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全面介绍

6
回复
4201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31 22: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火把节全面介绍
! C, k6 J2 e" z7 }& }  H% u" \) j3 r; ?3 w
火把节最全的简介
% _$ X/ t3 N* Y& S3 m5 j  b
2 Q$ P5 V; C) r$ P0 H3 C1 v0 O

  F( u  X* A: a- n1 H2 y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9 Y9 S( ~% L6 _6 g7 N( v
) ~; a; R7 h1 ]
中文名称:
& M: z) @  f$ m
. C% Y2 n1 e0 j火把节
5 x2 Y, |6 |- g3 a8 b1 U, a! C( m" s! l3 P/ [
外文名称:7 B5 J+ m& j4 \; A/ u! y
$ n7 c2 ~; W" r7 e) @% g1 i! y
Torch Festival,Huobajie, r  e3 C6 t( J9 ]5 z: G

# s! b' ^- e* h, c8 }( D别名:# D1 a7 s0 O# y' H$ K2 X

9 N4 Y3 r$ c1 |& `8 E: r东方狂欢节' H8 Y% c- h9 _" S) a) I
6 v6 w- b# _: g3 d' d. h
设节民族:' i! I- M! Z5 w- q4 ^; F" E5 Z$ R

  |7 P2 k/ A9 F% }& i) C- W1 z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3 H9 p4 E; \, O; T0 V$ D. {7 t* `

! F- x" _% ~* }/ H时间:
/ L  R! S$ l0 g) c1 q  y1 A+ h  x8 \( r6 ^8 c8 [0 w
农历6月20、24、25等) z' {6 l' d- Z4 q/ z

4 Q+ O5 r- X: |庆祝方式:/ B) ~$ B6 m6 U2 v

4 ?2 V6 _* d% `) T祭火、传火、送火等, a* E4 ]$ u0 W; ^0 }

2 F, g' @6 n) c. V游乐项目:
- I: {# Q6 g# S5 [8 K' k# E  F2 H7 d8 S4 s& S/ d4 c  G
斗牛、摔跤、篝火晚会等; V' O; P( F) I7 x
4 D7 `* S4 a& B; Y% A
民族. F8 y/ i4 u! y/ N: B, _
. W, ~' v' b7 \# r# u
节期为三天。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还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 D- v4 e9 W0 k7 R! r: i* E  m
4 I* b) U; {: e+ u# ]7 s传说
% X, R2 i5 C- O! _( c
0 `9 S& h: Q3 c! k5 V舞火唱种黄坪乡是鹤庆县的一个热区,物产丰富。后人就要点火把连夜播种小春作物!巳时,( ?  h9 K8 ~3 k: A+ p
' s' T: C3 T2 U/ T- ~! Y
古往今来,每年的火把节之夜各民族都在同一地域庆祝,从山寨到城镇,从高山到平坝,人人燃起火把,手拉手足跟足围成圈子载歌载舞。老人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吹弹着挂在胸前的口弦,祈望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歌唱美好的生活。在月光下一把把火把,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像一颗颗天上的繁星落到人间,到处是火的世界,到处是歌舞的海洋。人们尽兴地唱,尽兴地跳,火把节之夜的热闹场面历代文人多有描述!, A/ B$ u. h. z, N' J3 V3 K2 U9 o$ o& z
( m) N3 Y; a" q0 R2 h+ I( q. h$ X
习俗风情$ S) S9 s9 M# E$ W; R  @/ i+ u9 A
7 k3 ^( f4 ?" h3 p
在改革开放、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的今天,火把节赋予了更新的群众性、娱乐性、多样性的内容。人们不仅继承和发扬光大其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而且溶进了时代的气息,构成新的景象。例如节日期间,国外游客,省内外游客大量涌来,做买卖的人大量涌来,外来者远远超过本地人,火把节成为吸引各方人土前来观光旅游和贸易洽淡的手段和机会。各种群众性的文艺体育表演节目也一年比一年更丰富多彩,民间节日也自然成了地区性的节日,从乡村节日走向了城乡节日,从单一民族节日成为了多民族共同的节日。真正知道和了解彝族的人不多,但一说“火把节”和’阿西跳月”,人们便不会感到陌生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要了解原汁原味的火把节还是在乡村中,特别是远离城区的偏僻的村寨才具备民间地道的习俗风情!* ~1 o- D' t& q% |2 `) c  i1 U0 L" h

) B% q! M" V% o* _" D火把节不仅是每个家庭传统的节日,也是各家各户亲戚朋友交往欢聚的节日,丰富了生活,促进了邻里友谊。) ^1 f" J& N# S, A' ?8 V; r- n

1 O, q/ l. J. @" t庆祝方式
6 ~6 {- C# Y2 q5 m( D
3 l& w" F5 C" U; j, K节日一大早,人们便在各自的村寨口,栽埋一棵大松树,象征昂姑咪的化身。树上挂满小火把,村中有多少人口,就要在树上挂系与人口数相符的小火把。下午用牲礼祭过“化身”后,由村中年岁最高的一老妇人将“化身”点燃。参加活动者,各从“化身”上取下一把小火把,也在“化身”上将其点燃。尔后,众人在老妇人的带领下,环“化身”跳起锅庄舞,歌颂昂姑咪献身传火的功绩。礼赞过“化身”后,各人相约成组,手舞火把,穿舞于村寨、田野、山林间放声高歌。祈求火神昂姑咪赐福,庇佑全村人人畜兴旺、五谷丰盛、村寨平安、事事如意……) D& R( M2 y+ u0 `

