乡的教育,民国38年(1949年),他回到宝丰,捐献出祖宗遗产嘎窝庄房田产,在宝丰创办了云龙农校,不仅面向全县招生,还有其他各州的学生到宝丰读书,是滇西较早的农业职业学校之一。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Powered by DALI8 X3.5© 2001-2013 dalibaba Inc.  滇ICP备19004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