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发表博彩类、私服、色情、赌博、诈骗、违法广告等一切国家法律禁止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禁言并清空帖子,严重者报公安机关处理!

“兰文化”梳理与探索

0
回复
36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 21: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界对文化有很多角度的分门别类,如官方文化对应民间文化,高雅文化对应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对应大众文化。美国学者把西方文化历程概括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专门文化三个阶段。古代西方社会等级森严的阶级属性决定了精英文化在一直以来与大众文化相比所处的权威性和主导性。专门文化则是工业革命以后很久的事了。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是一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史,而兰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文化,因此最初它依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文化,体现了精英文化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它绝不趋炎附势,以挖掘、守护和拓展人类自身的精神美德为己任,以兰、蕙为载体,赋于了兰花一个有生命力的灵魂,这就是精英兰文化。在当时,他是曲高和寡的,但凭着这富有活力的灵魂,兰文化一次次地光大和复活。因此虽经战国后的兰史断代,这种精神却在唐宋精英阶层的意识形态复活壮大。这同时,也留给了后人一个“古今兰蕙是否同种”持久的争议。  大众兰文化应该说是精英兰文化的衍生物,并一直是在对精英兰文化的附属、仰慕和颂扬中完成和发展自己的。因此,在兰文化发展初期我们几乎找不到大众文化的身影,及至兰花栽培和沟、流通,才越来越多地为人民所认识。受精英兰文化的影响,它融入了民间的风土人情和大众生活,大众兰文化才有了较完整的发展。  而由于兰花清幽高洁的文人花特性,在漫长的封建史中,一直没能形成较独立和完整的官方兰文化。  兰花专门文化的形成是兰花种植和流通一定阶段后的产物,两宋是一个高峰,明清又是一个高峰,更大的高峰是当代,目前。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没有对兰史一个粗线条的梳理,我们空论兰文化,就会迷失在一种支点不一,角度游移的迷离思绪中。下面笔者就兰文化的角度进行一次里程碑式的粗线条梳理。  一、 南北双碑  目前兰界较统一的认识,孔子是中国兰文化的鼻祖,这个二千多年前的春秋伟人对兰花有很多经典的咏颂“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兰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责与之俱化”……归纳孔子对于兰文化的核心奉献有三,其1:歌咏兰花并利用自身的影响使之记载流传,开创了中华文化史上兰文化的一脉。2:奠定了兰花“国香”、“王者香”的地位。3、开创了兰花人格化象征之先河,并为之定格为君子之花。  说起中国的民族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文明的升华期。北有《诗经》、南有《楚辞》,作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代表,一直影响至今。因此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忽略另一个人——屈原。这个战国时期的政治家、爱国诗人,最终以生命书写了崇高理想的完美绝唱,在他的《离骚》,《九歌》《天问》等很多篇章中,赞美了兰花的高洁情操。如果说孔子赋于了兰文化的灵魂,那么完整和升华这个灵魂的人是屈子。1、将兰花的人格品质提升到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高度。2、赋予兰花出淤泥而不染,誓与黑暗势力抗争的君子人格。3、以忧伤悲怆的笔调入赋,为兰花最络成为风骨清高的文人花奠定基础。因此,整合了孔子和屈子的精英文化,是中国兰文化的源泉,这是一座屹立两千余年更见风骨的南北双碑。  必要补充:或说,出土文物中发现河姆渡文物上的兰花盆栽图案该作何解?答:那不是碑,只能算一块遥远的大石头。首先,那七千余年前的时光概念对中华文明史来说是一片混沌,没有阶级,社会的原始部落,要嫁接到兰文化上,太过牵强。其次:就依几位专家考证所言那是箬兰(虾脊兰),也不能代表以香传神,以人格化象征为核心的国兰文化。为着风物长宜,且让我们的目光越过那座南北双碑,在遥远的天边置一块隐约的大石头。  二、专门文化之碑《金漳兰谱》  盆栽兰花始于何时,较统一的说法认为是唐朝。时人王摩诘有“贮兰用黄瓷斗,养以倚石,累年弥盛。”之语。其它如《种树篇》、《清异录》等文中也有涉及。我乡先贤五代高僧贯休《题陈处士壁》中也记录了陈处士有,《种兰篇》则又早矣,但真正作为专门文化研究兰花,具有里程碑式的标志性文献,当属赵时庚的,《金漳兰谱》,因此兰史第二座丰碑我毫不吝惜地给了他,其后仅14年即有王学贵的兰谱问世,即《王氏兰谱》,但《王氏兰谱》是对赵时庚的增补和完善,因此不能象屈了一样靠上一步立个双碑。