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发表博彩类、私服、色情、赌博、诈骗、违法广告等一切国家法律禁止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禁言并清空帖子,严重者报公安机关处理!

大理镇

12
回复
330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4 16: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理镇是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辖的一个镇,是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所在地。大理市大理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四十四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 Z! x3 R. ?3 b$ f' h8 g3 v
+ U! F$ t0 x7 r* K4 b简介( Z# ]+ R7 J: g; A; T
2 s/ Z9 \  J$ v, k
大理镇简称叶榆,又称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据文献记载,它“规模壮阔”,方圆12里,城墙高2丈5尺,厚2丈;东西南北各有一城门,上有城楼,分别称3 v+ ~4 F2 x. z  P+ j
$ ~8 K% M6 @) C5 z4 u2 u
  
3 h9 q4 N9 ~0 [" W7 d做:通海、苍山、承恩、安远;城的四角还有角楼,也各有名称:颖川、西平、孔明、长卿。城墙的外墙为砖,上列矩谍,下环城沟。城内市井俨然,布局呈棋盘状,从南到北有5条街,从东到西有8条巷。当然,这些建筑今天多数已荡然元存,有的还依稀可见,保存下来的还有南北城的部分城墙。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 i$ B0 K5 P% B! t4 N, M1 @) B0 m

1 \$ A  `8 [' l小镇文化
8 f9 r5 X; j' h: z9 x6 q$ U" u7 r( t7 C; k
城内主大街纵贯南北;街道两旁青瓦屋面,民居、商店、作坊相联,一派古朴风- Q# P, C. s( H. g+ R; s' A
' t6 l% G4 ^! E

0 b- M  p) v- o- M% `8 F大理镇(19张)貌。值得一提的是,典型的白族民居一般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所谓“三房一照壁”,即每户院内均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对面是一面墙壁,每当下午至傍晚阳光照耀在这一墙壁上再反光到院内,把整个院落都照得明亮。故称“照壁”。这种情况,在风城下关更为明显,为避偏西大风,那里正房多坐西朝东。所谓“四合五天井”,即四面都是房子,四个角交接处分别有四个小天井,加上院中央的大天井,共五个天井。
  z5 g9 i5 H: H5 p 装饰是白族民居建筑的又一特点,十分注重门楼,飞檐翘角,斗拱彩画,颇具特色,门窗、照壁多用剑川木雕、以及大理石,彩绘和水墨画装饰,工艺精致,清新典雅,在西南民居建筑中,堪称一流。
$ E. `' Z$ O2 R- W3 H4 P
* h' w4 y) }3 @大理居民都爱花。这里有“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之说。多数民居院内都有花坛,种植山茶花等多种花木。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日朝花节,家家户户把自己的盆栽花木摆在门口,搭成“花山”,招引四方来人欣赏。由于爱花,人们还以花来给女孩子命名。“金花”是白族姑娘的美称,大理也被誉为“金花的故乡”。大理古城是古朴幽静的。城内溪水流淌,使人倍感清新。隐没在街巷深处的花园茶社是游人休息的佳所,新辟的洋人街更成为外国游客聚汇之处,具有白族特色的小吃,著名的“三道茶”都使人感到别具情趣。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6: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云书院
5 U! i8 k2 w& w! l/ x9 q
0 h" I/ |: z, x西云书院建于1873-1875年,原为云南提督杨玉科私人府第,后来杨被人弹劾,其府第遂改为书院,这是白族民居式建筑,共有房舍百余间,规模宏大,气派壮观。院内保存的“西云书院碑”,全文5千余字,为杨玉科所撰,对研究杜文秀起义及清末大理历史,颇有价值。
+ |5 t$ s6 @; G/ `
: r1 k. D! }( L/ n2 A大理城街道两旁有无数卖大理石制品的摊店。大理石因产于大理而得名。苍山十九峰,峰峰皆有大理石,大理石石质细腻,光泽晶莹。花纹奇异,色彩斑斓,它的开发利用远在唐代南诏就已开始。
' T9 p# t3 d, i' l- D) Z
6 |7 D+ a* o; {3 \发展历史
2 I, R& ~" `$ r8 z4 t4 X! s
. I* E, q& ?* L4 J简介: P7 o3 R3 I# r
, t0 \! E! ~0 O- w8 C) v: {+ m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苍山马龙峰、中和峰、海东鹿鹅山曾出土大批新石器时期的石刀、石斧、石坠、粗陶器。汉代,大理同中原有往来,与印度也有交往,是四川通往印度的“南方丝路”(蜀身毒道)中转站,汉武帝在这里设叶榆县。隋及唐初,居住在洱海区域的原始居民从事狩猎、捕鱼,以及种植水稻和饲养家畜,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并在洱海西面建筑了太和、羊苴咩、大厘等较大的城邑,洱海的南岸建有石和、石桥等城。一度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汉之际,大理与内地的交往由于蜀身毒古道而极为密切。博望候张骞西域归来后关于这条通道的报告,引发了汉武帝经营西南边疆的雄心。" @; n" g$ z: i# ~

