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简述

0
回复
2864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7 23: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弥渡是一片古老神奇、魅力无穷的文化热土,旅游胜地。4 n& r, H- y  ], P$ p2 b
弥渡县地处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地理坐标在东经100°19′~100°47′,北纬24°47′~25°32′之间,辖5镇3乡,国土面积1523. 43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境内居住有汉、彝、白、回、傈僳等21个民族。- r5 H; ]! X) i
弥渡气候温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物产丰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文物荟萃,是历史上有名的“白国故都,西汉旧郡;十赕沃壤,六诏咽喉”。白子国胜慨历史民族文化,南诏铁柱标绩全滇中国唯一,弥渡花灯、弥渡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弥渡民歌《小河淌水》唱响北京奥运享誉世界。+ \! k. l$ Z5 Z
弥渡历史悠久,自西汉迄南北朝属云南县,唐南诏时置白崖赕,元明属赵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称弥渡市督捕通判,民国元年(1912年)设弥渡县。地理学家扶永发先生在《山海经地理神州的发现考》专著中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多处地名均可在今天的弥渡发掘到地理特征,最符合今弥渡的地理特征。县境内遗存有白子国古都遗址和多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
& M/ g, {2 T. ]+ h# m弥渡文化灿烂,科举时代,弥渡共出过进士26名,举人148名,且有朝野震惊的“六科六解亚”之盛况。在清代,进士苏霖渤两任山西学正;进士龚渤官至大清翰林院检讨、侍读、《大清会典》纂修官;进士谷际岐名入清代著名“五谏臣”之列;亚元师范,一生著书数十种,所编《滇系》一书,成为今天研究云南历史的宝贵文献;御赐翰林李彪,主讲大理西云书院,“滇西知名之士多出其门”。  i. W4 N' U- j
弥渡素有“天气浑如三月里,风花不断四时春”之美誉,“杜鹃世界,天然氧吧”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太极山、“天下无双景,人间第一桥”“三教合一”的天生桥风景名胜区,让人流连忘返。! q6 O7 r# `" |9 V# ?* E/ {
弥渡物产丰富,古有“滇西粮仓”,今有“蔬菜王国”之赞誉。
7 C0 ]0 K4 r* M! \% `# @5 ^; w弥渡交通便捷,古为茶马古道出入滇西、滇西北的十字路口,交通咽喉。现代,国道320、214线在境内交汇,广大铁路、楚大高速,祥临高速过境,连接楚大高速,祥临高速的果河一级公路贯穿全境。
% E& E0 \' E! ?1 S
到了弥渡不想媳妇——千古绝说

/ i% A, W3 |: S4 l“到了弥渡不想媳妇”。这句流传了千年的民间俗语,在云南无人不知。古往今来,无论是阳春白雪的墨客骚人,还是满身泥土味的下里巴人,无不展开联想的翅膀,遨游在想象的空间。而如今,弥渡人把这句俗语作为对外宣传弥渡的名片,招商引资的广告语出现在众多的媒体里,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知,成为很雷人的广告语,引起广泛的热议,生出许许多多的……9 [0 _* H6 e0 Q9 L( `" }
到了弥渡不想媳妇的真谛,其间的生生恋恋,曲折婉转,谁能知晓,谁都很想知晓。到了弥渡不想媳妇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广泛的人文外延。到了弥渡不想媳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畅想吧,到弥渡来感受吧。  m4 Y& h# w& p5 ~$ V& z
