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洱海之源的热水城乘车出发,沿着蜿蜒盘旋的公路行驶90公里,就到达了仙女撒歌的地方——洱源县西山乡,这里风光秀丽,古木参天,各种野花遍布山野,名副其实的核桃随处可见,民间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其中打歌是西山白族最古老的歌舞之一,打歌被称为西山民间活化石,文化部门还把打歌列为白族文学史开卷首篇,许多民歌小调优美动听,且题材广泛,传播甚远,一些民间故事至今还广为流传。许多人士前来品味西山打歌文化,享受原生态文化,使西山打歌传遍大理州内附近的白族村寨。' \$ P3 V7 }, ?+ z7 W/ }1 D
西山打歌是白族人民在婚礼庆典、社火集会时举行的一种边唱边舞的群众性歌舞,产生于氏族部落时期,具有原始先民生活的独特风格,西山打歌集诗、歌、舞于一体,但舞蹈动作简单,步伐、身段无复杂变化,调子亦没有严格的格律音韵,句子不固定,句子可长可短,不一定押韵,是一种自由体诗,唱腔近于说白,音调、音阶变化不大,也无乐器伴奏,演唱时在集中广场的地上燃上一堆篝火,歌者人数不限,分甲乙双方,每人端一大碗酒或一碗烤茶,围着篝火边走边唱边喝,双方由歌头领唱,其他人随之合唱,一问一答,一直到故事唱完或对方答不上为止。若双方“歌头”故事多,棋逢对手,一场打歌往往要通宵达旦,如《创世纪》中这样唱道:, C1 ^, O, n+ l% r8 a0 x1 A
甲方:从前树木会走路,我说你信吗?
% i$ M: G m% w) H乙方:从前树木会走路,你说我相信。3 i: \ M% y- _0 k3 |# E
甲方:木十伟眼睛有多大?7 i8 q0 C6 w4 V& a; C2 p! Z
乙方:木十伟眼睛有碗大……/ V5 O5 R* X: n& E: H1 V" j7 ]
西山乡打歌如此唱说故事,其内容、舞蹈、音乐都很幼稚天真,但它是古代白族人民天真美丽幻想的真实反映,具有一种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美。简单的音调。徐缓而柔和的步子,动人的歌词故事内容,组成和谐古朴的旋律,独具一格,在白族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0 I/ T( v2 l; s6 F打歌故事有古老的叙事长诗《创世纪》又名《开天辟地》,分“洪荒时代”、“天地的起源”、“人类的起源”三部分内容,反映白族先民对世界万物起源的认识,有的学者又称之为创世神话故事。白族长诗放羊歌叙述了羊的来历和叔王给白王放羊的故事,反映游牧部落时代的人民生活,亦是一篇较为古老的打歌。因歌词叙述的牧羊生活与建国前西山牧羊人生活相近,故放羊歌倍受西山人民的喜爱,老幼皆之,流传至今。另有《点菜蔬》、《读书歌》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作品不断地被加工、增删,一些反映时代生活的故事又不断地被编入新的“打歌”。( h7 n; ~2 E% x0 z% `6 t( m
洱源县西山乡白族“打歌”真实地记述了白族先民用石器从事简单劳动的历史,并以它独特的表现形式证明“山花体”(即三七一五式)是西山白族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独具风格的文学样式,一般一首民歌即是一曲优美的民间音乐。其唱词、曲调亦形成固定格式,分36个韵头,普通流行的有“花上花”、“翠茵茵”、“吉秋恩”、“闪妞娣”、“捞利捞”、“细夭夭”等曲头,大多曲头无意义,只有起韵和限韵的作用。如山花体白族语打歌是这样唱道的:1 I1 l' l% Q* F' {. g
富尼想活活想咪,
& h6 O" A% N0 {- L3 p8 h脑利想我我想脑,
3 J3 g5 f6 I5 a8 L* |1 t, n想叭暗舍呢?
6 K: K C/ l1 ^' r8 N; m害老保想金造赛,% t: ?1 }8 u+ r. I9 i0 W, [
及务保想搞很须;; k1 p' I* C/ u
地拉芒想欠瓦好,
* E7 n( E8 H3 i+ {我想恩妞娣。
" M% W. I" [+ ?" J9 f. K西山白族打歌唱词结构分前后两节,多用赋比兴手法。前节状物,后节抒情,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音乐表现上为一个唱段。叙事性民歌可达百余节,但每节句式基本一致。逢年过春节或农家婚礼上,白族农民载歌载舞的打歌,吸引了不少外地客人来欣赏,活跃了山区农民文化生活。如今洱源西山打歌仍然盛行。
! _" [& A& d( ~$ L$ I% {李源江(大理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