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大理国的官制和军制# W4 j2 N6 i$ o8 r# d2 s, Q
% P+ u5 g0 W, T4 d 为了维护地方政权的统治,南诏模仿唐制,有一套完整的官制和军制。南诏的最高行政长官称“清平官”,一般有六至七人,有“坦绰”、“布燮”、“久赞”等称号。清平官辅佐南诏王处理政务,“决国事轻重,犹唐宰相也”。六曹是南诏的国务行政机构:士曹掌管官吏调遣;户曹掌管户籍;仓曹掌管财政;客曹掌管礼宾外交;兵曹掌管军事;刑曹掌管刑罚。到南诏后期,六曹改为九爽,分掌原六曹的各项职责。在南诏的高级官员中,还有两名“同伦判官”,负责向六曹或九爽传达南诏王的指令,为亲近南诏王的官职。南诏的高级武官有“节度使”、“都督”等,官号称“军将”、“亲诏大军将”、“大军将”等,地位有高低之分,其中以大军将名位最高。: L1 Y# z; F; D
5 ]2 |$ t' @6 K( p1 h$ }2 P2 \ 南诏的武装力量,大致有常备兵、乡兵及少数民族部落兵三种。常备兵是南诏武装力量的主力和核心,一般稳定在三万人左右。常备兵中有一部分的精锐部队,称“罗苴子”或“四军苴子”,是从乡兵中择优选拔出来的。《蛮书》说他们“戴朱兜鍪,负犀皮铜股排,跣足,历险如飞”。
7 ]4 e9 Y+ d1 m a9 R% U6 H, S G5 _
; y, p( @% S8 r' j/ T, G 乡兵是南诏武装力量的基础。南诏村邑成员平时从事农耕,战时负担兵役。各地每一百户设总佐一人,每一千名壮丁设理人官一人。居民到万户,则设都督管辖。各地乡兵按村邑分布区域,组成东南西北四军,各以旗帜颜色为别。每方面军设一将,统帅五百或一千人,每四军则设军将统领。6 ?$ n* s1 {4 h1 B7 }7 V( i$ D
) s$ E. N& Z! n- r9 I 少数民族部落兵,是从境内少数民族中征调的士兵。诸如南诏境内的望蛮、寻传蛮、裸形蛮、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茫蛮、桃花蛮、扑子蛮等等皆被征调。他们都骁勇矫捷,强悍善战。尤其是澜沧江中游以西的望蛮:“其人勇捷,善于马上用枪铲。骑马不用鞍,跣足,衣短甲,才蔽胸腹而已,股膝皆露。兜鍪上插牦牛尾,驰突若飞。”(见《蛮书》卷四)在战斗中充任前驱。
/ Y, Q6 l2 Z" ^ ) I- u3 l, i, r/ l" K
南诏之后的长和、天兴、义宁及大理国的官制和军制,史书无明确记载。但从资料看,大体沿袭了南诏旧制,只是某些方面有所变动。如“清平官”一直沿袭至大理国。但“后理国”时期,一般称为“相国”,人数也没有六七人之多,官号亦称“坦绰”、“布燮”、“久赞”等等。南诏后期六曹改为九爽,大理国亦循其旧。类似亲近南诏王的“同伦判官”,至大理国时亦有。大理国时无“军将”、“大军将”、“亲诏大军将”等武官称号,但有“三军都统长”、“都监三军”、“定远将军”、“大将军”等称号。大理国的高级武官,仍然是节度使和都督。其武装力量的体制,具体情况不详。在文职官员中,大理国尚有“粉团侍郎”、“赏米黄绣手披”、 “理模陁道”等官职,但具体职责不详,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9 s* O3 r# f1 O7 P- b8 a1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