传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经弥渡时,被弥渡的美景、物产、人文所迷,小憩数日。一日游览天生桥,进了“老君磨豆腐洞”,走啊走,山洞总也走不到尽头,猴头性起,金箍棒一捣鼓,师徒四人出来一看已经到了祥云青华洞。从此,留下了青华洞“碗大一个天”的景观。后到了西天,在和西天极乐国王谈论大唐东土的风土人情时 说到东土大唐的弥渡,把弥渡赞誉为人间天堂,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那里的人们勤劳勇敢,聪慧美丽,豪爽大方,热情奔放,与你的极乐王国相媲美。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此番谈话被国王的三太子,四太子听到了,俩人相商一定要到这个地方看看,说走就走,两人备足干粮,撇下新婚娇妻,跨上神驹直奔弥渡而来,走了七七四十九天,历经三七二十一难,翻越千山万水到了定西岭,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放眼弥渡坝阳光普照,炊烟袅袅,笙歌燕舞,真是人间仙境。两人相商一人从坝子北,一人从坝子南进入弥渡坝,在坝子中间相遇。进入弥渡坝后,兄弟俩被弥渡的美景,物产,人文,特色小吃,漂亮贤惠勤劳的弥渡姑娘,热情大方好客豪爽的弥渡人迷恋流连忘返,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了“到了弥渡不想媳妇”这一千古绝说。: g. ^$ O0 i( u. B  G% ?% i6 L
弥渡——佛家情缘

/ \% v8 Z* V4 h5 T* R弥渡在远古时代是一个浩瀚的水乡泽国、红河源头毗雄江从北向南,毗雌江从西向东在鳌山脚下交汇,在坝子尾锁云渡被堵。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弥勒佛祖法眼识金,看中这块热土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聪慧。于是化身蛟龙打通锁云渡,使两江之水南下入礼社江并澜沧江汹涌澎湃归太平洋,消除了水患。
  ^* ]! S0 E, @  ~& j- u弥渡的先民焉信佛家因果轮回,冥冥之中有报应,善施善报,恶施恶报的箴言,为感佛祖恩德,就把“迷度”改名为“弥渡”,弥就是弥勒佛的弥,渡就是普度众生的渡,弥渡的含义就是弥勒佛到弥渡消除水患,普渡众生。弥勒佛祖笑口长开,笑的就是勤劳聪慧的弥渡人民生生息息,代代相传,诚实守信,善始善终。把弥渡这个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建设成为美丽富庶、人见人爱,人人向往的人间天堂而开怀。2 f+ l$ y8 C9 t1 l
历史的弥渡

, ^  _( G1 z7 r$ {8 K5 v5 [. B1 B& t  U, q弥渡,在远古时代是一个水乡泽国。在《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中,有很多与弥渡的地貌相吻合,在当代,有很多的专家学者来弥渡考查、考证,写有很多的专论专著。弥渡境内有多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最有名的有龙王庙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和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据省考古专家考证,龙王庙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范围大,有两万多平方米,文化堆集层厚,文化遗存物众多,具有较高的考古科研价值。2 e2 W' C1 v( r7 w/ T# J
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今弥渡境内已有广泛的人类活动,农业生产较为发达。《蛮书》载:弥渡在汉以前就是有“邑集”的农耕民族。在唐南诏前有个“白子国”在弥渡存续了几百年后,到白王张乐进求时逊位于细奴逻南诏王。另据史载,弥渡自汉代就有蜀身毒道(今定位的茶马古道)过境,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官商巨贾、和尚、民族部落在这条古道上流动着,印度文明、西域文明、西亚文明、西藏文明、滇蜀文明、中原文明,通过茶马古道的连接、交流,使得弥渡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唐南诏时期,弥渡一直是南诏王国的腹地,现存的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崖城金殿窝遗址就是南诏王出巡时所住的行宫。弥渡现存的,全国唯一的,铸立于公元872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诏铁柱见证了这一切。作为南诏腹地的弥渡,在公元749——754年唐诏间爆发的“天宝战争”中,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大唐散兵游勇,这些人带来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弥渡农耕文化相融合后,使弥渡迅速确立了滇西粮仓和蔬菜王国的地位。4 K) O) K# l7 D! ^
文化弥渡
4 l, X+ S! D" ?# `. K
