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惩罚孩子的十个小技巧

0
回复
44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7 14: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些孩子,3岁前以爷爷奶奶带为主,两个老人很宠孩子,家里条件很好,孩子从小要什么都满足。有时候不给,孩子一闹东西就到手。孩子3岁后以妈妈带为主,他还是用对付爷爷奶奶的方法对付妈妈。妈妈再打,他也要坚持到最后答应他的条件,妈妈又是讲道理,又是打,却没有任何用处。问题就是妈妈的态度不坚决,讲完了、打完了,最后还是满足了孩子的要求&hellihelli所以说,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 v0 {+ t( A( C- z
        . W9 `, G/ m3 Z* M0 X
          惩罚孩子的十个技巧& M( A' A) N0 ^5 X3 o; @- g( H4 N
       
  ^" m; {; T& D9 a) M5 C$ u8 d          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 Y( G; ~9 c+ o. v5 }7 X. d        4 O/ V% v4 B- H9 d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8 \4 Q+ A% j0 l5 [& `       
: @: J. Y0 b8 Y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G; j; D- a6 _' n# Y2 O" j       
; X1 B( b/ a" f; f+ d# W          2.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0 l5 E& P. Q$ H
        5 g$ L5 f6 P5 q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 G1 b; V. M- n/ p        : |# Z! r# n3 p4 o8 F4 V8 M
          3.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8 I. }" z9 u; a* L9 V. s: \# W+ D       
8 |, ^, I1 [5 j- e/ B  c  N; }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 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 ?8 e8 u, D& w6 n3 O0 H       
( j0 h2 f3 F+ }& g# q: ^          4.指明“出路”不含糊
$ j9 O) v: p( w' k! T3 E  K! I        1 ]# c7 r! `$ U  r7 P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 w# W6 B# Q: \6 ?
        ; m% s. n+ b- U2 [" E/ N0 E& n
          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 ?* B( _( X5 J  F( {5 a        $ @* e/ C- h) A3 b9 i+ R
          5.罚了又赏要不得
. P7 ^' F6 P4 U& ]) J$ [: x          b: |; R/ J: m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mdashmdash;奖励&mdashmdash;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4 l6 @8 b% g* _+ @+ _# D
         6.及时惩罚莫迟疑
3 c' i8 m- R! [9 n        9 ]1 x: c! @$ Q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i! K$ ]) [/ A3 _8 V% X
       
5 i' m% E  K! |5 e/ }! P  U          7.最忌讳讽刺挖苦6 Y9 v2 H$ k  C7 p2 w2 A
        + ]) p5 X2 c  W8 i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mdashmdash;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 v% Q% @2 w0 D& Z( e1 ^" M' q; W        0 A3 N9 f; ]8 ]; N1 Q+ Z  ]' g
          8.点到为止莫唠叨- H  o( ?8 o# w
        6 Q9 L( Y( P+ d  X& I0 D( H5 P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 “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 t  R2 ~9 U1 l/ Y$ e" v3 c        5 F7 H; ?; U; r9 K/ p" @$ A3 U
          9.就事论事莫牵连
) r, E; G+ b0 H* D" u& _8 v        0 C& ~: Z" e1 |" j+ o7 g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 x2 f, m- y3 F0 Q, Q+ e7 S# \       
7 X% x7 @# q  s# V1 E          10.事后说理不可无4 m' f- P. p3 S
       
2 ]# k$ d* J* ~! T  _" n0 `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