" T( h6 p9 g3 ~“火把节”庆祝共三天:
, I- J: B8 A3 {6 b% C 2 S3 V" F4 z6 L6 n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
6 r7 M6 q2 y  X8 {) K
" Q+ L1 ]% T  z1 }  火把节
/ o1 O! F, ~) p7 V6 ^0 S/ S5 R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6 u$ U1 M8 `) k$ p( \  L; s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跳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8 I) w8 J. Z* p# f) I" h$ [% }7 | " t( R# T) o4 B. o+ D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5 w/ ~7 v9 u5 `, \9 v$ S* g) X1 \  d
# k+ A- W* C  _, a% l" E! s% e
火把节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个晚上吃过晚饭,首先由某一家开始点燃火把,然后就争先恐后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们唱起火把歌,歌声随着火把的漫延响彻山谷。随后按约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条火龙来到公共娱乐场地,他们将火把集中起来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围着火堆,快乐地跳舞游戏。
) v# s( q( c8 b' S. |' L! Y . v/ W$ D* G! L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的第一天晚上,小孩子们除了唱歌、跳舞、捉迷藏外还做一种叫“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由一人扮做“老鹰”,其余的人排成一条长龙,依次揪住前一人的后衣摆,长龙的第一人扮做“母鸡”护后面的“小鸡”。“老鹰”拚命抓后面的“小鸡”,后面的“小鸡”看到“老鹰”来抓时,前面的“母鸡”也拼命去抓“老鹰”,如果“老鹰”被“母鸡”抓着,就要来充当母鸡保卫小鸡。后面的小鸡一方面要摆动以躲避老鹰,一方面还要“吱哟”地叫唤。“老鹰抓小鸡”游戏前,母鸡要张开翅膀护小鸡(扮母鸡者伸开双手)并学母鸡叫“咕来!咕来!”老鹰才能开始抓小鸡。$ \4 `6 R6 \, {" K8 j
$ T( e" \7 X! y1 d2 I+ G% g
除了“老鹰抓小鸡”外,还有一种规模较小的“狐狸护石子”的游戏。人们在大敞坝上烧起一堆篝火,做各种游戏时,上下辈之间的拘谨在这节日的气氛中荡然无存。俗话说,火把节是玩的节日,过节三天没玩错的说法。就连那些刚接来婆家过第一个火把节的新媳妇(凉山彝人新婚夫妇成家一般都从火把节开始坐锅。)也用披毡半掩着脸羞羞答答地藏在婆婆姑子背后看热闹来了。
+ }7 c0 G! p) a/ Q
; s+ U% i# \, Y2 ]$ U7 ?人们狂欢到一弯弦月升上东山时才回家歇息。姑娘们激动得索性不睡,你帮我我帮你地帮着收拾打扮。准备第二天的穿着打扮,并准备干粮、肉食、水果等东西,以便更好地前往相聚过节之地。8 a+ {0 J2 }8 T: J
7 m- F5 k: k; r, j! |
活动概述# h: R. `/ j( J; I. D1 f

8 r- X% o  W. k: f/ e节日那天,寨里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竖立若干火把,准备活动使用。同时在村寨附近选择一块开阔地,在地中央竖立一根长10~20米的青松,青松顶端横放一根挂满红色纸花的木棒,缘青松四周用易燃柴草堆砌成一个宝塔形大火炬,作为活动场所。傍晚,节日活动的主持人率领锣鼓队敲锣打鼓,寨中各家闻听锣鼓声即出门点燃火把,男女老少举着火把向活动场所汇集。人们到齐之后,主持人一声号令,大家举火把向宝塔形火炬奔去,将其点燃。一时火光冲天,欢声四起,大家各举小火把围着大火炬,跳起“丰收舞”,唱起丰收歌,载歌载舞,热情奔放。歌舞结束,各家各户的人们举着火把向自己的田土走去,分散举行火把游行,一直要游遍各自的田边地角,以此表达消灭害虫,祝祈风调雨顺,确保五谷丰收,人丁平安,六畜兴旺的心愿。织金彝族的火把节,以三塘镇松树坪的节日活动场面为大,每年均有上千人参加。活动场所还立有序碑,记述这里火把节的形成与延续。随着彝族同胞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火把节的气氛也一年比一年隆重,县民族文工队以火把节丰收舞为素材编练的彝族舞蹈《铜铃声声庆丰收》参加省、地汇演获得好评。  u( n' H6 i  Z- ]% H8 Q

4 z/ a# N2 d, N5 ~编辑本段活动内容0 t% Q' g8 x, R; r3 S
! p# Y& d  @( k" @& y
火把节流传至今,已经成为彝族的重要节日,庆祝的节目主要有:
2 n  K+ ?  K# G
* A: f" J- W( a' p( G斗牛:在人们围起的大圆圈中,两头凶悍结实的牯牛角抵着角,在主人的吆喝中、观众的呐喊声中拼命搏斗。获得最后胜利的牛只将披红挂彩,得到奖品,大家也会上前称赞这头牛的主人是牧农好手,方能养到这样的好牛。
/ |7 U3 h2 N  s* I, G9 Z, x 5 A0 [- z: k! D3 b- W1 @* L
摔跤:摔跤活动在彝族很盛行,分绊脚和不绊脚两种,以摔倒为输;不同村寨推选最强壮而有能耐的摔跤能手进行比赛,获胜者除了获颁奖品外,他们自己的村寨还另以酒、羊、牛等美食来庆祝和鼓励。
' I: T( Y1 O1 t' \% u& V
6 A0 `% @' c2 b4 @此外,还有精彩的射箭比赛,而会场无时无处不聚集着许多骑马的少年和穿鲜艳服装的彝族姑娘,他们对歌跳舞,围观者高歌伴唱,到处充满欢乐的歌声和笑得合不拢嘴的老人家,连远道而来的游人也感染了节日喜庆的气氛。2 s  m& G. }5 Y! f" `

/ ?+ b: [$ @6 B; n7 P3 u2 }热情奔放的篝火晚会
# i6 D* m- d; c6 _) } % t  P! z6 J2 W, Q8 c' x
夜幕低垂,人们吃着香喷喷的烤肉,然后以松枝点燃火焰,手举火把围绕跑一圈,祈祷消除虫灾病害,祈求丰收连年。
0 y2 m" `5 p4 G2 T
& n0 n' ?& X' d! w4 E  F/ B热情沸腾的群众,将火把围成一堆一堆的篝火,成千上万的彝族儿女跳起“大三弦”舞,全部人即刻沉浸在火海、歌海、舞海及花海中,尽情欢歌狂舞,直到天边吐鱼肚白,雄鸡唱晓。* T  g& x3 p* L# h: w( C# x; R

7 P$ B6 d/ l4 W. l4 v  @2 ^火把节也是少男少女点燃爱苗、传达情意的好时机,姑娘们穿着自己缝制的衣裳展示灵巧的手艺,小伙子在种种比赛和表演中博得姑娘们的芳心及微笑。
/ g. B9 T8 ]* j; P9 w5 {/ F
9 j1 \/ {0 o2 U, ^到了此时此刻,他们都找到意属的心上人,根据习俗男方可以抢夺女方身上的信物,作为订情之物;他们也借着通宵欢歌狂舞,互相表达爱意,绵绵情意与熊熊烈火,照红了夜空,也照亮有情人的心。1 }0 F2 D- y* h6 N* @" F% r& p. Q
" b3 G. X/ C3 g3 K5 j
发展走向7 E$ q4 q' H( U$ o. h) T# w' S