弥渡从汉代至隋末唐初,存续着一个有“邑集”,以农耕为主,受汉文化影响最深,技术最先进,文化最发达的部落土著族群“白子国”。弥渡很早就有汉民族迁入定居,他们是秦汉时置吏带来的随员、士兵、役夫,因“数岁道不通,罢饿离湿”,而不得不“变服从俗”的人员。隋?梁睿《请略定南宁疏》载:“南宁州,汉代牂牁之郡。其地沃壤,多是汉人。”说的就是自汉武帝“有事西南夷”以来,在西南夷设置郡县,派兵屯戍,许多的汉人及子孙不断地融入当地土著之中,而汉文化的先进性又将土著文化进一步升华,使当地文明程度,文化程度日趋接近汉族。弥渡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环境,使得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和较为普遍。4 R4 D' {- Y. @4 @
到了唐南诏时期,弥渡一直是南诏王国的核心腹地——中央直辖。“白崖城,在勃弄川,南隅是旧城。东北隅新城,大历七年阁罗凤新筑也。其南二十里蛮子城(今弥城),阁罗凤庶弟诚节母子旧居也(《蛮书?云南志》)。”天宝年间,唐南诏间的两次战争中流落下数十万计的汉族士卒,以及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南诏从成都掳掠而回的“子女百工数万人”,这些人基本上都融入进南诏腹地之中去了,这无疑又极大地丰富发展了南诏文化。弥渡的“花灯文化”、“民歌文化”也就随之发展起来了。5 J: h! L% M1 ^' W. O) v3 Y; b
科举时代,弥渡六科六亚元的风光,朝野震惊。清代弥渡“四大家”的龚勃曾任《大清会典》、《八旗姓氏通谱》纂修官;谷际岐“滇中名流大半出其门下”,一代名师,深受时人敬仰;师范编著的《滇系》,成为今天研究云南历史的宝贵文献;李彪主讲大理西云书院、弥渡中和书院,创建“香山书院”。他们都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留下浓重的墨迹。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弥渡获文献名邦之赞誉。& v! Y, h7 S7 U
从古到今,弥渡一直都是多元文化相互叠置交融,相互碰撞的地方,清晰的文化分层,丰厚的文化积淀,完整的文化系列,使弥渡成为云南省文化界的焦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到今天,国内许许多多的文化工作者到弥渡实地考察、体验生活,收集、整理、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弥渡成为文化工作者创作生产作品的基地。歌唱家黄虹五十年代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会上一曲《小河淌水》、《十大姐》扬名;著名歌唱家朱蓬博独特甜美的歌喉加电声伴奏演唱弥渡民歌《绣荷包》,更增强了弥渡民歌的现代感染力;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世界音乐最高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弥渡民歌《小河淌水》,震撼世界;《弥渡花灯音乐舞蹈集》,收集了传统的、创作的民歌花灯曲调五百多首和十几个民族传统舞蹈。
$ a& `: P4 \# D- b弥渡灿烂的白子国古文化、南诏古文化、古道马班文化、彝家兵马大元帅李文学抗清的近代史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弥渡民歌文化、花灯文化,璀璨辉映,构成弥渡群众文化基础广泛、品牌响亮、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优势。
0 m6 Q4 u1 y9 ~5 h9 [2 y
自然美景
) b# c8 L; _( @0 ^1 b' Z; }* C* X
弥渡地处云南省西部,大理州东南,国道320、214线,楚大、祥临高速公路,广大铁路贯穿全境。在1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植被达40%以上,到处都是让你流连忘返,目不暇接的自然美景。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美景是:
+ @+ V& j0 d4 a. z6 q# h$ }天下无双境,人间第一桥的“天生桥”自然、文物风景区。在距县城东南3公里处,两山峡谷,曲径通幽,峡谷深处,东西峙壁矗立,一石飞架两壁,天堑变通途。“天桥十景”美不胜收——冬谷梨花、天桥挂月、东峙探密、西峙桂香、天挂瀑布、龙潭观鱼、仙人高卧、五老悬空、水石清华、福地溶光,诗云:石壁生成左右,流来亘古金滩。从清代到民国年间,各地到天生桥游览的文人雅士,墨客骚人在约42万平方米的东西峙壁上留下的记游鸣功的摩崖石刻——诗、辞达20多处,成为景区内的一大人文景观。在东西峙壁的崖穴中,还可以探觅新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存。( u5 A0 r7 E7 b
太极山省级自然风景名胜区。方圆近百平方公里,最高峰太极顶,海拔3061.4米,为南诏王始祖细奴逻避难牧耕之地。由13山分脉,12溪合流,独特的地理环境,茂密的森林植被,天蓝、山青、水秀、阳光、空气、美景,使太极山变为天然大氧吧,成为人们户外活动的最佳选择。同时,太极山风景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漫山成片的原始杜鹃林及世界罕见的突尖杜鹃和珍稀马樱杜鹃、还有滇藏木兰、木莲花,、樟木、象牙木、红豆杉、龙头竹等珍贵树种。山中盛产名贵中药材龙胆、土参(郎搂妹)、三七、天麻。还有种类繁多的野生食用菌、松茸等,是弥渡植物王国的缩影。
