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王国世系源流
* K, J6 j7 j7 ~8 i1 v ?( n 公元937年,云南历史上的最浓墨重彩的一章由此展开:段思平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建都羊苴咩城。此后,大理国共传22代国主,历时316年。 }! u& Q+ I1 s9 m! e
1000多年后的今天,段氏的后代不仅遍布三迤大地,有的还在海外生根开花。这一云南历史上最为声名显赫的世家,其源远流长的家族文化除了名留青史之外,还在各种野史中广为流传。直到今天,人们还能从金庸的武侠小说中领略到段氏家族的荣耀与辉煌。对于无数段氏后人来说,祖先的遗迹不仅留存在苍山洱海之间,还流淌在他们为之骄傲的血脉之中。 P- Z& F0 X; Z( E! i( x! _2 Q
段思平创立大理国' F; n# `. X G, E1 Y7 R
南诏政权于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崩溃。在其最后一个国君舜化贞驾崩之后,清平官郑买嗣趁机发动政变,杀戮蒙氏王族八百人,自立为君,改国号长和。
& h3 I& n+ e8 [- v# } 长和三世而亡。其权臣杨干贞弑君之后拥郑氏清平官赵善政为君,改国号天兴。赵善政为政也勉为其难,国王当了十个月,就被杨干贞废弃。
, V. n6 O* x: h 杨干贞自己坐上了宝座,改国号义宁。此人弄权有术,却治国无方,民心向背,之后受到各种民间力量的强烈反抗。段氏家族的前景已是曙光突现。
# z2 V: [ U6 O! z2 s& V) Q) w 段思平颇有才干,他先在通海培养自己的势力,又得到了乌蛮三十七部贵族和洱海地区的白族封建主的支持。为了推翻杨干贞,董伽罗、高方两大家族暗地联络段思平回洱海布置反杨义举。
: K3 F# V: j. u* o; y 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段思平举兵起义。他率领通海自己的军队,又联合乌蛮三十七部的兵力,与洱海的农民、奴隶武装会合,开始讨伐杨干贞。很快杨干贞的军队就被打垮,段思平进军阳苴咩城(今大理城),取得了政权,改国号“大理”。9 t0 i+ c# B( x0 T8 r2 F7 M
何起名“大理”国?《南诏野史》记载有一个传说,说“大理”这个国名的来历是因为段思平在进兵时,找不到渡口过河,而这时一个“披缨浣纱妇”指明了道路,并且叫段思平把新国家命名为“大理”。
7 Y& F) s4 a I4 C8 p! D段氏与高氏的斗争6 K# A" m- j' N/ L
在南诏时期,段姓就一直担任着清平官,据史载,共有5代为相。后晋高祖天福二年,即公元937年,南诏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讨灭大义宁国杨干贞建立大理国,历时14世为王,共157年。* j$ |$ i; K% E5 Z. U I6 r8 V, E
思平在位8年即死,子思英立,在位仅一年便被思平弟废为僧。之后是思胄称帝在位6年,其子思聪即位。之后帝王依次完成了素顺、素英、素廉、素隆、素真、素兴、思廉、廉义、寿辉、正明的更迭。段正明坐了20年皇位,到了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高升泰终于撕破脸皮,“正明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群臣请立鄯阐侯高升泰为君”一幕上演,高升泰假意拗不过“群臣相请”,逼段正明禅让为僧,自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中国”。至此段家递传了14代的王位暂告中断。
