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发表博彩类、私服、色情、赌博、诈骗、违法广告等一切国家法律禁止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禁言并清空帖子,严重者报公安机关处理!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

0
回复
67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30 2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陵

●遗产遴选标准:2000年明显陵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清东陵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清西陵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2003年明孝陵和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2004年盛京三陵——福陵、昭陵和永陵也作为明清皇陵的扩展项目被列如《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 概况:

  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是陵寝建设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他将地上的封土堆由以前的覆斗式方形改为圆形或长圆形,又取消寝宫,并扩大了祭殿建筑。清代沿袭明代制度,更加注重陵园与周围山川形胜的结合,注重按所葬人辈分排列顺序,还形成了帝后妃陵寝的配套序列,在祭祀制度上也更加完善、合理。

  明陵综述 明朝,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建元洪武(1368),到崇祯十七年(1644)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统治时间277年,其间经历了16位皇帝。其中,除惠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没有营建陵园外,其余15帝,都依帝制建造了陵园。

  太祖朱元璋死后埋葬在南京钟山脚下,称孝陵;景帝朱祁钰,因英宗复辟遇害,初以王礼葬北京西郊金山,成化年间恢复帝号,又将王坟稍扩其制,改为帝陵,世称景泰帝陵。其余的13位皇帝均葬于北京昌平县境的天寿山一带,通称明十三陵。

  此外,明代还有生前没有当过皇帝,死后被追尊为帝的,也营建了陵园。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朱世珍),被追尊为仁祖淳皇帝,就安徽凤阳原墓建为皇陵;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追尊为熙祖裕皇帝;曾祖父朱四九,被追尊为懿祖恒皇帝;高祖父朱百六,被追尊为德祖玄皇帝;因德、懿二祖葬址不详,遂就江苏盱眙熙祖原葬处建陵葬三祖帝后衣冠,陵名祖陵;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原为兴献王,朱厚熜入继大统后,追尊其父为睿宗献皇帝,将湖北钟祥原王坟扩建为显陵。

  清陵综述 满族人建立的清朝(1644-1911)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基至辛亥革命后宣统皇帝退位,共历经12帝,统治295年。清代帝王陵寝,从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清东陵和西陵的陵墓从规划建制到建筑造型均仿照明朝,采用集中陵区的手法,安排总入口,从正红门开端,经统一的神道石像生、碑亭及华表,然后分达各陵区。其布局顺序为:五孔石券桥、牌楼、碑亭、三孔券桥,大月台、宫门、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后为石平桥、月台、琉璃门、五供、方城(上立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皇帝、皇后、亲王、公主、嫔妃的陵制级别相当严格,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规则。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
●批准时间:1998年11月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座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 概况: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祭雪的圣地。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920年),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

  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
的艺术价值。皇穹宇是存放圜丘祭祀神牌位的地方,单檐攒尖蓝色琉璃瓦顶,外面有一道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是著名的“回音壁”,声音沿着光滑的围墙内弧传递,在壁的一端轻声细语,另一端能够清楚听到。圜丘坛是皇帝在冬至日祭天的场所,三层,每层四面均有九级台阶,又按古天文学说,铺成一定数额的石板,台周围以汉白玉石栏。此外坛内还建有斋宫(皇帝祭天前三日进行斋戒的地方)和宰牲亭、神乐署等附属建筑。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
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圜丘坛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坛周长534米,坛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层,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又称"天数",即九的倍数),符"九五"之尊。坛面用艾叶青石砌就。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阳数。每层都有汉白玉栏板望柱,均为9的倍数。上屋栏板72块,中层108块,下层180块,合360周天度数。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之极,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个圜丘坛都采用九的倍

数来表示天子的权威。圜丘坛有外方内圆两重矮墙,象征着天圆地方。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庑、神库、宰牲亭、三库(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等。 站在圜丘坛最上层中央的圆石上面虽小声说话,却显得十分洪亮。因此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其洪亮声音,就如同上天神谕一般,加上祭礼时那庄严的气氛,更具神秘效果。这是因为坛面光滑,声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传播,碰到周围的石栏,反射回来,与原声汇合,则音量加倍。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有东西配庑各5间。其正殿及东西庑共围于一平整光滑的圆墙之内,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面墙说话,站在远处墙边的人,能十分清晰地听到,此为回音壁。皇穹宇台阶下,有三块石板,即回音石:在靠台阶的第一块石板上站立,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两声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声。

  丹陛桥: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是中轴线上三个主要建筑,连接这三座主建筑的是一长长的贯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桥,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长360米,宽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渐升至3米,象征着此道与天宫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桥中间是神道,左边是御道,右边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桥下有东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将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殿檐颜色深蓝,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

  它在建筑上出色之处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块互相衔接的榜、桷,支撑着三层连体的殿檐。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中外层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节气;三层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顶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宝顶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统天下。其附属建筑有皇乾殿、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燔柴炉、瘗坎、具服台、走牲路及72间长廊等。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石上镂刻山形云纹图案,是明嘉靖时放置的镇石。

  这座大殿坐落在面积达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层,高6米,每层都有雕花的汉白玉栏杆。这个台基与大殿是不可分的艺术整体。当游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门,往南望去,只见那条笔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门廊重重,越远越小,极目无尽,有一种从天上下来的感觉。难怪一位法国的建筑专家在游览了天坛之后说:摩天大厦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却没有祈年殿那种高大与深邃的意境,达不到祈年殿的艺术高度。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被雷击起火焚毁,据说,当时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烧时,清香的气味,数里之外都可以闻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图样,掌管国家建筑事务的工部便把曾经参加过祈所殿修缮事务的工匠们召集来,让他们根据记忆、口述制成图样,再施工建造。因此,现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建筑,但是,基本建筑形式、结构,还保留着明代的样子。

  斋宫:位于天坛西天门南,是皇帝行祭礼斋戒处。外围有两重御沟,外沟内岸四周有回廊163间。宫面东,正殿5间,为无梁殿式供券砖石结构。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殿后有寝殿5间,东北隅有一座钟楼,内悬永乐年制太和钟一口。

●文化遗产价值:

   (一)天坛是华夏文明的积淀之一。

  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把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的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至。各朝各代均建坛祭天,而北京天坛是完整保存下来的仅有一例,是古人的杰作。

  (二)天坛建筑处处展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Powered by DALI8 X3.5© 2001-2013 dalibaba Inc.  滇ICP备19004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