2 t5 o9 ~! I7 h$ r, K0 i) U历史沿革
; u% y  d0 {& _* C$ U, d: _& G% E
+ t, t) r0 Y5 ~2 s! q7 a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在此设隶属益州郡的叶榆、云南、邪龙、比苏、巂唐、不韦等县。: Z1 `) x- s3 ?% X1 ?
  v- z1 ^5 S$ `7 ]
唐初,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即蒙舍诏(今巍山东南部、因在六诏之南,又称南诏)、蒙巂诏(今巍山北部漾濞一带)、邓赕诏(今洱源邓川)、浪穹诏(今洱源剑川一带)、施浪诏(在浪穹诏东北)。越析诏(今宾川)。公元737年,蒙舍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六诏,统一了洱海地区,迁都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建立“南诏国”。公元779年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南诏国共传13代王,历史165年。
& F8 `, P$ ?( [6 m
) ^, A& B8 c* @. N7 |& y公元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夺去了政权,建立“大长和国”。' P$ z3 l4 d7 g% a/ t8 a" i+ Q
1 h% k9 B; ^  i$ m, ~" v
公元927年,剑南节度使杨干贞灭“大长和国”,扶持清平官赵善政,建立“大天兴国”,10个月后杨善干贞又废赵善政,自立为王,建“大义宁国”。
4 s6 H3 ~/ X$ ]( Z+ u1 E3 T* ?" g
4 ^! l7 G2 V$ U# \. H8 W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仍建都羊苴咩城。大理国共传22代主,历时316年。' J8 f1 r9 w: t' g' V

3 q# o+ {( r& S/ u- Y文明古物  k7 n% B$ z, ?. n0 k, E

* K$ ~0 [: Q% Y: t) f大理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在大理古城及周围分布甚广,它们以古城为中心,沿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呈线状分布。大理市现已确定不同级别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处。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修建并完整保留至今的大理古城,屏山镜水环境优美,古朴典雅生意盎然,并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圣寺三塔……等文物古迹,纵贯了唐(南诏)、宋(大理国)、元、明、清及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6: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概况3 e* [  {( M. A& O6 z

/ C: ~! c/ e  P地理位置5 |9 f4 F% h7 \0 V( J
7 e" ~! G/ g; h* R
大理市大理镇位于大理古城及其四周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享有“东方日内瓦”的盛誉。它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萦云载雪的苍山,南、北分别与下关镇、银桥镇接壤,形成“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雄秀相间、刚柔并济的山水环境格局。境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是集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环境优美镇四项桂冠于一身的中国优秀旅游城镇。$ J& i8 w+ z. j

: c. x' O& G+ e' J, j地区面积
3 Q0 m5 s" c/ v8 g. r% I2 ~7 w" }# c  j: }  @
全镇辖区面积76.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630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6亩。辖12个村委会,61个自然村,156个农业生产组,居住着白、汉、回、彝等14个民族,总人口66632人,总户数22307,其中农业人48239人,非农业人口18393人。全镇共有13个党总支(含12个村级党总支和1个教育党总支)、1个党组(古城保护管理局机关党组)、76个党支部(含1个机关党支部、54个村级党支部、5个社区党支部、5个直属单位党支部、10个教育党支部),共有党员2360名。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6: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政区划
5 o6 y( T$ F. R2 t6 o: M6 p7 b- c1 _; ]8 {7 P2 G
龙龛村、才村、上鸡邑村、下鸡邑村、小岑村、东门村、南门村、西门村、三文笔村、上末村、阳和村、下兑村。: y3 V; O1 ]  H0 D# X
人文地理: V& U, G/ d' X( H
8 |$ s3 }2 l3 W
介绍' K0 ^4 P0 r5 b- A2 @5 x
+ a6 }! T" E! f
大理市是云南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而大理镇地处大理市的特殊地理位置,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广泛分布在以洱海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围。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种植水稻、驯养家畜,从事采集、渔猎,创造了大理地区的远古文明。公元前109年,大理叶榆县隶属益州郡。东汉时,属永昌郡。三国蜀汉和东晋时期隶属云南郡;魏晋与北朝时归属东河阳郡。隋时属南宁州。公元七世纪中叶,洱海地区出现6个较大的民族部落,史称“六诏”。公元738年,南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国,定都太和城。公元779年建都羊咩城。今大理市域为南诏国中心统治区。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立大理国,也以羊咩城为都城。元代设大理陆军民总官府,时、清时设大理府,设太和县、赵州。辛亥革命后,太和县改为大理县,赵州改为赵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设大理县、凤仪县、下关市。而大理县可以说是大理镇的前身。, ]0 h0 B: w! [