2 H5 R4 `8 V- @7 s) Z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在今天的山地社会,我们依然能够从种种民俗事象的考察中发见到这个节日“祭火”的信仰观念与文化内核。  R. w, ^- ]* h) o. g2 |% s

! ?. }- y0 Z: o) \$ _" F3 }2010年8月4日,四川凉山州西昌市数千名民众身着节日盛装,跳起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拉开了第六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序幕。凉山彝族火把节是中国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是中国十大民俗节日和四川十大名节,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2010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批项目”。
9 a0 C- O1 \5 \- X9 z+ W
- B. B  Q+ E* `9 b2 N. D0 c; d  y发祥地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22: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想看原味火把节,去美丽淳朴普格
3 \+ c( h# h- C, ]1 w普格吧!普格是火把节的发祥地。彝族地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发展较慢,每处的火把节大多一天就结束了,晚上大家各自回家吃住,第二天再到其他乡凑热闹。整片彝族地区的火把节会持续大半个月,火把节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斗牛、赛马、斗羊、斗鸡、选美等。
. i* S/ J5 q  C& o) t6 R% g
$ `- A" F: }2 V& M, g赛事固然精彩,场外的农家菜也十分有趣!我用有趣来形容,皆因彝族向来对饮食不很考究,甚至有被外界形容是“粗野”的吃法。如坨坨肉,就是把猪、牛、羊连皮带骨切成拳头大小的块状,用白水煮熟后,蘸着盐巴、木姜子(当地一种植物的根,有调味作用)、辣椒,撕扯着吃。& S# Z% B  }' t& ?
  Z6 a, o, g1 Y1 W, X
除了坨坨肉,普格的烧烤也是出了名的,不少西昌人专门驱车两小时来捧场,直至黄家烧烤总店在西昌开业,西昌人才不用那么奔波。
4 m5 j' I- I% n, C5 u# w0 q" _
. |' ?9 `4 K8 N) Q% w, E正宗的黄家烧烤,招牌是绿色的,上面有老板头像的那家才是。
6 c' w, @7 q; E  b; i 7 S9 S4 j; q3 c" l* w
火把节会场外,有一露天小摊,卖的正是普格烤肉。我问小伙子多少钱一块,他笑着举起三个手指头:“大的小的都一样,随便挑。别贪大的,肥肉多,吃不了撑着。”我不禁失笑,这小子老实耿直得可爱,难怪三元一块的“高价”能在一片速食摊档包围下生意依然红火。挑了一小块近肋骨的,一边琢磨着是否可以和广东的烤乳猪媲美,一边咬下去,皮硬硬的、不脆,肉汁很丰富,清香不腻,但严格来说只能算是坨坨肉的另一种演绎,基本就是肉的原味。: Y) d( n3 S$ C' ^, g6 V& ~" }- {+ ~

8 g, ~% {' X" V- U# ~小肉块不顶肚,速食产品又不对胃口,我们决定暂离会场,到山脚下的螺髻山县城寻访即点即做的酸菜鸡汤。% c3 Y1 x$ o1 q7 _
- k) V. M' J. L
彝区乃至整个四川地区都喜欢吃公鸡,其肉质更鲜嫩。而彝族的酸菜有别于我们常见的用大白菜、大芥菜、雪里蕻等腌制而成的酸菜。他们的酸菜是用青菜或萝卜梗叶煮熟,风干10来天即可备用,是十足的绿色食品。酸菜鸡汤还加了当地的小米椒一起煮,所以比较辣,适合泡饭吃。  z0 M. J+ K' x7 I) V: P

3 D1 \; y0 d! [3 ?3 _鸡肉的确很嫩,酸菜一点不酸,还能吃出淡淡的菜香,如果吃过广东的菜干粥或者菜干汤,大概能猜出个味道来。$ E* ?& P- @4 ~2 a7 L
  E2 Q9 C% n! F
翌日,我们赶回西昌参加凉山州的火把节。西昌的选美活动很盛大,各乡的“精华”美女都浓缩到这里来,美女如美食一样吸引人。
# b8 p. f) L0 `* ]2 A7 c2 ]
7 w( Y: n9 a9 k) l1 ~看罢美女,我们决定到邛海边的农家乐喘口气,也尝尝那里上座率最高的辣椒醉虾。这里醉虾的制作原理与潮汕、江浙地区的醉虾、醉蟹相似,不过材料却特别,除了少量的酒、糖、醋外,主料是红红的辣椒碎和辣椒籽。把新鲜的小虾放在碗底,立即覆上厚厚的碎辣椒,再加入其他调味料,即用碟子盖住碗口,慎防生猛的小虾窜出,20分钟后即可食用。我觉得这道菜改名“呛虾”更为贴切,因为小虾未必是被醉倒的,肯定是被辣椒海给呛倒的,有点“残忍”的吃法。# K; C; m: D) L4 G# b- _; z
8 f1 U( [/ b# ~4 G7 U- k
西昌市区的410菜市场,是只有真正在西昌泡过的人才知道的美食集中地,藏在黄家巷里。这里大多数小摊都没有名号,但如果打听人人都知道。白天不可错过玉米粑粑和佐酒的卤牛肉,晚上不可错过“炒烧式”的烧烤。2 i" f7 z( ]# O$ l4 D

$ e: n* W. K# w民族概况) @  ]7 G9 O; G" ]' }$ Y- M: V

" c! B( C7 {# i* ^; Q2 J! v2 k! T. k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n: x' u* f% r
- B, l, J2 X1 _/ ]3 B6 o- k6 i# _
有关传说
5 P- y% z* I: _3 T# f9 C' B/ c3 z8 i6 t& W4 @
1、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有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
1 ^) E+ X0 O5 c3 i
9 F' |& N2 K6 t9 @7 m5 @, ?. V8 i3 a8 k, A
火把节(10张)。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阿体拉巴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凉山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 `' }* J7 T- `0 e 2、撒梅王与异族抗争,头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现又长出一个头来与之奋战厮杀。最后,由于奸细的出卖,砍掉头用尖刀草扫过脖子后,撒梅王的头就再也长不出来了,死不复生。据说尖刀草上的红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红的。后来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纪念撒梅王,并寻找他的英灵。9 J% |. T# ?* B/ u0 g6 Z! C