7 v" n1 e7 _- v# a  M天生营李文学起义遗址风景区。天生营海拔2784米,是哀牢山上段的一座主峰,方圆数里,自南而北走向,山峰险峻,森林茂密,自然植被极好,峰北稍有平缓,此峰有关可守,有险可据,是天然的军事要地,扎营良区,因此而得“天生营”之名。清咸丰六年四月七日(公元1856年),牛街彝族农民李文学汇集5千多各族人们,在天生营揭竿起义,建立政权,坚持抗清二十多年。1965年1日20月,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天生营为云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景区内有:起义遗址纪念碑一座,大司庙,大司庙碑,大司藩庙及李文学神位碑,营盘遗址、遗迹,还有设在蜜滴下村的帅府遗址等。5 Z( k' x7 a+ |  i9 t" ], a
弥渡——花灯文化大观园
, \, w, E6 q" t; I' t' G
弥渡是云南花灯的发祥地之一。弥渡花灯起源于唐南诏时期,形成于明代初、中叶,普及于明末清初,发展壮大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唱响跳红于二十一世纪初。弥渡花灯历经千年,世代相传。从初期的祭祀的、自娱自乐的花灯发展成为具有自娱性、娱他性、祁神求福性的花灯;从簸箕灯、团场灯、边舞边行的过街灯到折子戏、本子戏、大型舞台戏;从祭坛、院坝搬上了艺术大雅之堂;从山区到坝区、到城区;从有数的花灯窝子发展到村村有灯班,处处闹花灯。弥渡县因其花灯的普及和地位,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花灯之乡。
4 F8 r" z! v# `+ O+ j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才到定西岭,处处唱灯声。弥渡花灯体现了人类古老的自然崇拜及后期各民族间对道教、佛教、儒教各种宗教思想意识的崇拜,传承着悠久的社祭文化,蕴含着众多的历史信息和记忆;弥渡花灯体现了边疆各民族历史文化融合后对相应历史的回顾;弥渡花灯是弥渡地区民间一项重大的艺术展演和广大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载体。他的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已成为弥渡各民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开或缺的一部分。在弥渡,几代人都跳花灯的花灯世家比比皆是,在灯场,老到七八十岁,小到五六岁,甚至吃奶的婴儿被母亲背着几代人同场翘灯的并不稀罕。2004年,弥渡县委、政府命名、授匾、表彰了100户“花灯世家”。& D7 N$ q# a8 u2 H7 p$ U4 Q
弥渡花灯虽属一体,但各有各的特点,密祉灯班长于唱功,腔调柔软圆润;姚芹灯班善于歌舞,崴步轻盈;苴力灯班重视讲口,台白幽默滑稽;马房灯班的折子表演认真,故事生动;牛街地区的灯班,花凋中吸收了不少彝族山歌和打歌调的音型和节奏。9 n8 ?% A, g  i
弥渡花灯的演唱活动,坝区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止十二三结束,称“太平花灯”,密祉则于正月十五六大闹花灯,称“元宵花灯”,到时,全乡二十多个自然村一万多人口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参与翘花灯,二十多个灯班齐聚密祉大寺灯场,万炮齐鸣,百灯跳跃,雄狮起舞,蛟龙翻腾,演员上万,观众来自三州八县几万人,好一个“花灯狂欢节”。 密祉的元宵灯会是弥渡花灯的浓缩与概括,它的组织的自发性,民众参与的自觉性和广泛性,以及灯会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原生态花灯灯会,具有花灯文化活化石的作用。
) _( n1 K# f/ v( o# ]; R3 X花灯因弥渡名扬四海,弥渡因花灯走向世界。
9 A* S5 E% Y9 M8 `
弥渡——小河淌水风情园
, J% C9 ~& N, s* Y5 t$ q, Q; S5 p( d
“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妹在深山,妹像月亮天上走,哥啊,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小小荷包双丝双线飘,妹秀荷包挂在郎腰......”;“山茶(那个)花来(嚜)山茶花,十(呀)个大姐采山茶,十(呀)个大姐十支花......(小呀哥我说给你)谁(呀)爱劳动嫁给他”;“山对山来岩对岩,蜜蜂采花顺山来......哥抬石头妹兜土,花轿搭起走过来”。当你听到这婉转清新,赏心悦耳,优美动听,古朴典雅的民歌声时,怎不会牵引出你的激情满怀,牵引出你的多少牵肠挂肚,多少的希望,多少的等等,多少的追求,多少的翘首以盼。这就是弥渡民歌带给你的境界,诗情画意。