$ O, _- z  u  b# H  w文献名邦$ a( m+ m3 T8 w/ O" M: ^" Q
- v" g; D/ {- s9 f
大理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而大理镇则是其核心区,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4000多年前,大理的白族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随着汉文化的流入,大理城区的经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唐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南诏国在这里崛起,宋朝初期大理国又在这里建立,使大理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为当时云南甚至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南诏、大理国历时500多年,加上元、明、清等历史时期,大理人民始终不断吸收各种优秀的中原文化和先进技术,并经过长期的融合和酝酿,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老文明,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崇圣寺三塔、南诏德化碑、元世祖平云南碑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杜文秀墓、杜文秀元帅府等众多的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独放异彩;唐代南诏时期创作的大型乐舞《南诏奉圣乐》、南诏中兴二年创作的《南诏图传》、元末明初首创于大理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广陵绝响”的大理洞经古乐等艺术精品名播四海。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6: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理民族
& M' |1 b& G$ Y" t0 ~8 ]4 n
3 y9 i# I) L$ R5 p6 l9 Z, j大理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遍布于苍洱之间,源远流长、神秘古朴的白族本主文化;儒、道、释共荣共存的宗教文化;以“长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的“三月街”、有白族狂欢节之誉的“绕山灵”及“载秧会”、“火把节”、“耍海会”等和众多“本主节”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充满人生哲理的“三道茶”文化;独具匠心、典雅秀丽的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风格的白族民居文化;艳丽多姿的民族服饰文化及以大本曲、白族调、霸王鞭、八角鼓等为代表的民间艺术;以驰名中外的大理石画、大理扎染等为代表的民族民间工艺;浩如烟海的以本主神话、龙神话、观音神话等为代表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等等,它们构成了大理一幅幅多彩的民族风情画,辉映着苍洱大地,辉映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l$ J- Q# Z8 U% M, W5 z

' N3 ?7 y( I0 L  @明清两代,大理大兴书院,人才辈出。先后办有桂香、龙关、西云等12个书院,培养了大批文人学士,明代进士40人,清代进士50人,而著名的西云书院等则位于该镇的中心地段。明代的诗作刻《山花碑》,流传至今。史学家们的《大理府志》、《云南通志》等,与丰富的历史碑刻一起,使大理成为闻名四海的“文献名邦”。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6: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崇圣寺三塔' @9 [$ _& b! k- c1 J( N3 Y2 X' ~

- o$ c1 Q6 K9 Q; w大理三塔,位于大理城北约一公里处。雪峦万仞、镂银洒翠的点苍山峙其后,波涛万顷、横练蓄黛的洱海嵌于前。三塔鼎峙,撑天拄地;玉柱标空,雄浑壮丽,为苍洱间的胜景之一。/ D6 j' j6 z2 S- B
8 U: c% ]/ u. l
“胜地标三塔,浮图秘鬼工。”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二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上有黔国公沐英后裔沐世阶题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庄重雄奇,颇有气魄。照壁后有省人民政府立的《重修三塔记》。. L1 N! b! m+ p, r4 g& a