* C" r2 u1 Q8 i. w/ i3、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届时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彝族撒梅支系的《撒梅人的火把节》
4 w" b! V+ X' _- |0 k. z " w+ K2 a; u1 H: o" g
4、善神阿番偷开天门,撒下五谷,使人间的幸福生活超过天上。天神见了大怒,派大力士到地上来出气。阿潘恨大力士霸道,与他摔跤,把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压出一个坑来,后来天雨把那个坑变成湛蓝的长湖(路南淡水湖)。人们为纪念这位人间英雄,于农历六月二十四进行斗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动,以示悼念之情。——彝族撒尼支系的《撒尼人的火把节》0 H0 }9 n" @7 m" u' W. D
' O0 C1 d" ^9 c. c
5、奴隶主那迢迢把很多的穷弟兄关在牢狱中,穷人阿真等在羊角上绑上火把,冲向那迢迢的府第,烧死奴隶主,同时也烧掉了穷人手上的绳索。为纪念这次胜利,人们举火把游行,相沿成俗。——彝族阿细支系的《阿细人的火把节》
* p, U1 `6 W  G- C, H: F8 N
5 d6 k- k7 d0 z; J5 i6、罗婺彝家有个漂亮能干的姑娘,与彝家小伙阿龙早就相爱了。但附近十二个部落的男子都纷纷前来提亲,其中有个土官老爷凶狠残暴地说,如果不答应,就要血洗山寨,让全寨遭殃。姑娘无奈,答应在六月二十四相亲。相亲期到,姑娘穿上雪白的衣服、黑色短褂,胸前系一块花围裙,烧起一大堆火。十二部的头人也赶来了。姑娘深深地看了阿龙一眼后,纵身跳入火堆中。阿龙和几个小伙子想拽住她,可只扯下了她的衣角。四面八方的人们赶来,可她已经以死殉情。为了纪念她,十二个小伙抬起大牛推向对方,以推倒为胜。之后,杀牛饮酒、唱歌跳舞。后来彝家就把六月二十四定为火把节,被阿龙扯下的衣角,成了彝家妇女的围腰带,那焚烧姑娘的青烟,化为山寨的晨雾。据说清晨喜鹊鸣叫的时分,彝山的远处就隐隐绰绰地显出姑娘的身影,因此人们称她为喜鹊姑娘。——彝族罗婺支系的《喜鹊姑娘》/ g6 P" o! [# E) p; F6 v) W
7 ?5 |7 d8 V1 o7 [
7、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将到人间,要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老天将来到人间,看到一个汉子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牵着走,他感到奇怪,细一问方知背着的孩子是侄子,牵着的孩子是儿子,因哥嫂已死,汉子认为应该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将为这样的人间美德深受感动,想着人们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们,便将天神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给那汉子,要他告诉人们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门口点燃火把,以此免去灾难。于是千家万户都在这天晚上点起了火把,天神以为人们早已在火海中灭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纳西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纳西族《火把节的传说》
1 {2 o) Z- j& x! W
6 L9 R- |; U* Z% [  |- a* g; J# S8、山上住着一个善人和一个恶人,恶人专吃人眼。六月二十四这天,善人用蜂蜡裹在山羊角上,点燃蜂蜡后叫山羊去找恶人,恶人看到火花,以为人们拿火枪来打他,便急忙躲进山洞,并用石块堵住洞口,结果被洞里冒出来的水淹死了。从此人们就不再担心恶人来吃眼睛,可以安安稳稳地搞生产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拉祜族《火把节的传说》
8 s  }! c  i8 E9 T  Z6 ~* V1 l
% f  e$ v+ y8 u9、在白族、彝族的火把节传说中,还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传说、柏节夫人的传说和慈善夫人的传说,故事情节与女性人物传说《曼阿喃》和《火烧松明楼》大体一致,是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交叉衍变的结果。
- W8 f; I3 I1 S: f" ~0 k1 R6 C+ G5 g
: Q) s! ^+ q5 G  x10、大理一带,则有阿南公主的传说:“汉元封间,叶榆(今大理)妇阿南者,为酋长曼阿娜之妻。娜为汉将郭世忠所杀,欲妻南,南曰,能从三事当许汝:一做幕以祭故夫;一焚故夫衣,易新衣;一令国人皆知我以礼嫁。忠如其言。明日,聚国人,张松幕祭其夫,下置火。南藏刀出,俟炽,焚夫衣,即引刀自断其颈,仆火中。时六月二十五日也,国人哀之,每岁以是日燃炬吊之,名为星回节。
/ H( S( z$ k5 B! V ! |& }; a2 K+ e0 [- R+ ~: i
11、唐初的云南境内本有六个部落,称为“六诏”。最南端的部落蒙舍诏也称为南诏。南诏日益强大,一日,南诏王皮逻阁邀约其他五诏首领聚会。邓赕诏首领的妻子慈善夫人认为皮逻阁居心不良,极力劝丈夫不要前往。但丈夫不听,临走时慈善夫人含泪在丈夫的手臂上套了一个铁环,以求护身。
# r  _! a  x! D  [% r; _ , K8 D0 L. D% Y8 R' a$ M2 ~
此后,皮逻阁果然火烧了首领们聚集的松明楼,五诏首领均未幸免于难。面对松明楼灰烬,慈善夫人痛哭欲绝。她扑在灰烬中,扒出了丈夫佩带的铁环,这才认出了丈夫的尸体并将其运送回家。后来,皮逻阁听说了这个聪慧贤德的慈善夫人,想娶她为妻。但慈善夫人怎肯再嫁,礼葬其夫后,她就闭城自尽,追随亡夫而去,只留下这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感人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22: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此以后,云南的白族人民便过起火把节,以纪念“火烧松明楼”的历史故事和勇敢聪慧的慈善夫人。 ——南诏王火烧松明楼,慈善夫人忠义殉国
3 S% A: h. p3 E; b: {' x. G2 y: p# r
& S( u% J3 I, F3 _12、汉朝的副将郭世忠杀死了大理的曼阿那酋长,并发觉酋长的妻子阿南夫人长得很漂亮,便要娶她为妻。阿南夫人假意答应,但提出了祭奠亡夫的三个条件。然而,在祭夫时,阿南却点火烧着了灵堂,跃身跳入熊熊烈火中自焚而亡。阿南的忠贞勇敢,博得了人们的赞叹和钦佩。从此每年在阿南自尽的日子,白族同胞便点燃火把,串乡游寨,以示纪念。-------郭将军杀夫欲霸妻,贞烈夫人火海自焚
4 r: z0 }& G$ T/ X9 F) h5 y
+ F; q+ i+ g4 i- x, T! u13、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十大力的恶魔,在人间破坏人们的幸福生活。人们发现后,纷纷上前质问。十大力蛮横地要人与他摔跤,还示威地把一头头壮牛翻倒(从此,火把节时首先要斗牛)。他的挑衅行为惹怒了一位叫包聪的彝族英雄。他走出人群,与十大力扭扯着摔了三天三夜仍不分胜负。于是人们弹着三弦,吹着短笛,拍手跺脚为包聪助威,终于击败了十大力。恶魔发怒,放出蝗虫等各种害虫来糟蹋人们辛辛苦苦种出的庄稼。于是,人们又集合起来,点燃一支支火把去烧害虫,最后终于烧死了所有的害虫,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廿四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每到这一天,都要杀牛宰羊,举行火把节的各种活动,它反映了彝族人民不畏强暴争取幸福生活的斗争精神。——勇士摔跤斗恶魔,众点火把烧天虫
" J3 B- D2 p4 E3 |' q9 _2 l5 } ! y- |' g+ P5 B% ~4 U0 t8 m' X. d
14、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人间闹灾害而歉收,人们交不起租税,人间一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便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没地上的人类,但洪水被人们战胜了。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俄体拉巴和大伙儿围在火塘旁商量治虫的办法,无意中发现一只掉进火塘里的虫很快就被烧死了。于是,俄体拉巴就组织大伙儿举火把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杀税使惹怒天神,燃火把群战害虫。4 z. k4 l* q2 ~0 B; {3 B+ e
+ q8 I4 M4 D0 z' B6 C. q
传说意义7 u+ n) s! y: b* j

