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平云南碑
/ q0 ~; g" A% v 位于大理市大理镇西门村委会大纸房村东北侧,坐落在大理古城西门外一公里许的点苍山中和峰麓之三月街场上,地处南诏、大理国故都阻苴咩城遗址西南隅。 3 g3 k' c" M! z0 `
碑由碑座、碑身、碑额和护碑边匡几个部分组成。青石质赑屃头部残损。碑身由两块青石相接而成,上截碑石长(高)1.3米,下截碑石长(高)1.55米。上下两石宽均为了1.55米。碑文直行楷书。
1 V. Z( M# D6 b+ b. @: ^, [. |& Q 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l1 ]3 {! h! z& [8 q! s) @+ R
喜洲白族民居古建筑群8 ~6 m0 n" K T# T% v
喜洲镇位于大理古城北17公时针,喜洲为大理坝子中较大的一个白族自然村。
, ?; J- F4 \4 t0 y7 t) I6 `1 k 喜洲白族居民历史修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发展到近现代,形成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遗产。2001年6月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D( v& [2 }5 \4 I. _
( q# X6 v4 h/ m# b
# B. m* N; j5 b _+ k5 g太和城遗址0 @& m: }" A, Y) x Y; B
南诏故都太和城遗址,位于大理市下关镇太和村,地处下关(南诏时期的龙尾关)至大理之间的苍山佛顶峰麓,南距下关6公里,北与大理古城相隔7公里。
( Q0 G7 |7 q2 f3 @% Q8 F( t 太和城在作为南诏开国都城之前,已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河蛮”城邑。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17年),蒙舍诏主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开始了统一六诏的大业,“夺据大和城”。次年,被唐王朝册封为首任云南王的皮罗阁对大和城进行了增修扩建。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皮罗单身汉率众离开蒙舍诏定都大和,大和城开如了作为南诏开国都城的历史。唐天宝六年十月(公元747年)南诏王阁罗凤又在大和城西部的核桃山顶增筑内城,“因唐赐金刚经至,故名金刚城。”到了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决定“更徒苴咩城”,太和城结束了作为都城的历史。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 X- ]# Z! N+ G5 ~ 《南诏德化碑》是唐代南诏政权遗留下来的“云南第一大碑”,是研究南诏初期社会制度,职官制度以及南诏与唐王朝和吐蕃的关系,与云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之极其重要的碑刻文献资料。 0 [* |" X. w$ n: ^4 i0 P: F
崇圣寺三塔
" V4 z: u- l4 c5 U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是由一大二小三个组成。大塔又外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为9.9米,凡十六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塔顶有铜制覆钵,上置塔刹,塔顶上角设金翅鸟,在1925年大理地震时随搭刹震落。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9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雄伟壮观,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的旧越成就。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 g; s P& ~$ {2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