5 z8 @: O, N( g弥渡民歌是弥渡境内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的总称。清嘉庆初年师范《滇系》所记“山歌九章”: “思想妹,蝴蝶思想也为花。蝴蝶思花不思草,兄思情妹不思家。
9 \  m! ~% N! \) {; w- R8 S1 ^妹相思,不作风流到几时。只见风吹花落地,不见风吹花上枝。
5 s8 p; S3 B" _7 f谁说高山不种田,谁说路边不偷莲,高山种田食白米,路边偷莲花正鲜。( `- S) G3 A$ Q; B+ S/ e6 `; @
姐在一岸也无远,弟在一岸也无遥。两岸火烟相对出,独隔青龙水一条。, D0 |: J9 b- C% F) B% F# T
妹同庚,同弟一年一月生。同弟一年一个月,大门同出路同行。
6 i7 @, A) C! N" B妹珍珠,偷莲在世要同居。妹有真心兄有意,结成东海一双鱼。
! y( h7 |0 J: q妹娇娥,怜兄一个莫怜多。已娘莫学鲤鱼子,那河又过别条河。
3 r7 b; b6 x$ _4 w. D- y! f妹金龙,日思夜想路难通。寄歌又没亲人送,寄书又怕人开封。
. }0 i, y' h  v* q3 G4 v6 Z妹相思,妹有真心弟也知。蜘蛛结网三江口,水推不断是真丝。”生动表明弥渡民歌的悠久历史。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十大姐》、《绣荷包》等一批弥渡传统民歌、改编民歌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弥渡民歌”作为一个音乐名称逐渐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我国知名度很高的著名音乐品类。
$ a4 }# V0 s  l# C$ e弥渡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音乐体裁可分为山歌、小调、舞蹈歌、风俗歌等类型,曲调极为丰富,旋律宛转悠扬。代表性曲调,山歌类有《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埂子调》、《密滴调》、《密祉调》、《放羊调》、《过山调》等;小调有《赶马调》、《绣荷包》、《秀香袋》等;舞蹈歌有《十大姐》和多种《打歌调》;风俗歌有《迎亲调》、《送亲调》、《哭亡调》、《祭祀歌》等。
; r* l1 \! @. K/ }" W* L/ R0 j2 w* M1 ?弥渡民歌是弥渡地区多元文化相融合的民族民间艺术,它不仅融合了本土民族文化艺术元素,而且吸纳了外来文化精华,所以,弥渡民歌与其他地区汉族民歌是截然不同的。
& [( A4 v1 Y0 M$ r# H+ s# k在中国成建制的2千8百多个县中,唯有弥渡县生产了《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十大姐》、《绣荷包》四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名的民歌,这就是奇迹。( U! ?# A1 s+ M
旅游胜地—弥渡1 [" Q& j0 d5 f5 O3 w2 }
山水风光、文物古迹、人文景观、歌源灯乡、民族风情,构成了弥渡独特丰厚的旅游资源,使弥渡成为花灯文化百花园,《小河淌水》风情园,云南旅游的胜地之一。
$ J: ?, x  Z" K9 Z, o; y& w$ k弥城文化胜迹旅游中心。主要景点景观包括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诏铁柱及铁柱庙踏歌会、天生桥及庙会、天桥营锁水阁、弥蒙古驿道、鸟道雄关、朝阳寺、王母阁、文笔塔、北总旗温泉、高芹温泉、夹石洞温泉、石咀温泉、青螺古枋、双龙公园、花灯广场、县城风貌等。在这里,你可放松心身,尽情享乐。
: g) N5 O1 x; g  r密祉生态文化旅游片区。主要景点景观包括太极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及太极山朝山会、密祉花灯节、密祉大寺、文盛街古驿铺、开南茶马古驿道、《小河淌水》源头、桂花箐千年古桂、亚溪河、凤凰桥、珍珠泉等。在这里,你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弥渡花灯、弥渡民歌的熏陶,陶冶情操,其乐融融。3 Y$ ]) X- B! W$ A
红岩觅古休闲度假旅游片区。主要景区景点包括谷女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崖城遗址、金殿窝遗址、定西岭古驿道、大坝水库、东山国家森林公园、永增玉皇阁、五十三村玉皇阁等。在这里,对历史的回顾,你将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9 b3 A/ o/ S1 h6 |; }( j
牛街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旅游片区。主要景点景观包括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遗址、李文学起义帅府旧址、泰山庙、泰山崖飞来寺(观音阁)、天生营自然风景区、阿尼山歌会、灵宝山歌会等。在这里,你将尽情享受到古朴淳厚的民俗民风和原生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