. A0 \7 b# r% g6 w. o# |1、火把节习俗和传说的形成,与族源相同的彝语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关,其中尤以对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联系,在西南彝语支各民族的火把节活动中仍保持着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间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观念就是趋吉避凶。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即反映了这种把火作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着火把节习俗及传说的原生态的民俗基因,属于早期形态的火把节节俗,其文化内核是火崇拜,与氐羌系统的彝
9 F  u, J8 Z9 Q: K4 B2 q8 w. n# e% O" T3 m* T7 n1 A/ w0 x$ X$ i
  火把节" c* i; ?. d$ V/ `8 W) o! O
语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2、火把节传说有很多异文,虽来源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其文本结构都按人与神的斗争→人战胜神→神进行报复→人再次战胜神→庆贺胜利和夺得丰收的叙述程式来结构故事。这些不同的文本都具有强烈的人本精神,都是以宣告人的胜利、神的失败而告终的,这与神话中以神为主导的叙事方式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的转移(从自然转向社会)及阶级社会的矛盾冲突的加剧,火把节的传说与各民族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紧密交织为一体,进而成为表现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一种口头叙事途径。这类传说是次生性的火把节习俗传说,主题是歌颂祖先和英雄。% l  S- T3 u4 z- b7 _$ I
2、后来传统道德观念对火把节习俗传说的渗透,反映为女性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的相互交叉。不论是早期的喜鹊姑娘,还是后来的阿南、慈善夫人,大都有一种共同的“投火自焚”的命运结局,这类传说一方面反映了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黑暗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阴谋,另一方面更是“一女不更二夫”的刚烈女性的传说,意在表节烈之德。从喜鹊姑娘、阿南到慈善夫人,一个个殉情、殉夫、殉国的忠贞形象,人们将这些善良勇敢的女性人物的命运与火把节传说紧紧联系在一起,表达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进贤烈而诋淫恶”的感情和愿望。这类传说应属后起。: z  B$ U3 C( ^; g0 C) J+ c3 \

* G$ w( l6 w# Y* z  y+ q- B: v& o总之,从火把节传说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层级的历史累层,与这个节日在西南各民族民间长期发展是相同步的,火把节的传说在其久远的流传中不断衍变,甚至影响到了某些地区的节俗,使原生态的、“祭祀性的”火把节也附着上了“纪念性节日”的衍生涵义,如鹤庆的传说把六月十九妇女用凤仙花染红指甲也归到慈善夫人身上,说是对慈善刨夫尸把指甲都刨出血了或烫红了的一种纪念。这或许也是传说引发出新习俗的一个案例,值得探讨。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22: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种“太阳”+ M3 N/ G! p2 X. l  |
. S/ @& y* p# H9 K# c+ m, Z
据传,农历6月24日,是人类使用火的纪念日,生活在云南的白、彝、普米、纳西等民族,把6月24日定为传统的火把节,届时,举办各种活动欢度,种“太阳”。' Y- u4 k- `2 A1 a" e
' e8 l- Z% s/ T; i
鹤庆西山片的白、彝族群众,每到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种“太阳”活动。是日,人们在“打歌”场中心竖棵大火把,火把四周,堆放着堆堆干柴。火把正前方栽着一截经认真挑选、干燥易燃的树桩作为太阳的象征。太阳冒山之际,早已汇聚在场子中的人们,各拿一根精选的小木棒,依次到“太阳”上“钻”木取火。不管谁“钻”出了火星,众人便蜂拥而上,用早已准备好的草绒、干树枝叶“接
4 E6 c" J7 f& }' T% o( ]3 z. m
* D: X1 Z% J9 y7 @  火把节
% @$ ~$ h  F+ }. P; h6 P. Y”点火种。并想法把火种移到柴堆上,把柴堆点燃。随即,各人用一把小火把从火堆上点燃火种,带回家中把各家的火塘点燃,称之种“太阳”。太阳落山后,人们全汇聚到“打歌”场,在白日燃烧的篝火上再次点燃大火把。随之,环火把、火堆“打歌”,歌颂火给人的幸福,通宵达旦。
+ G3 g* e' Q% h( v耍火  ?8 `# c7 J7 v( m) r5 D
0 i) _; W0 M- B2 a) w$ W0 |: i
居住在鹤庆、丽江毗连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纳西族,到了火把节之夜,要举办耍火活动。人们在村寨所有的大树上,系上成团、成束的红花,象征“红花火树如炬燃”。当天上出现第一颗星星之际,人们各舞一把点燃的小火把,载歌载舞,环“红花火树”唱颂一通。' _; `7 q/ k# w

