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石宝山传来的歌声

0
回复
89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9 23: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白族人的眼里,石宝山是一座歌山,是一座情山,是老乡们头发白了牙齿落了,心中还在默默念叨着的一个地方。提起大理,单是那“风花雪月”四个字,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心向往之了。来大理,最好是在农历的7月末。这时间,不仅能看到大理美丽的风景,而且还能观赏到剑川石宝山一年一度的传统歌会。石宝山歌会起源于南诏、大理国时期,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会期剑川及其相邻地区的白族青年男女汇集到石宝山,唱调对歌,谈情说爱,物色对象。每年的这时,弦歌之声,夜以继日地飘荡在山间林莽,石宝山就会成为歌的海洋。+ g1 |7 f" y" d7 u; T( x/ V, _! @: @
石宝山歌会
0 R% E# y" m  z  o) v  “八月去观石宝山,会唱曲的最风流”。每年农历7月的最后3天,石宝山上人头攒动,人如潮,歌如海。每个要上山的人都不例外地精心打扮一番,穿上自己珍藏的最好衣服。男人们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女人们浓妆艳抹,神采奕奕。“大理有名三塔寺,剑川有名石宝山;弹起三弦去对歌,赛过进天堂。” 农历7月27日,人们从剑川、洱源、兰坪、云龙、丽江等地村村寨寨的乡间小路,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来到石宝山。他们当中,那些背着三弦的男人,或者会唱曲子的男人和女人们,特别醒目,受人羡慕。三弦声、歌声成为那3天的主旋律,谈情说爱受到了格外的尊敬。有一个《十姊十妹的传说》说:很久很久以前,石宝山背后的一个山村里,有十个长相俊俏、年龄相仿的白族姑娘结成了亲如骨肉的十姊妹。她们穿一色的衣服,戴一样的饰品,让人很难分辩出谁是谁。她们每天相约到石宝山去采药,拣干树枝,抓松毛,收菌子。她们一道做活一道玩耍一道歌唱。她们的歌声被山风带到很远的地方去,吸引了石宝山下的十个兄弟。他们是“伐木砍料做木工”的五个小伙子和“细弹羊毛粗弹毡”的五个弟兄结成的十兄弟。所到歌声,他们收拾起做活的家什,迎着飘来的歌声,也模仿姑娘们的曲调,唱出了爱幕的心声。言语都从曲中去,爱情尽由歌中来。一天,他们越过三重山,跳过三道涧,随着姑娘们的歌声一路寻来,互相望得见身影,也看得清面目了,可是,双方都很害羞,只好隔着五尺远,互相背着脸坐了下来。他们边唱边挪动位置,终于一对对挨着身,擦着肩,坐在了一起。可是,十对人唱起来听不真,一个个唱又等不得,怎么才好?于是,大姐搭大哥走到一边去了,二姐搭二哥也走朝另一边去了,十姐妹搭十个兄弟都各找地方,舒舒服服地唱着,亲亲热热地爱着,顾不得星移斗转,忘记了月落西山。烧完了十背干柴,喝完了三道苦茶、三碗蜂蜜,唱得“两个身子一个影,两个胸脯一颗心;剪下发辫作信物,相爱一千春。”直到第二天东方发白,启明星渐渐西移,太阳光透进丛林,他们才又聚在一起。后来,慢慢就演变成白族青年男女传情表意的歌会,延续至今。% _) a( {! e' A, v- w! e
穿着白族服饰庆祝节日
9 c! I0 P) h/ X" u6 i7 C  盛会期间,女人们穿着艳丽的白族服饰,男人们怀抱龙头三弦,歌声昼夜不停,如高山流水,似凤凰啼鸣,一处、两处、三处……歌声把石宝山的山山水水都淹没在爱的流泉和情的大海之中,令人荡气回肠,灵魂飞升!对唱的男女有的被同伴拥护着,甚至于看不到她美丽的脸庞,那肯定是“刍鸟出窝”;有的站立在人群中间,三弦铮铮,像领导在主席台的讲话,一唱一和,洋洋得意,那一定是“老马上山”了。这就是石宝山情歌所唱的“老马上山能驮货,刍鸟出窝也捉雀”。同唱一个调,同唱一首歌,歌声装满石宝山的每一个林荫。
3 m, g3 B3 u/ ]$ j3 D1 ~8 a8 M  三天的会期,情字占领了这座山,金科玉律,社会舆论都放了假。对歌唱调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歌会期间还有中年人、老年人对唱的。他们年轻时参加歌会,相逢相爱,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结婚,每年歌会他们还相约对歌,倾诉衷肠。: E' p8 w# W( y  \3 h4 ~( m, \7 A
  不会对唱的男人和女人们,手牵手,脚跟脚,围成一圈一圈,踏歌跳舞。他们放开嗓子歌唱着古老的踏歌调,整齐地踏着古老的旋律。呀撒晒!呀撒晒!努压说之安再晒;晒!晒!呀撒晒。歌词大意是:不知道!不知道!你不说,我哪知道;知道!知道!你不说我也知道。多美的节奏啊!明快的脚步,直白的意思。双方相中并有意思的青年男女或手指抠手心示意,或手握轻重示意,或以胯相碰,传情达意。不会唱曲的大多数人参与了跳舞手牵手,会意传情。
  p( J9 R" ^1 @# v  歌声、踏歌声把石宝山震响,激情把一座山燃烧,感动了诗人刘虔,他参加石宝山歌会后写下一句为之动情的诗句“梦与激情抵达的地方”!: l/ g4 ^* b) F
  爱是生命的原动力。对歌求爱存在于世界上各民族中,在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还会发生“野合”的事情。中国古代有桑林野合的风俗,在“高禖祭典”的时候。关于“高禖祭典”,《礼记月令》、《小雅甫田》、《周礼春宫》等中国古代重要礼制的典籍中都有记载。闻一多、潘光旦、郭沫若、丁山、赵国华等先生都进行了深入研究。闻一多先生在《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一文中认为“高禖祭典”是祭祀他们的女始祖,如夏人之先女娲、殷人先祖简狄,周人始祖姜嫄等。赵国华先生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进一步研究说,“高禖祭典”源于女性生殖崇拜,而且祭祀包括模拟舞蹈和男女交媾实践活动,演变成后来“桑林野合”的风俗。“天子失宫,礼在四夷”。先秦时期,春天,人们聚会“桑林”进行仪式,然后野合。据史书记载,中国第一大圣人孔夫子也是“桑林”野合而生。“桑林之祭”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时间大约阳春三月。到唐朝,依然存在,诗人王维在快乐之余,说了他过情人节后的感受:“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车马相实处,男女相思时。”到了宋代,理学盛行,“存天理,灭人欲”,“情人节”的风尚也就逐渐被中国的理学湮灭了。“男女大防”,“授受不亲”。这个节日也变成了女人们手牵手去“踏青”、“走城”、“打猫猫洞”等等风俗,以隐蔽的方式传承下来。但是,在原生态文化圈内,仍然大大方方地保存下来。其中,剑川石宝山歌会就是典型的一例,是一份古代中国有关“情人节”的传承和保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999年7月3日,剑川县人大常委通过决议,把“石宝山歌会”定为民族歌会节。2008年,石宝山歌会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P; x- O+ w0 C5 A4 N1 u3 i
  (图/文:新浪博客 作者:格梅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投稿

x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Powered by DALI8 X3.5© 2001-2013 dalibaba Inc.  滇ICP备19004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