在这里,我又是吝啬的。  话分两头各表一支,宋代是一个丰收季节,在兰花专门文化揭开创举性一幕的同时,精英文化也获得了丰收。其一是精英兰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相结合的兰画,以赵孟坚之“墨兰图”为代表开历史先河,(据传北宋的苏轼曾画兰,但未见真迹传世。)另一支以苏轼、梅尧臣、朱熹等大家为代表的兰风歌咏,儒学的振兴成就文化繁荣的大宋,“文人花”之兰经千年的积淀遇合适的土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开出了五彩缤纷的花朵,这是兰文化发展的第二个春秋时代,当然,不能否认的孕育期是光荣的大唐。在兰文化发展史上,元、明两代是大宋的延续和发展深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星光闪耀,花开遍地,但在文化继承上,尚无称得上里程碑式的标志性构筑。  三、瓣学丰碑  这块碑也许要从晚明或更早时期写起,但由于我的资料所限,手头属于那个时代的兰花专著只是张应文的《罗钟斋兰谱》,因此不敢无的放矢。  清代是我能从祖辈真切感受的一个封建朝代,它近在咫尺。面对一个王朝的背影,心中真有说不出的错综感慨。之于兰花,这是一个属于江南的时代,春兰的盛兴早已盖过宋时建兰的地位,兰花专门文化的发展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出现了兰史文化的第三座的里程碑——鲍薇省之《艺兰杂记》,这是江浙大众兰花品评发展至专门化瓣形理论的书面总结。它标志着兰花专门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高度和兰花商品化黄金时期的到来,这也是当初鲍氏所始料不及的,想当初,鲍氏首次将民间流行之梅、荷、仙、超、素评第标准和选草经验,用寥寥数语记录案头,也不是象赵时庚那般正儿八经著书立说,因此很谦逊和随意地用了“杂记”作为篇名,内容也是粗线条的概括,无心插柳,却揭开了瓣形学说理论研究的序幕。  其后,首先完善这种学说的专著是嘉庆时朱克柔之《第一香笔记》,同时代还有屠用宁《兰蕙镜》,张光照《兴兰谱略》;道光时有周怡庭《名种册》;咸丰孙侍洲《心兰集》,陈研耕《王者香集》;同治周荷亭《种兰法》,刘孟詹《艺兰记》……多得几乎不可胜数。我不知道是由于年代较近,文献亡佚少,还是另有原因,相较于晚明以前的兰著,清代真是一个文人文化多产的时期,这些爱新觉罗统治下留着长辫,闺房女人缠着小足的祖宗们有些让我不可思议。  因此瓣形论的本质是大众文化与专门文化的结合与转换,人民大众创造广泛意义上的瓣形意识形态,兰家对一个时期和地域的大众意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反之指导于兰事活动的实践,构成了瓣形理论的发展循环。因此瓣形理论具有时段性和地域性,而对这两个特征没有清醒的认识,却构成了兰界一系列的争论,争论又促使了后代兰家对瓣形地域性时限性的整合,又使之恢复了中国专门文化的严谨性、精密性和兼容性。  跟赵时庚时代一样,瓣形学大行其道的满清,兰花精英文化也同时发展,这时代产生了一大批如郑燮、何绍基、孔尚任、汪士慎等精英兰文化的代言人,并多少影响着代表着专门文化的瓣型论的发展和底蕴。  四、浅石滩  与历史上大多数年代一样,民国及建国以来的近四十年,兰文化是对传统的继承,继承中有发展。值得一书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市场经济,给文化带来本质变化的转机。特别是八五年后,私有经济不再遮遮掩掩,而经过数百年发展的瓣型理论,其体系之严谨,崇尚物以稀为贵的特性,奇巧的迎合了市场经济和炒作的需要,使文化与经济进行了一次持久热切的双赢合作,一方面,使瓣形理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包括色花、奇花、叶艺等,并不断的吸纳建兰、春剑、莲瓣,甚至豆瓣,只有遇到寒兰这个骨感美人时产生了犹豫,有些难以下手。另一方面,市场利用了瓣形理论,炒热了大半个中国,从老种到新品,从春兰到春剑,莲瓣到蕙兰,从江浙到云贵川、鄂豫赣,从兰市、展馆、兰苑到深山老林,这也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年代,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文化走到乱石滩。  这个时期官方文化有了全方位的参与和渗透:政府行为的高效农业基地,兰花之乡的命名审批,兰花物种园建设,兰协成立及活动,以“兰花搭台,经济唱戏”为口号的频繁兰展等等。另外,海外先进种养技术的引入,返销草及海外资金的注入,洋兰文化和注重色、瓣、叶艺而偏忽香味的日韩台兰花美学观的渗透,也多少影响着当代兰花民族文化的构筑和走向。而以组培和先进种养繁殖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将从本质上更改几百年珍名兰花的艺术收藏品特性。所有这些,将宣告诞生了几千年了的中国兰文化,一个多元化发展时期的全面到来。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Powered by DALI8 X3.5© 2001-2013 dalibaba Inc.  滇ICP备19004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