  A* U9 @- m8 L! z% L祭颂火神. R* t6 P" O- K' v( A3 u
* ?* S$ v* `" k1 q
居住在宁蒗县的普米族,到了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祭颂火神活动。据传,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她为了子孙和与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潜入天宫盗来了火种,并以自己的身体当火炬把火种引到了人间,让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时获得了火。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带来火种这天定作祭颂火神节。
1 l1 W: q. p  D4 c) z/ l/ |
6 B+ d8 ]. z( s舞火唱种
9 f- ~: R. ~  r1 K, }% p& a3 p. ~6 u9 [" w3 ]% t! J% R& L  z/ g
舞火唱种黄坪乡是鹤庆县的一个热区,物产富庶。据传,这里的居民是当年孔明和孟获在此屯军留下的后代。这块沃土是当年孔明与孟获结盟时共同开垦出来的。并在6月24日晚点火夜战,首次播下了五谷之种,荒甸从此变成了良田。为了纪念这一日子,每到这一天,后人就要点火把夜战播种小春作物。是时,老人和孩子们手舞火把,环田地歌舞助兴,青年人在田间播种。劳动生产与民俗活动融为一体,另有一番风味。
9 q; _5 P* o' P
& u) m- i% E& a) B+ f* Y8 w7 o6 J! O5 n文化保护- b1 ~8 J3 v3 V3 |0 i

5 \" {0 _/ Q/ r9 y节日文化,不仅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与艺术风貌,更能昂扬一个民族的精神,激活一代代族群后人的民族记忆,启发广大的民俗传承爱好者对古老文化的神往,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珍视。彝族地区素有“火之故乡”的美誉,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着先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音乐舞蹈传统和口头艺术,在火把节习俗形成的歌调、传说乃至史诗表演等也当属“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宗重要传承。
9 G$ n: W$ i' x9 {! f/ k* @. k; B1 W2 u8 W/ n: Q6 @) B
火把节歌调
  d  s( L6 ?7 a/ O5 m8 Z' _: r  [5 @# l% B9 _4 g
彝族地区流传着十分丰富的火把歌调,虽然形式多样,但都有固定的火把歌调,由于彝语方言发音不同,大小凉山彝族称之为“都则朵洛嗬”,“都则”即祭火,“朵洛”意为祝愿,“嗬”即为歌;云南楚雄彝族诺苏支系称为“朵则朵额”,“朵则”意为祭火,“额”则是“玩”的意思。彝族的火把节历来最为隆重,并逐渐衍成了成套的节俗歌调。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22: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火把节
0 S1 D$ T, c% {" ]& A" E在楚雄彝族的这一歌种中,包括有《烧火歌》、《送火歌》、《招魂调》、《同乐调》、《火把节对歌》、《火把节祭歌》等等。演唱这些歌调的时间、地点和歌者亦各有所殊,如《烧火歌》由合户家长率领阖家在自家屋檐下的“节日火堆”旁围圈齐唱,以示庆贺;《招魂调》则由各家主妇独唱,同时手托祭物(粮、盐、酒、肉),直向自家菜地或粮田走去,边走边唱,当返回时,便采一株庄稼苗,示意已将人魂、畜魂和庄稼魂一并接回家来共度火把节,同时象征迎来人丁清吉、六畜兴旺和五谷丰稔之年;《火把节对歌》仅供本寨人们聚会寨边坝场对歌时所唱;《火把节祭歌》由〈生产和畜牧〉、〈献酒〉、〈除祟〉、〈稻场祭经〉四部分组成,由祭司毕摩在火把节当夜进行祭祀时诵念的歌调,反映了彝族以火除祟、祈神求福的原生宗教观念。
) {$ Y* q7 y( A  ^ 楚雄彝族的火把歌调,唱词多属传统相沿,五字韵句,词头句尾有相对固定的衬格,填以“哦伙嘀哩伙”、“阿伙喔、噢来”等类的虚词演唱,其中部分歌调有较长的虚衬词乐段,有独唱、齐唱、对唱加和腔,一般不用乐器伴奏。各歌调以五声徵调居多,羽调次之。在其徵调式歌调中,常出现徵、宫二重调式音韵交错的现象,大多以上下乐句为主题演化成中、小型歌体和少量叙事歌体,采用二、三拍子,尤突出“××·×××”式节奏,总体上看,这类火把歌调情感开阔,歌腔质朴,富有力度,民族特色浓郁。
5 n& A* m, a6 P% T+ [% s( s" _. w( T5 s$ \+ Y) t3 G
火把节与史诗) n7 J. ^4 H/ m% N

