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圣寺三塔,由这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叫千寻塔。 e/ R; T# B& {, } s9 U0 [' m1 Z* d: k
5 Z' ~5 S! Z* Q& G6 h' ^3 M4 S& X6 m0 K" R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呈三足鼎立。千寻塔现存高度是69.13米,底宽9.9米,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一共有16级,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可以登上塔顶从了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的全貌。雪峦万仞、按银洒翠的点苍山峙其后,波涛万顷、横练蓄黛的洱海嵌于前。三塔鼎峙,撑天拄地;玉柱标空,雄浑壮丽,为苍洱间的胜景之一。: {+ N9 F6 y# x3 [) h# }
" y' t$ i. u1 X1 ]% U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高入云霄的大理崇圣寺前三塔,也是由一块砖、一块砖垒砌而成的。而塔砖却与众不同,上面布满了佛教密宗的各种各样的梵文和汉文的经咒。为研究大理崇圣寺三塔建造史、大理佛教史、南诏大理佛教与中原佛教之关系的实物资料。
2 ^8 ]; ~7 G) v1 P& C2 I0 Q# i# ^
一千多年来,三塔经历了风雨剥蚀和多次强烈大地震,仍然巍然屹立,显示了古代大理劳动人民的智慧。公元1056年(丙辰年)农历五月初六大理发生大地震,史籍载:“城廓人庐尽圯,中塔(大塔)折裂如破竹,旬日复吉,安然无恙”。后面两座小塔被震斜,至今斜立,蔚为奇观。《大理县志》记载:“丙辰之变尽毁,惟三塔岿然尚存”。说明崇圣寺经强烈大地震和经历战乱与浩劫毁于晚清,十分可惜。
6 W0 _+ H r B# M% O崇圣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苍山一面,其山门距三塔主塔约120米,是南诏国第10代国王劝丰右时(公元824—859年)所建,时为南诏国后期。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兴起,到劝丰右时已达极胜,佛寺遍于云南内,有小寺3千,大寺8百湖。经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因此,大理国就有“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当时,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胜行。
) x9 x( U' f3 i3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