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记者从市防震减灾局了解到,全省首个避难场所专项规划《昆明市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11-2020)》日前已获市规委会研究通过,在取得正式批文后将上报市政府发布实施。按规划目标,到2020年,我市中心城区将设置14个中心避难场所,总避难场所服务受灾人口将不低于人口总数。目前,在呈贡区春城公园将新建符合国家Ⅰ类标准、净占地584亩、可满足17万人应急避险需求的中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该场所将成为云南目前最大的避难场所。 
. h6 M9 }4 B& Y# t: E' r* D  按照《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意见的实施意见》要求,去年,市防震减灾局编制了全省首个避难场所专项规划——《昆明市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11-2020)》。, R/ ^2 L# M" d' N* l- H* y+ a 
  市防震减灾局副局长靳树才介绍,该规划共在昆明中心城区设置了14个中心避难场所,将在地震等重大灾难中承担避难救援中心功能,人均有效避难面积将不小于3㎡/人;设置固定避难场所58个,将承担避难基本生活和临时救护功能,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人;设置临时避难场所634个,承担临时避难的基本功能,人均有效避难面积将不小于1㎡/人。 
1 H/ k# V1 W  q  v" C+ I  同时,将建立由四级通道组成的陆上应急避难通道体系,与城市出入口、中心避震疏散场所、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中心相连,救灾主干道宽度原则上将不低于15米。此外,为了满足必要需求,中心城区的14个中心避难场所内还各设置了一个直升机停机坪。2 c* V# {2 p2 Z% x( V0 Z6 p9 P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即按照现有人口总数的1.2倍进行计算设定了规划目标,也就是说,至2020年,我市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可服务的受灾人口将不低于总人口数的100%。”靳树才介绍,“至2015年,将完成建设避难场所174个,总用地规模将达到609.3公顷,其中包含中心避难场所8个,用地规模为154.8公顷;固定避难场所22个,用地207.7公顷;紧急避难场所144个,用地327.8公顷。届时,可满足近期服务受灾人口420万的规划目标。” 
1 y; l* P) ^& w* C  为有效应对地震突发事件,满足市级行政中心及周边约17万左右人员的应急避险需求,根据避难场所建设规划,结合呈贡区人口分布、发展规划、用地条件及市级行政中心周边环境等实际情况,将在呈贡春城公园新建一个符合国家Ⅰ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的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国内领先的中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I1 P- e; ~0 ^; F2 c 
  靳树才说,“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云南目前最大的避难场所。” 
  x5 \9 @' j' H% l0 D. @  相关新闻4 [9 _' _( Q; x1 |% v% { 
  昆明市地震应急预案年内修订 
' q/ _6 G$ r1 r* d& ^1 d  昨日,市政协副主席杨品才率部分市政协委员,对由市防震减灾局主办的市政协2012年重点提案《关于加快昆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建议》的续办情况,进行个事监督。 
7 p! x! M* t1 ~9 [, J/ E1 M( G  目前,国家尚未颁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维护启用、资金投入等机制,云南省也尚未制定相关规范和制度。昆明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在省内起步较早,还处于探索阶段。去年,我市编制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专项规划,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市范围内建设标准化应急避难场所,年内将完成昆明市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据悉,本月下旬将举办一次市县两级共同参与的地震应急演练。 
! @0 `6 P" a( o8 x3 i8 Y  督办组对重点提案的续办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承办单位在提案办理过程中,注重实际,措施有力,效果明显。委员们建议,要按照昆明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建设方案、管理办法,出台的相应规定、办法要注重实际可操作性;要保障永久性避难场所数量,做好水电管网、卫生等设施建设;在规划设计时,要向老城区、人口密集区进行倾斜,加大建设力度;要以民众为本,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应急避难场所。9 G7 e* H, z$ U1 ~$ F 
  责编:吴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