: E8 t5 F$ @. o& `! F- q彝族英雄史诗《铜鼓王》流传在云南富宁县、广西那坡县和越南与中国交界罗罗(又作倮倮)支系彝族的居住区,历史悠久,影响极深,流传甚广。史诗系当地彝族原生宗教祭司“腊摩” 在“荞年节”(火把节)、“跳宫节”等祭祀性节日中的有关仪式上演唱的世传歌词,又叫《铜鼓歌》 。在罗罗彝族支系中,祭祀礼仪与相关的仪式活动中,祭祀铜鼓或以铜鼓为祭器是一种重要的支系文化表征,腊摩作为祭司在诸多的节日仪式活动──跳宫(即跳铜鼓舞)中演唱的世传祭词《铜鼓歌》,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口承语言民俗事象。, V" ?& t8 |8 j1 n
! Q& o( c8 I+ j7 o1 A5 D$ z9 W
以举族祭祀战争中救护先祖的金竹为主要活动的跳宫节,又有“大跳”和“小跳”之分。“大跳”一般为九年或二十七年举行一次,要跳九天九夜,除在跳宫坪上进行祭祀和欢跳以外,还要到某个特定的山头及全寨各家各户去跳。“小跳”即一年一度所举行的跳宫节活动,前后举行四天,每天的活动分别为祭山、祭乐神、祭锦神(锦绣前程之神)和驱邪鬼。 同样是跳宫节,各个寨子的仪式程序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活动都是以腊摩的祭祀为中心,是以诵唱《铜鼓歌》、欢跳铜鼓舞为主要祭祀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歌舞娱神祭神的传统盛会。
" _* Y0 s' f7 d  Q' Q; I - U! B: z3 r' q* X. X  S
“荞年节”即火把节,广西彝区已不盛行此节,在云南境内富宁一带的罗罗支系中称彝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为“荞年节”。这与农历六月彝家主要农作物荞麦大体丰收有关。史诗〈换鼓〉一章追溯了“荞年节”的产生和由来:9 h4 C4 w3 f5 z. }6 V5 `# d
3 }- L2 }& u7 D1 v8 s! E% k
迁徙到滇桂边界的四支彝人在瘟疫中绝处逢生后,又遇大旱带来的灾荒,那时的彝家的腊摩波仙出一良策,要彝家耕种耐旱的荞子。他自己徒步来到交趾(今缅甸)借荞种,可贪婪凶狠的交趾人非铜鼓不换,无奈之余,被缚的波仙只好屈从,以十面铜鼓换回十石荞种,使彝家转危为安,为了纪念荞和鼓的恩德,彝家在每年的旧历六月击鼓过荞年(火把节)。富宁一带的彝族人认为,“荞年节”(火把节)跳铜鼓舞,就是为了使天神快乐,铜鼓舞可以娱神慰神,并使天神赐给人们以丰年,护佑寨子里的人平安无疾,少死多生。/ i0 `+ |! M9 J9 Z! w; e0 y: c/ {
3 H9 X0 Q" R' o( B5 ~4 w* v. E' M3 A' F
此外,在广西境内的彝区,《铜鼓歌》吟唱得最多、最完整的场合是在每年节日期间“卜铜鼓”、“祭铜鼓”、“开铜鼓”和“封铜鼓”的具体仪式上及其相关的节庆活动中。
  y6 L( R; r) m! v* X/ p # X3 b( ?0 k& E" p/ r4 I
由此可见,史诗的形成与罗罗彝族在特定的仪式性节日期间传演《铜鼓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可以说,以上节日大多由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史诗《铜鼓王》也同样是由祭司腊摩祭祀铜鼓的祭词发展而来的,祭祀仪式及其由此发展而来的节日活动场合是史诗形成并代代传演的民俗文化场,祭司腊摩是史诗的诵唱者、编撰者、整理者和传播者,其诗与史角色和谐地统一在祭祀仪式中。正如《伊利亚特》、《罗摩衍那》的产生离不开行荷马、蚁蛭式的人物一样,彝族英雄史诗的产生和形成也离不开祭司兼歌师的腊摩。
# v# }6 Y! }/ ]1 f& P
# p* J  Q, `$ B# ~, ~其他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22: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族的火把节
! g  D1 D5 a2 c) ]4 V ) q9 P, ~1 s$ O; \
江苏省南通地区是整个汉族中可以说是唯一进行火把节的地区.每年的冬至那一天,当地的精壮男子都会拿着一大把由稻杆作成的火把,在房前屋后浇上油,在田间地头绕上几圈,以乞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P- R- h! m! T2 B( u
0 G! J# U# Q3 D! s
星回节与历法
: h# a* G0 K, _/ o- g# _) U, X
+ R0 V% e& j6 X火把节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叫星回节。五代时蜀国佚名氏所作的《' l. L4 m) R! p: ~4 o& p
) E2 U* ?! `4 \) L* S+ J6 G3 V
  火把节
! ^( P* f; g2 H0 ?玉溪编事·震旦》记载:唐时南诏(指南诏国统治者)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是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
! S: G5 h  j3 R+ y“星回”一词,《礼记·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记载:“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孔颖达解释说:“谓二十八宿随天而行,每日虽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于此月,复其故处,与去年季冬早晚相似,故云星回于天。” 星回“一词源自白语,即 xinl (柴)huix (火)。
1 |# H6 {6 e/ @5 m % S* o/ t5 X$ F2 i$ m
《禄劝县志》载:“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亦谓星回节,夷人以此为度岁之日,犹汉人之星回于天除夕也。会饮至旬余不息,犹汉人之春宴相聚也。”陆次云在《峒溪县志》中也说“六月二十四日为年”。纳西族也说“冬季春节为大,夏季火把节为大”。这些记载,表明火把节不仅与中国古代的星回节有关,而且与古代云南少数民族过年有关,是远古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4 R- M) C$ I- H5 ^+ a 6 l* B0 J) Q' _) }+ ?; k
上述火把节和星回节的资料中,《礼记》和《玉溪编事》中所讲的星回节都在冬季,不在夏季。而《禄劝县志》和《峒溪县志》讲到星回节和火把节都是过年的节日,时间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前后一两天。怎么会有两个时间和时令完全相反的星回节?火把节是不是过年的节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也就找到了火把节的真正源头。
6 o* @. d, F* c9 w; }  V3 Z- r6 _$ @& e ; ^: L! A  T2 o& o7 d0 {  D
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有一首著名的长诗《豳风·七月》,讲农人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其中的月、日两个字,使许多读《诗经》的人伤透脑筋,———诗中讲了一年共十个月(而不是十二个月)的农事。又反复讲到“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这四天,却又不讲其他的日子,后人读起来很吃力。原因是诗中涉及一个古代历法的问题,与古代的星回节(火把节)密切相关。
* L+ d! i. }, A6 v2 g
. j8 M' N+ A9 J& p) T& B中国远古时代使用的历法,与现在所用的罗马历法(公历)和阴历历法(农历)并不相同。《七月》讲一年之内的农事活动,只涉及十个月,原因是当时以“一年十个月,一月365天为过年日”的古历法“火历”记年记时。所以诗中的农夫既讲一年十个月之中所作的全部农事,也讲过年那几天的事情。“七月流火”之“火”,古人又称之为“大火”、“商星”、“鹑火”、“大辰”,指的是苍龙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颗星(心宿),并认为“心宿三星,天之正位也(《宋史·天文志·三》)”,因而设专人“火正”,把它作为天象观测的主要对象和编制历法的依据,制定出“大火南中”之月(六月)为正月的“火历”(庞朴《火历初探》)。在以“火历”纪年记时的远古时代,“大火南中”的六月,正是旧年到头新年开始的“岁末年首”。一年十个月,一个月36天,剩下的5天为过年日,时间正是火把节期间。正因为是“火”星回到一年起始的正中天,所以叫做星回节。“火历”的历史痕迹,还保留在“天上有十个太阳”的神话传说等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常识之中。
* }( I$ M# ~6 a
6 A8 h4 ?% `# Z这种历法一直使用到后羿时代。《淮南子·本经训》记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我们可以这样去解读这个神话:它实际上讲的是废止“火历”的历法变革,射下九个太阳,而留下一个太阳的传说,是对废除“火历”,采用太阳历的模糊记忆。而与后羿有关的“嫦羲(嫦娥,神话中是后羿之妻)生下十二个月亮”的传说,则标志着太阴历的诞生。天干地支相配的纪年法,其实也是阴历对火历批判与吸收的结果———十是火历的月数,十二是阴历的月数,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的结果,形成六十年一甲子(周期)的纪年法。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22: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火把节:对炎帝及火崇拜的永恒记忆。
7 D  G0 W+ L) S# R - m" q- Z( X/ {. n4 W+ r4 F0 K
火历或者叫做十月历,是中国西部、北部和西北部的许多远古先民都使用过的古老历法。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炎黄”时代的炎帝。《管子·轻重篇》说:“炎帝作钻燧生火”。《左传·昭公十九年》说:“炎帝氏以火纪(记年),故为火师而火名”。《左传·哀公九年》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淮南子·汜论训》说:“炎帝死而为灶”。《尸子》说:“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以为火”。《史记·三皇本纪》说:“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 h+ B6 K2 D0 H' W( K% N. }# F. ~

