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 吹吹腔
1 `( w! r; h9 Q' ~, w& _# O( Z" ~+ o* Q9 w _+ i& ?/ a
吹吹腔又名吹腔以唢呐吹奏为主要音乐而得名,俗名“板凳戏”,是白族人民创造的一个古老剧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3 N2 j0 i) k4 j$ m( L. f/ {+ }. s7 g 7 `- s8 p6 E% F! Z
吹吹腔,源于明代洪武年间传入白族地区的中原戏曲"弋阳腔"声腔系统,吸收了白族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各种要素,经过白族艺人的发展创造,形成为一种独具白族艺术风格的戏 曲剧种,至清乾隆年间,发展到极盛时期。主要流传在大理、邓川、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市县。从反映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的传统剧目《血汗衫》来看,约始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L; b4 S+ P# A( w% Q- `
2 f/ Y% {4 I* w. A, I 吹吹腔有南、北派之分,大理以南各县流行的为南派,以北各县流行的为北派。两派风格各异,各具特色。其唱腔有30多种,基本上分两类,一类按行业分,比 如鹤庆将生角唱叫生腔,旦角唱叫旦腔,净角唱叫净腔,丑唱叫丑腔等。丹一类是按人物类型和情感来分,比如云龙县将叙述性的腔调叫平腔,将风格诙谐、表现幽默含蓄感情的叫丑角腔,抒情性强的叫一字腔,强猛高亢的叫高腔,哀怨、伤感 的叫二簧跨,悲愤、哀伤的叫大哭腔等。吹吹腔以项呐伴奏, 与之相配合的有小鼓、板凳、大鼓、大钵、小钵、芒锣、大 锣、梆子等,曲版有小开门、耍龙调、哑子哭娘等20多种。 q/ E, a# K! |4 J1 U! s
5 v1 l2 a* B3 V& L 剧目初步调查有300多本,其中历史悠久、广为流传的有《血汗衫》、《火烧松明楼》、《蔡雄过年》、《八郎探母》等80多个本子。剧本独具白族特色,文学性强,唱词为“三七一五”的 “山花体”,白语和汉语掺杂,讲究韵律。表演有严格的套路, 行当分工名目众多。演出时载歌载舞,感染力很强。解放前, 吹吹腔没有专业性的剧团,多为季节性和业余性的组织。解放 后,为了弘扬民族文化,1959年,成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吹 吹腔剧团,演出过,《杜朝选》、《火烧磨房》、《三月三》等吹吹 腔剧目。1962年,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团,开始以大本 曲唱腔为主,同时使用吹吹腔音乐,并吸收白族民间的音乐, 将吹吹胜发展为白剧。2 H# N& k0 U' V+ C$ p$ l1 t
* {3 K& a5 T0 O2 ~4 J4 f7 [0 r2 J. @! }. ~
独具特色的白族歌舞
3 t0 F1 h L) `& h$ @- o$ E! k; s h
白族,不仅是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而且,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白族的民间歌舞浩如烟海,多彩多姿,风格独特,是祖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 @( O) `3 N% g( c
7 M+ C6 D# D/ I6 ?
大理白族调,高吭嘹亮,优美舒展,有自已独特的艺术风格。周城、金桥和湾桥一带的白族调,多以高吭响亮见长,海东一带的白族调,又往往以优美舒展取胜。这些各具特色的自族民歌小调,后来大部份被民间艺人归集到大本曲和吹吹腔中去了。在艺人们的再加工后,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唱腔和乐曲。
" h; n( Y7 H5 q8 p" D8 |) g5 S+ U& I9 }( s$ p" P3 C/ B
白族的乐曲,曲目繁多,表现力都比较强,如; 《栽秧调》、《蜜蜂过江》、 《大摆队伍》、《耍龙调》>、《耍虎调》、 《过山调》等等,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个性和表现力,因此,深受城乡人民的喜爱。
7 w L. c9 C& w4 P% T; A4 i3 l
) N+ @7 \+ n# _ 在白族的文化艺术宝库中,民族民间舞蹈也极为丰富,是一份瑰丽的文化遗产。千百年来,白族人民在广泛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舞蹈精华的基础上,根据本民族的生活特点和审美要求,创造了既有本民族风格,又有一定艺术水平的舞蹈。有的舞蹈,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如白族人民喜闻乐见的《绕山灵》、《霸王鞭舞》,在南诏时期就很盛行,每年的绕山灵会上,都有戒百成千的人群,口唱白族调、花柳曲,手拍霸王鞭,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G9 Y" U$ v; W* f, i, G1 ? b2 X
& \. V1 g( |( C5 `. p3 e, W6 s! y# W 常见的白族舞蹈形式有:《龙摆尾》、《破四门》、《三插花》、《苍蝇搓脚》、《鹭鸶伸腿》、《倒背观音》、《海底捞明月》等等。常见的民间传统舞蹈有《田家乐>>、《要龙舞》,《耍狮舞》、《百鸟朝凤》、《耍马舞》,《八角鼓舞》、《霸王鞭舞》等。白族入民每逢庙会和过年过节,都要唱歌跳舞,组织大型的文化娱乐活动。因此,大理自古以来便有歌乡舞海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