  }; y% R4 U% M塔身的第一层,高13.45米,是整个塔身中最高的一级。东塔门距基座平面2米,西塔门则在近6米处。塔墙厚达3.3米。第2至15层结构基本相同,大小相近。第16层为塔顶。以第二层为例,高约2米,宽约10米,上部砌出叠涩檐,凡17层砖,每层挑出0.05~0.07米不等,檐的四角上翘。塔身东西两面正中各有佛龛,内放佛像一尊,龛两侧另有亭阁式小龛各一,莲花座,庑殿式顶,中嵌梵文刻经一片。南北两面,中间有一券形窗洞,直通塔心。第三层则南北为佛龛,东西为窗洞。以上各层依次交替。塔身愈往上愈收缩。
/ U2 t- V+ E% C* k. @! M: ?. z% {. A 6 k( }' s; b6 O* Q
塔顶高8米,约为塔身的七分之一。挺拔高耸的塔刹,使人有超出尘寰、划破云天的感受。顶端是铜铸的葫芦形宝瓶,瓶下为八角形宝盖,四角展翅,安有击风锋;其下为钢骨铜皮的相轮;最下为覆钵,外加莲花座托。塔顶四角,原有金鹏鸟,相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现金鹏已无存,复修前仅残存金鹏鸟足。千寻塔中空,置有简易木梯,可达塔顶。千寻塔西,等距约70米远的地方,有南北两座小塔,是八角形10级密檐砖塔,各高42.19米,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层层各异。一至八层为空心直壁,内撑十字架。基座亦为八角形。两小塔间相距97米,三座塔形成鼎足之势,布局统一,造型和谐,浑然一体。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6: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崇圣寺2 S' U0 q6 u9 \7 {! c" @& R

! Y( N/ {8 F$ N" c$ U2 ^三塔旁,原有规模宏大的崇圣寺。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自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佑,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 y5 g3 l1 J& _( p+ R, p4 a
- I8 L5 `. A& f# Y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寺院保存较好。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坪(相等)”。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历来为人所乐道。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跣足,造型精美,为南诏遗物。然世事沧桑,巨钟已毁于清,雨铜观音毁于十年动乱,证道歌碑与佛都匾连同寺院一起,今已无存。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6: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理三月街2 R5 ?6 A0 |2 }2 o
# }9 ]2 I$ V0 g; F2 P
碧翠的点苍山中和峰下,古老的大理城西郊,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四面八方的人们踏着春的脚步,和着春的韵律,流水般地涌到这里,来赶遐迩闻名的大理三月街这千年古集、现代盛会。
7 v& ]* R8 ?+ x3 d: [9 k 0 s# V1 x7 ?6 q, l! x* x! L5 Z
拒白族佛教故事集《白国因由》传说,隋末唐初,恶魔罗刹久踞大理,挖人眼吃人肉,百姓深受其苦。唐贞观年间,观音从西天来到大理点苍山中和峰下向罗刹借地,施法术制服罗刹。百姓为感激观音,年年三月十五,聚于中和峰下,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即今之三月街。
* u: }7 s: d8 C- y* {5 \. D
4 n) k: \: \) [! b# S现存最早记载三月街贸易集市的文献是400多年前明代李元阳编纂的《云南通志》。这部书的《地理志.大理府.风俗》一节中载:观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年间到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知是观音入大理,后人至日烧香,四方闻风,各以货来。《大理县志稿》载:“盛时百货生意颇大,四方商贾如蜀、赣、粤、浙、桂、秦、缅等地,及本省州县之云集者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数万。”
1 b9 G: J2 v3 ]5 @1 l
- ]1 \* v% w2 w6 \" i2 _根据大理三月街历来特产云集、贸易兴隆、民族会聚、歌舞通宵、影响广泛的特点,大理州1991年将它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 o. `& N% E" M6 C. h" L- \/ D

7 ~+ W* ]  G6 y  t8 Q1 l# V今日的大理三月街比之于过去,不论是街场的环境条件,也不论是上市交易的货品,亦或是街期的民族文化活动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7 V9 ^( w+ R+ I( f* j  f