4 m- W% G. Q, j' a5 z
茶马古道的中心枢纽

% E3 C$ Q8 N" q+ _% A; p) y( Z弥渡地处进入滇西、滇西北的门户,自古就是连接滇西、滇西北交通的要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条古老的商道从四川进云南,由姚安过白崖(今弥渡红岩)抵永昌,通往缅甸和印度,连接着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的经济和文化的交往,这便是有名的蜀身毒道。蜀身毒道(南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史记?大宛列传》讲述: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回朝后向汉武帝奏曰:“臣在大夏(阿富汗)时,见筇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印度)。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汉武帝听从张骞的建议,采纳了张骞从西南通印度以挟制匈奴的建议,开始从事开发西南夷的工作。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滇西设置郡县,到了东汉明帝十二年(公元69年),汉王朝终于打通了洱海地区到永昌的博南古道,这条道也是佛教进入云南最早的通道。$ l) @/ O: P/ b4 Q! b
无论是古籍的记载,还是地方史料的记录,都以详实的文字记录了弥渡是茶马古道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十字路口,交通要冲。茶马古道在弥渡境内从红岩起往北过定西岭到大理,进西藏;往东入祥云到昆明;往西经石佛哨隆庆关入巍山到永昌;往南经天马关桥、甸中(新街)、大庄哨、云津桥(八孔桥)、腰惠铺(今腰会邑)、景东山坡、龙马塘、食马铺(密祉文盛街),贯穿弥渡全境,进南涧到普洱茶产区,古时弥渡人称走这条道叫“走夷方”。《赵州志》载:“嘉买村、定西岭、大庄街、龙马塘、食马铺均为官定的哨铺。”
2 c' z, c2 G8 V  Z: m; L6 m6 F! N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汉藏等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主要穿行于滇、藏、川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班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穿过弥渡全境的茶马古道,是指以现今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的“勐腊、勐海、宁洱、思茅、澜沧(也就是澜沧江流域)为中心地来扩张,线路向西北行走,经过景谷、镇沅、景东、南涧、巍山、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丽江、中甸、德钦、左贡、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宗、工布江达、拉萨。可从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不丹和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另外一些国家,即“滇藏茶马古道。”元朝时,隶属赵州府的定西岭巡检就在密祉。明代第一任土官李清宇,“元末为密汁守千户,明洪武十七年改授土巡检职。”今密祉土官村仍保存有土司衙门、李氏宗祠等古建筑。明代万历《赵州志》、天启《滇志》皆记的“弥只里”、“弥只铺”即今密祉文盛街,是茶马古道上当年自白崖城南行到普洱茶产区驻旅打尖的首站,也是连接大理和普洱茶产区的重要的中转枢纽驿站。两千多年以来,印度文明,西域文明,西亚文明,东非文明,西藏文明,中原文明等诸多文明,澜沧江文化,哀牢山文化,苍山洱海文化,玉龙雪山文化,高黎贡山文化等诸多文化,通过茶马古道的连接,引发大规模的交流,弥渡境内茶马古道上所有官定的哨铺,正是多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场所。正因为众多的民族在这条古道上不停的流动,多种文化在这里融汇、融合、吸纳、取舍,并不断的叠置,使得弥渡拥有了自己独特而丰厚的文化积淀。促成和促使弥渡花灯,弥渡民歌在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脱颖而出,并渗透于人的情感世界之中。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Powered by DALI8 X3.5© 2001-2013 dalibaba Inc.  滇ICP备19004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