% j0 d2 F4 }: r' q4 Q 绍圣三年,高升泰驾崩,临终前对其子高泰明曰:“我之立国,以段氏之弱。我死,必以国仍还段氏。慎勿背我。”遗命子高泰明未违父命,将王位还给段氏,高泰明列段正淳为皇帝,自己为相,恢复大理国年号,在历史上,人们习惯将这段时间称为后理国。宋崇宁三年,段正淳禅位为僧,其子正严立。段正严又名段和誉(即金庸老先生笔下的风流王爷段誉),事实上其勤理政事,在位时间长达39年,年老禅位为僧,子段正兴(义长)立,不久其也禅位为僧,子段智兴立。智兴信佛教,在位间修佛寺60座。智兴死后,其子智廉立,但在位4年即驾崩,王位传给其弟智祥。期间其广纳贤才,发展农业,治国有方。后也禅位为僧,位传其子段祥兴。宋淳佑四年(1244年),蒙古出兵临关,远征大理,祥兴派将高禾出战,战死九河,大宋还专派使节到大理凭吊。祥兴死后,子兴智立。1253年,忽必烈兵伐大理,灭亡大理国,生擒末代帝王段兴智并赦之。从大理国的创建者段思平到末代皇帝段兴智,大理国前后历经316年,此间22位皇帝皆为段姓。
8 n$ h- q3 K* |) p7 |元军铁骑包围大理& l; E o1 ~+ \1 `
段氏家族的命运随着一场战争开始了根本性的转折。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蒙古军又征服了宋朝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天险成了灭亡南宋的最大障碍。于是蒙古军采取了迂回包抄,南征大理的战略。蒙古蒙哥汗二年,即南宋理宗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亲率十万大军,从宁夏的六盘山下出发,到甘肃的临洮,经过松潘,利用南宋和吐蕃之间的接合部,兵分三路,直扑大理。 0 p9 s+ L) a: e* V5 D. t: X
话说1253年12月12日,元军的铁骑从宁夏、甘肃一路南下,在横断山区翻山越岭,涉江渡河,行军二千余里。不可思议地跨过波涛汹涌的金沙江,突然出现在丽江地区,成为军事史上的千古奇迹。; \- }2 |# `; h9 c, F
忽必烈先派王律兀等三名外交大使到大理国劝降,遭拒被杀,此后大理相国高泰祥带兵督守在金沙江边上,见劝降受挫,当年9月,忽必烈亲赴金沙江边,一路畅通的元军却被滔滔金沙江所阻隔。沿江边多番寻觅后,终于找到一个颇为理想的渡江点。金沙江从石鼓回环北上到奉科三江口后,转而向南。这里两岸高山对峙,河谷犹如刀砍斧劈般悬垂,这里地势险要。此时正遇冬季江水下落,江面显得平缓,正是渡江最佳时节。可是如何渡江呢?正在为难之间,驻守宝山、奉科一带的纳西族首领献策,用革囊做筏子渡江。它是将剥下的完整牛皮或羊皮的四肢、肛门等处扎紧,然后充气作飘浮器材。单个皮囊当地人称之为“横吞”,皮筏即由多个这样的皮囊拼扎而成。就这样,忽必烈亲率中路大军从宁蒗县拉伯乡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对岸的丽江县奉科乡。 6 Q3 d1 {/ o: W( b! }0 c2 ^- [$ Q+ w
随后,兀良合台率领的蒙古西路军也渡江到丽江县塔城、巨甸、石鼓。(巨甸原名“九贼”,元初改为“巨津”,意为大渡口。)东路军过金沙江到达楚雄姚安。这样,三路军对大理城形成包围之势。 ~3 A3 b( F- i1 A' g6 m
: O* e' [! Q6 W8 ?1 s0 m元军征服大理王国, n S) I9 C: ]& c2 m7 [3 Q
公元1253年12月12日,元军攻入大理,先攀登到点苍山之巅俯瞰大理城。下午时分,祠臣姚枢告诉忽必烈说:“宋朝的曹彬下江南时,从来没杀过一个人,所以其所到之处社会秩序一直保持安稳。”。
