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 白族风情--白族民歌
2 R/ u* Z' @+ C1 o
$ _8 b3 y& R) ]4 R& j5 R+ E. @. Q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的民间歌唱艺术也具有的水平。在白族民间,既流传着大量的山歌、小调,也有各种体裁、形式的叙事歌曲。歌词大都有较严格的句式、格律,尤以“山花诗”体歌词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 , f' Y: r/ ]- k1 J% L, f
% p; V' x7 T, V( z% ]
" Z1 U0 c; x: `6 `
. p8 J4 t V5 J0 @白族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生动活泼,诸如历史故事、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山川景物、爱情婚姻等等都融于歌词之中。歌词结构,突破了传统歌词的固定模式,歌词多是七句或八句一段。这些由非对称性七字、五字、三字句组成的歌词,改变了传统歌词的严整呆板,使格式变异的歌词焕发出青春的活动。 ' V6 Z9 N8 N0 j8 b3 e/ @9 [3 N
' N: i) p9 r* [4 z# _' n
9 s: e& Q8 i7 M7 V
5 u0 @ k; Y' U1 g( `& {. O在白族民歌中,最受群众喜爱而又流传最广的当属“白族调”,其中又以大理、剑川和洱源西山“白族调”最有代表性。这类民歌多在山野、田间演唱,既可伴随栽秧、打柴、放牧等生产活动,亦可用于男女相互倾诉爱情,并大都节奏自由、曲调悠扬、气质粗放,有着浓郁的山野风味,故属山歌类民歌。而其中的剑川“白族调”,又常在三弦的伴奏下,用以演唱长篇叙事诗,故又具有叙事歌曲的特点。 $ ~* a! b7 w; ] U
! K' w M) d* N5 U' C" k9 m1 u) k
# c2 M5 F# S1 c& B2 `" D
主要流行于剑川的“泥鳅调”属于较古老的小调类白族民歌。全曲高吟低唱,起伏跌宕,再贯穿以紧迫急促的三弦伴奏,抒发了波翻浪滚、难以遏制的愤懑之情,流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反抗压迫的传统战斗精神。其他如“麻雀调”之类的白族小调,则活泼轻快,幽默风趣,亦颇受群众喜爱。
5 k. S2 B/ K3 D# A. _% k# w' t# H0 f4 J# g
/ r9 N* o. N* z9 e
% ^# l) H; l$ |3 W4 C在白族民间,还流传着几种叙事性的演唱形式,一是洱源西山区和剑川东山区的《打歌调》,二是《青姑娘》,三是《大帛曲》,四是《本子曲》。《打歌调》虽在“打歌”这一歌舞活动中演唱,而演唱者只歌不舞。《青姑娘》则以组歌形式,咏唱了青姑娘的悲惨命运,是一首深深打动人心的反封建悲歌。《大帛曲》亦名《花柳曲》,专在白族传统风习“绕三灵”中演唱。《本子曲》的演唱形式主要流行于剑川,大都以单一的曲调演唱长篇叙事诗。这些演唱形式运用的曲调均属叙事性歌曲。而《本子曲》则初具曲艺形式的特点。 3 b+ x' Z, s. y6 M( A& J1 Z' Y- n
+ g1 W/ \( T7 M8 a. D! T
3 ]$ O8 K! O% J8 H+ b$ i
( T* @2 y. G; O. c% G5 ^ d/ p; J因白族接受汉文化较早,故白族民歌中亦有不少白族化了的汉族民歌,白族群众惯称这为“汉调”。如“邓川汉调”既属有一定白族特色的汉族民歌,而又在白族地区早已广为流传,深爱白族人民喜爱。 ; U% L2 ]7 ^% A6 l( a- i- ?! m
5 l8 `' ?$ ^) a7 K%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