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浙兰蕙市场说开去(上)$ S8 ~4 I+ t4 [% p% g/ X" B
# m9 i9 ?' L3 o! V2 P
每到春天,还是乍暖还寒之际,江浙一带的兰展便呈现一派热闹景像了。兰展场内固然是名花争艳,场外兰花市场的交易活动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不时听得有人为得一株兰而一掷千金的传闻。$ H- r7 J' V4 v& m/ C% q
一棵小小草,局外人不解的是为何有那么多人为之趋之若鹜?简直是寸草寸金。兰界中人则不以为然,历史上八百银元购春兰“环球荷鼎”;米铺换“天兴梅”;在蕙花有三千金换得“大一品”。更有为一盆蕙花官司从上海青浦朱家角打到京城康熙皇帝老儿那里。故江浙兰界就有了“九节梅瓣,洋钿上万”的说法。
! v. m# b4 ^' x$ a2 K7 G: @ Z那么兰花该如何评说?3 P7 Q; h6 b2 O
一.多元化的载体——兰花。我国有众多的园林花卉,可以号称“世界园林之母”。在众多的花卉中能像兰花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恐怕不多见。8 y S% u2 g0 e) F( I+ ]' z
1. 久。6 j/ N7 g. N3 a* ^1 [2 B% |: C
我们祖先观赏兰花的历史可以说和我们祖国文化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春秋时就有了孔子,屈原对兰花赞美的记载。我曾到过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学者们在考证出土黑陶上所刻的饰物是兰科植物,如考证成立,那我们祖先观赏兰花的历史可追溯到7000年前了。而以后对兰的记载称颂可以说是浩如烟海,绵绵不绝了。
0 h5 c) m6 P& i' Q2 j8 i2. 美。# g) d1 O* N7 l5 D8 e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兰被人们认为具有胜似松竹梅的美。在清代,兰的鉴赏有了具体的标准。因为有了瓣型说,将兰花进行了“梅”“水仙”等象形的分类。& g$ H, v6 k) W) m
3. 香。
2 C P/ N9 Y* h兰历来被视为“香祖”,“王者香”,“天下第一香”。直到如今,国人仍然认为兰与香不可分,如兰若不香便打折扣。众多对兰的称颂中更以一句“兰不以无人而不芳”——简直将兰的芬芳视作高风亮节的代称。& w1 r% p3 D7 O2 ^3 t6 |# ]3 s. x
4. 清。
2 z5 ~/ q: J2 T“世间清品至兰极”,是人们对兰的质的认识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清时一代大家郑板桥写兰作画可说是最多的,也是人兰如一之人。为官十二年两袖清风,嫁女陪嫁无着,以作兰画权当。在其画题中对女儿说“赠尔春风几笔兰”。此景虽令人心酸唏嘘不已,但不得不赞叹这一“扬州八怪”之品行清正高洁无比。1 P q7 [" K% e/ z8 H! ^7 H
作为多元化载体的兰花,其内涵我们可以列出更多的方面。
; U0 z, z8 {4 t6 W. o二.市场调节与兰花市场
8 |9 x/ h9 A9 O" u$ `5 J" r人们认同了兰花的价值就有了需求,产生了流通就有了兰花市场。就上海来说,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就有余姚兰农在沪经营兰泥兰花的记载。人们有“浙江的兰花出在山上,江苏的兰花出在钱上”的说法。事过境迁,江浙兰蕙市场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变化,两地的兰业与市场是稳步前进的。平常心养兰是人们基本的共识。也得益于众多的传统品种深入人心。8 Z- ?8 R+ G0 H& ]. B7 B1 a
从市场角度兰花是花卉,作为商品有如农产品,也就是兰花市场从属于完全竟争性的市场,其特征是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即买者与卖者参加市场交易活动有完全的自由,价值规律得到充分贯彻。价格自发地调节商品的供求。但也会产生一定的盲目性,也容易被人利用来牟取暴利,如某种恶炒行为。局部的炒作是无法避免的,一定程度上会活跃市场,带动新的增量资金进入市场。但炒作过度势必伤害到社会的利益。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看到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和行政干预,自觉地限制市场调节的盲目性。
, P1 P; |4 @. B( r# A, s从投资的角度,兰花适合中长期操作。急功近利产生的后果是适得其反。所以兰花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待于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1 Z& E: s9 L7 I. \0 M1 E ~
5 H7 A2 Q* A9 L# l$ I0 e
2 t: g. R) `/ O作业:
/ U) }) C9 ]8 D# `1. 您对兰文化还有哪些认识?
( r8 C& H {; j( G7 [: b4 [2. 为什么说炒作是把双刃剑?
' n1 v, E* n7 G+ n- M( q
. X4 O9 I; \+ _/ X+ }6 @6 A" i, o8 t; g/ j
3 w z+ k. F4 ? {: S4 @8 y/ G" ]" b8 r( [" l) Z9 N3 c; g% J

+ ]" e& I4 c" Z$ L3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