6 t& h, F* `+ O+ [! K! n0 h$ }大理三月街街场是一片缓坡地,位于点苍山中和峰下,北有崇圣寺三塔,南有弘圣寺一塔,南北塔白如玉笋,隔场相望,擎天屹立。整个街场占地面约6万多平方米。自1980年以来,大理州、市把三月街作为民族经济贸易的窗口、欢度民族节日的场所来建设,树起了石牌坊,建起了刚架货棚,道场变得平坦宽阔,自来水管里流淌着苍山清泉,街场周围绿树成荫,是昔日古老的集市变得年轻,充满活力。街期,当夜幕降临,天上浑月如银盘,照得大地朦胧清幽,街场的一片灯火如灿烂星海。7 |* e5 W4 s1 `& Q2 t
  [) \/ Q0 b4 h- q' c" T4 E, I
大理三月接有辉煌的过去,有锦绣的今天和明天。“一街赶千年,千年赶一街”,累世不断今胜昔,展望未来更胜今。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6: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道茶
# L8 B$ A/ R  N- w  `) b6 p, |$ l8 J' w
三道茶是大理白族节庆婚嫁时敬献宾客的饮品,同时也是一种礼仪形式。三道茶独特之处就在于,各道茶各有特点,可概括为“头苦二甜三回味”。
' Y; R( ?) s' `' y1 ~5 y % x! p' x0 ?; g/ m; S
头道茶,苦茶。制作头道茶的方法是,先把上好茶叶放入土陶罐中用文火烤,边烤边抖,直至茶叶微黄并发出清香味,然后冲入开水,茶罐内即发出声响并冒出水泡。待水泡沫散去,陶罐内即留下少许又苦又香的浓酽茶汁。头道茶因开水冲入罐时有响声,故又叫雷响茶。
2 I% f/ h$ F0 H: O* X  A 3 [/ s. z6 C7 s  _' c
二道茶,甜茶。配制方法为先将核桃仁片与烤乳扇(牛奶制成的扇状食品)和红糖等配料放入茶杯,然后冲入滚烫的茶水即可敬献客人。第二道茶又甜又香且有乳香味,十分可口,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k/ p- I6 W" Z4 R7 _8 W

: t( p% z2 R) Y+ j; l2 R三道茶,回味茶。制作方法是先将蜂蜜、花椒、姜片、桂皮末等按比例放人细瓷杯,然后冲入热茶水即成。此道茶集甜、麻、辣、茶香于一体,饮时别有风味,令人回味,故名回味茶。白族三道茶除美味可口,饮来别有情趣外,由于先苦后甜,再回味,颇具生活哲理。所以深受白族群众喜爱并发展成一种完整的茶文化礼仪。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6: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族民族风情/ \) U, x$ T9 O) X8 u* S6 Y
# v% y( ~' v( n& r
民居
! |: r' ?$ H( Q* `0 N: _$ K5 ?& X+ e3 [$ L! Z& H- }' `  ?
白族民居一向外观整齐、庄重、大方,白墙青瓦,古朴大方。房屋由大量石料建成,墙基、门头、窗头、横梁皆用石头砌成,屋顶以板瓦为沟,筒瓦为顶。民居内部庭院多有讲究,往往依据住家的富裕程度而有所不同,大体上有四种形式:一为“两房一耳”,即两幢楼房互相垂直,交叉处有一耳房;二为“三房一照壁”,即三幢楼房,主房对面为照壁;三为“四合五天井”,即有四幢楼房,每一处交叉点都有一耳房;四为“六合同春”,即有两个大院,每院三幢楼房,各方的楼廊彼此相连,通行无阻,称为“走马转角楼”。
  x8 d/ P: O  t( d- ?& {0 X) x 2 b' S1 Q/ v' e. t* Y9 o2 g
白族民居尤为讲求盖门楼,通常盖门楼的形式为“一滴水”,即为普通的坡屋,朴素大方,而另一种形式“三滴水”则显现了一种华丽,其建筑十分精美,飞檐翘角,宏伟壮观。% W( D8 c! O, y' q7 K- W2 D6 ]
3 O1 ]) K& @( Q4 S* g# f3 o9 L& J
白族民居中的照壁也显现了民居的特色。照壁是装饰性的建筑,象征了吉祥、福禄与安康。各种各样的照壁也体现了主人的意愿与企盼,堪称白族民居建筑的精美艺术品。
- E  S3 ]! ]5 P! N' t
/ r- ]& P  p5 l6 w+ |  E$ n  o宗教信仰! N, M3 g+ g/ X+ Y: s4 T0 o& {
$ B. v$ \5 I7 \) r3 h3 u: b$ \
白族的宗教信仰体现为本主崇拜。据查,本主崇拜的宗教信仰形成与南诏时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完善,内容也越发丰富。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6: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主崇拜是一种多神崇拜,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本主神,也有的是几个或几十个村寨共同信奉一个本主神。本主神也是多种多样,如:自然本主有石头、水牛、猴子等;神灵本主有山神、谷神、太阳神等;英雄本主有杜朝选、段赤诚等;佛教与道教本主有观音、李靖等。& L% W6 u1 e! q2 _% {' r2 ^
5 ^; X- b, i7 H' P8 S3 x( U( `
本主信仰不同于佛教的修来生,也不同于道教的化神仙,它只是对现世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一种期盼。“以死勤事者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悍大患则祀之”是本主崇拜的总原则。   本主崇拜是白族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宗教表现,至今不衰。
# f" x7 ?6 l. f4 C- k9 ~# Y# @! z' s) z, h; P- T& |
服饰
' D) }! I  f1 Y! ]: q& }9 G7 {/ b5 m1 J. s3 r  P
白族服饰在色彩上大多为红白相间,采用对比鲜明、明亮的色块反衬出色调的协调。女子服饰艳丽、朴素,上身衣装以及头饰较为复杂,下身裙饰比较简单、朴素,而且,年轻姑娘的服饰较为艳丽,年长女子的服饰崇尚淡雅。年轻姑娘好梳辫子,头饰叠成长条形盖于头上,红色的绳子绕辫挽上,形成上为龙马角,下为龙凤尾的格局,左侧一条缨穗垂于耳畔,随风飘扬。“苍山绿,洱海青,月亮白,山茶红,风摆杨柳枝,白雪映霞红”正是对白族服饰的真实写照。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6: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舞蹈' |+ _- z. z! ]$ u# I