+ M+ r% @/ B, c- E# D4 s这些记载不仅说明炎帝发明了用火(钻燧生火),发明了火历(火师而火名),他是所有以羊(姜姓)、牛(人身牛首)、火(火师)为图腾和姓氏的部落先民的共同的祖先(姜姓其后),而且他还是崇拜火神(死而为灶)的远古部落的共同祖先,观测星辰——发明用火——教民耕种——死为灶神都统一在炎帝身上,应该不是偶然的。
) b8 H# C' a: ^  p' l! d# j2 T
# m3 s0 a# A# K- i) r因此,古代有了两个星回节,即“大火”最正和最偏的时节,一个在夏季,一个在冬季;其中夏季的星回节,是所有古羌(古代羌姜同义)部落后裔和与古羌部落有密切关系的远古部落后裔共同的“年节”,是他们过年的节日。这个节日的活动,与牛、羊、火等图腾崇拜和祖先神崇拜有关。实际上,现在过火把节的许多民族,都与远古的羌人有关,他们或者是古羌人的直系后裔,或者是与古羌人有密切关系的古代先民的后代,或者是古羌人与其他远古部落融合后形成的新的民族,他们都因为与古羌人的关系,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炎帝,# K8 }2 Z& A. F6 G
+ @. X- L: y+ {. ^, c+ S2 H
  
* O( V+ a3 A4 d也拥有共同的图腾,那就是牛、羊、火。同时有了共同的节日,那就是火把节——古代的星回节。也有了共同的节日内容——斗牛、杀羊、点火把、放天灯等等,实质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纪念自己的古代祖先——炎帝,崇拜自己远古的图腾——牛、羊、火,回忆自己的远古历史——刀耕火种。9 H; c* Y4 t) B3 D5 d2 T6 g  D
十月为一年,一月36天,另有5天过年日的古老历法,至今还留存在属于古羌人后裔的某些民族(比如彝族)中。
5 n* s0 p& y9 z" V! D
  V+ U+ Y- J; q4 {! B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这个传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节来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一个传说。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与《玉溪编事》、《禄劝县志》、《峒溪县志》中的记载共同对探究火把节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但其“星回节”的说法,一样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及深厚文化。
4 L4 R3 a# f3 X% a  @* q: Z/ |% q ( V. Y: a( s, }; Y4 e- u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彝族火把节”(四川凉山、云南楚雄)经国务院批准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D* l5 C1 \1 k6 `9 | 0 v3 w4 h8 v$ ~0 x/ D. o
火把节在“西南文化区”的传承3 `; T  v% D6 L  I5 F: N2 A+ }
  }" |, z8 f3 B) g7 S1 D
火把节不仅仅只是彝族的传统佳节,作为西南民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传承,在彝语支其他民族如纳西族、哈尼族、僳僳族、拉祜族、基诺族等民族中也有相当久远的历史。火把节习俗在这些民族中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与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民间信仰以及本土宗教有直接联系,另一方面也与这些民族尤其是彝语支民族的历史源流、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紧密相关。7 T: U% R7 W. T% J7 s" }& a

& b/ P8 v4 X9 ]- m  j; J# N·渗透在火把节中的‘狂欢化’的民俗精神0 X2 x7 A! H0 }0 i: H6 A' m

, L6 [& i. A- K: y/ o; O山地彝族的火把节最完整、最丰富保留着人类群体文化演进的历史轨迹,其主题一向是对人类生命繁衍的讴歌,对族群生活理想的希冀,故而成为研究彝民族文化史和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角度。换言之,彝族火把节作为盛大的传统佳节,渗透着一种“狂欢化”的民俗精神,传达着素朴的生命观念和生活态度。
6 k# U, H! g3 h( w6 Q' Y5 M ' ~0 _3 Z8 t  P4 B4 i5 @
火把节与口头传统的保护
0 h) @% P2 G; }7 N$ K; N& o; x. l2 I" n: \$ \+ b' w. B
开放分类: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传说民俗民间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文化中国民俗文化旅游知识民族民族节日生活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娱乐 , 旅游 , 民族文化 , 彝族 1 d# c" T% A; V. Q3 [

3 _+ l. w5 G1 W% C. D" `“火把节”相关词条: ! b9 O) o* N2 b8 `5 q

8 Y7 @7 k5 a2 Q0 O清明节端午节葫芦节尝新节祭祖节窝罗节扩塔节新米节刀杆节七夕节二月二春节腊八节 元宵节开门节三月三三朵节三月街那达慕转山会绕三灵石宝山歌会蝴蝶会赛马会大理巍山 圣诞节元旦雪顿节赶鸟节白族中秋节闰正月新年教师节世界水日跳公节泼水节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