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县历史概况
4 Y' r9 ~% Z+ ~. O# P0 V, C; P3 B, E/ } u
县境内峰峦起伏、山体连绵,形成有山地、丘陵、小盆地、河谷等多 种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两端有两个狭长的小盆地:南端的黄 坪坝,属低热河谷区,海拔 1300 米至 1700 米。县内水系主要为金沙江、 漾弓江、落漏河、河川河等。
0 D6 O6 c; m1 H8 B+ \/ ~% R% I' t. i! P
鹤庆县属南亚热带与寒温带之间的过渡性气候区,为冬干夏湿的高原 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夏秋多雨,冬春多旱,年温差小, 日温差大的特点。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悬殊的地貌差异,因而形成“一 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
% [; D% ]$ F$ T3 H* P8 z
/ B1 t0 ~/ s4 h0 A 鹤庆坝子是土地肥沃的鱼米之乡。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立体气候,造就 了独具特色的螺峰野色、镜台雪石、天池夜月等鹤阳八大景观,以及神奇 壮观的青玄洞、歌乐洞、么龙洞、天华洞等都具有旅游开发价值。 鹤庆山川秀美,龙潭众多,资源丰富,被誉为“泉潭之乡”、“鱼米 之乡”、“中国名兰之乡”。鹤庆文化传播较早,是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 镇。历史悠久的鹤庆乾酒、火腿、猪肝胙等腊味品独具风味;马厂当归久 负盛名。
4 ?* b9 c) A5 ~" _! [4 O" P2 T2 v5 {3 V$ z3 [) w h
“小锤敲过一千年”,人人有手艺,户户是工厂的新华村,具有 加工金、银、铜首饰与器皿的传统手工工艺,产品玲珑精美,深受欢迎。 是集田园风光、民风民俗、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省级民族旅游村,曾被文化 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并成为著名的金、银、铜民族手工艺品 集散地和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
8 E( ?+ P% x* {2 m: k* j1 t
2 W" N- H/ J' `6 T7 n 鹤庆有悠久的历史,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汉代以前属昆明、越西部落, 是“西南夷”的一部分。西汉至唐初,分属益州、永昌、云南、东河阳等 郡的叶榆县。
2 z) x) n. ^3 Z {
4 F$ ]/ n/ S% r6 ^南诏时期始建郡,称谋统郡。大理国时期称谋统府,1253 年 (南宋宝佑元年、蒙古宪宗三年)忽必烈攻大理后设鹤州。1271 年(元至 元八年),置鹤庆路,县名由此始。明洪武年间,设鹤庆军民府。1770 年 (清乾隆三十五年),撤府为州。1913 年(民国 2 年),改州为县。1949 年 7 月 1 日鹤庆解放后,属丽江专区,1956 年改属大理白族自治州。
b3 ?, n7 }) t: m8 m' T$ u6 }
. W, T* W# A/ B" v- o5 r4 ` 鹤庆是农业县。元、明时期,在该县实行屯恳制,对耕地实行了清理 整治,又引进了内地先进的耕作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685 年(清 康熙二十四年),废除明代遗留下来的庄田制,使一些农奴在交出一定的 地价后获得土地私有权,变成自耕农。1692 年(康熙三十一年),进而废 除屯恳制,将屯田变为私田,从而使地主经济得到发展。1889 年(光绪十 五年),清查境内耕地以达 158399.36 亩。1938 年(民国 27 年)清丈土地, 全县耕地有 279948 亩,比清代增加 12 万亩。在开发整治农田的同时,历 代都修过一些水利工程。1949 年统计,全县共有小坝塘 30 余处,总库容量 24 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 6 万亩,但是,在封建剥削制度的束缚下,农 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有的山区还处于以刀耕火种为特征的原始农业形态。 明、清时期,鹤庆曾是“商贾云集,市井兴盛”之地。由明代沿袭至 今的每年七月松桂骡马交易会,曾与大理三月街齐名。清代,由于商品经 济的发展,以“兴盛和”、“福春恒”等大商号为代表的大商帮迅速崛起, 到清末跃居为滇西一大商帮,国内各主要城市、香港以及印度、东南亚各 国均有其商号。但到民国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掠夺和控 制,多数商号频于倒闭,抗日战争后期才复苏。建国后,通过对私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国营、集体商业占主体地位,1978 年以后,个体商业得 到恢复和发展。
2 I m2 b. |; B2 D f+ i
$ m$ ?+ \; i, B" E/ Q 鹤庆是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是滇西北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人称 鹤、丽、剑三属, 鹤庆瓦猫 鹤庆为三属之首。这里山河壮丽,风光秀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这里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代就有“风清俗美文献名邦”之称。这里民族众 多,民风古朴,26 万勤劳善良的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创造着美好的未 来。3 n q, H3 V: D/ F& I1 L8 a
/ q( l! j0 m9 B- a! j3 p其中,白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 57%,白族文化在这里保存着原汁原味 的民族特色,焕发出蓬勃生机。白族古老的手工艺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发展,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