  P- K  g7 x/ h9 K' h8 {9 z霸王鞭舞是白族民间舞蹈的特色代表。舞蹈表演所用的彩棍为山竹所制,竹间穿有一串三枚或两串六枚的铜钱。舞蹈时,舞者右手持彩棍,左手拨动鞭的两端,并用鞭轻打身体各关节。
/ h$ r5 }* L8 V  W" e+ B 4 J: i, b( |* i3 S# I
霸王鞭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配合这音乐的节奏,更加优美动听。霸王鞭舞有上百种舞鞭方法,舞蹈动作连贯,轻盈矫健,而且常常能与其他舞种相合拍,组成多种动作,形成“一条龙”、“四梅花”等队形图案。. c9 a* b3 n5 Y' s0 x+ S4 U

) m7 z1 X$ q& w4 E9 t, V0 e霸王鞭舞老少皆宜,并且人越多气氛越热烈。民族节日期间,每每于各白族村寨之中欣赏到如此趣意盎然,动作美观、轻灵的舞蹈。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6: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理市行政区划
+ F( S5 U# J* [! D% f* s- W" ^- }5 B+ X. {* m0 z5 ^) R% m
行政隶属: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0 Q) V* M3 M# @, C7 C# q8 o
街道
. q1 g( @: \0 \" P  [ ▪ 天井街道 3 ~4 k1 @; C- m6 X

! L4 ~$ t" v' I6 r/ c0 P▪ 满江街道 . {8 g3 k- k- g# b
1 l( t$ F% ], d/ E2 Y

; q: S! g# Z: r1 \; _! \
0 t  H6 a# X3 O! d% V: G▪ 下关镇
4 J$ z8 F. M, b0 }, s- ^
) B3 B% X3 L; x! |2 w▪ 大理镇
3 T  p7 F  e/ A
+ h2 t' I* S* s3 R# @4 w5 c▪ 凤仪镇 & ], d  I" K7 q" ?( v
& g( g. Y0 n" l  f
▪ 喜洲镇 / C  U8 k- g9 z5 r
▪ 海东镇
/ Z9 x' J2 V- a% T- \  z' h$ h6 Q( z$ d1 b6 h9 c
▪ 挖色镇 ' |4 L" W! h1 S9 y. ]! U

2 I3 e2 ^; P, Z) `▪ 湾桥镇 , w5 o& E" {/ ]1 E3 ^. f/ [# f
0 {' t5 M2 t# [) f8 l. X$ K8 ]2 q
▪ 银桥镇 ; L/ c, b: _' H; X- k
/ x8 J0 _0 z& H0 \
▪ 双廊镇 3 Q2 i5 [4 [7 k9 X: W

7 I9 z2 \+ W4 H5 t▪ 上关镇
! ?1 R1 c  R' c+ B0 o9 r" f- B
7 E. r6 y' W7 L+ i& o. i▪ 太邑彝族乡 , w+ G% X. V- ^

& X0 I4 r% o- p0 c$ L' C1 i参见:云南省乡级以上行政区列表。
% Y) |% {& I7 B1 V% W4 Y/ N' B& x3 [: s( N6 m1 O8 n
开放分类: 中国地名 云南乡镇 地理行政区划 大理乡镇行 政区大理市行政区划 万州小伙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