# t& X j0 {4 g/ I5 V+ W 次日(12月13日),忽必烈手扶马鞍回应姚枢说:“你说曹彬入城不杀一人,我亦能为之。”随后命令姚枢用裂帛为旗,上书止杀令分发到士兵手中,分头号令各街巷,手举止杀令旗的官兵进入大理城,老百姓见其并无杀人之举,行为文明,渐渐取消了抵触心理,社会并没有因此而混乱。元军未损一兵一卒就攻占了大理。元朝得到大理国5城、8府、37部。此后忽必烈命令姚枢广泛搜集大理的有关地理历史资料。此间,大理国王段兴智被迫离开大理直奔鄯阐(昆明)。随后,元军擒获高泰祥,忽必烈赐官给高遭拒,高被杀于五华楼下。据说高临死长叹:“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盖其分也。”$ N' P- a2 R" E; b% h) j
次年即1254年,忽必烈北归,留兀良合台镇守。命令大将军兀良合台攻打鄯阐,擒段兴智,赦之,并封其为摩诃罗嵯(意为王),仍然负责总管大理,从此段氏成为世袭总管。兀良合台为都元帅,统镇大理,刘时中宣抚使。至此,存续300余年的段氏大理国宣告灭亡。“元跨革囊”是云南历史的里程碑。此后,云南以一个行政省的形式被纳入元朝版图。它也是大理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着自唐以来,大理作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时代的结束,云南的政治中心由大理迁至昆明。
( p+ T9 o9 {% T' m4 Z# u4 N 大理国灭亡后其5城、8府、4郡、37部皆被元统治。从宋景帝定二年即元中统二年(1261年)到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共122年。段姓皆为大理总管。大理国的灭亡堪称整个段氏家族命运的拐点。
( n. E' I. {- r+ y
7 i3 H' p8 `, G4 O寻找段氏的根
3 l- q- L# m. f, A, V) @. I9 ^2 m) G 大理段氏的来源,有两种争议较多的说法,一种是大理段氏为汉族的后代,一种是大理段氏起源于云南的土著。. T/ d2 S4 K. ~* v6 a
一、大理段氏为汉族的后代说。
# J8 q3 ?' K" Q) t8 v; i- ~" `( R' d 段氏源于姬姓,是中国周代周文王的后代。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所载,春秋时,郑武公的小兒子叫共叔段,其支孫以王父(祖父)的“段”為氏。又据世系表上说:段氏,姬姓,郑武公少子共叔段,其孙以王父名为姓,世居武威。道光《云南通志》上说:“段思平者,其先武威姑藏人,汉太尉段颖之后,云南段氏由姑藏而来”《玄峰年运志》上说:“段氏之先,武威郡白人也”。
- I4 W- \) k% E6 @; A# f" U V2 X二、大理段氏为云南土著说。
4 R$ ^* l6 @: v- u 段氏是汉裔的论断,除了在一些明代以后的文人著书这么认为之外,实际我看到过的三本段氏家谱都没有提到过。
) S8 Q+ Y7 P6 b% U. _ 所以大理段氏是汉代后裔的论断,有人认为起源于明代或明代之后的《玄峰年运志》。《玄峰年运志》上说:“段氏之先武威郡白人也”。意思是段氏的祖先是武威这个地区的白族人。中国甘肃刚好有一个武威,所以不少人考证,段氏源于甘肃武威。2 E2 O! H+ N8 x5 u; d8 ~
但是古代地名大都重名,或随着时代常常变化,只是以此推断就是汉代后裔,末免过早的下了结论,现在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就不能轻易下结论大理段氏是汉裔:1、为何明代之前没有大理段氏是汉裔的说法?2、为何这种说法都产生于明代,根源何在?3、为何古代重修的段氏家谱都没有提到大理段氏是汉代后裔?4、“玄峰年运志“说段氏先祖是武威郡白人。如果真是甘肃的武威,那里来的白族人?所以武威可能是云南古代有白族人居住的地名也。" {6 f) ?; W- A) Z
古代大理权臣高氏,则是汉裔,在高氏一支家谱中,记载了高氏是三国时候刘备一个小将流落云南,传下了这一家高姓。其后代得到段氏重用,而成为权臣。段氏家谱中则无此类来源于中原的记载。
' t: m; m; Z) p# G
- J0 v5 ^% s3 D2 Y# z5 F 参考书目:《云南通志》、《南诏野史》、《云南民族史》、《大理古代文化史》、《喜洲镇志》、《段氏家谱》(段联苏提供)、《新修段氏宗谱--古大理国段氏宜良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