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茶花的栽培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最早栽培山茶花始见于吴王夫差(公元前495—前476年在位)会稽梧桐园内。自唐朝(公元618—907年)始,中国南方已普遍栽种,当时多为佛家寺庙院落的珍贵观赏花木。《王花木志》中有:“山茶似海石榴,出桂、滇、蜀亦有”的记载。成画于唐朝的云南历画卷《南诏图传》(又称《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分则卷及文卷(原件存日本国)的卷首部分,绘有两株俗称“橙花”的植物,“橙花”是当今云南大理、剑川、云龙等地白族语言的发音,即“茶花”的谐音。由此可见,我国茶花的栽培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 y+ G3 I, T) ~9 R) C# k
( P W( l, ]/ w. t q" |9 T Q2 n. e 茶花的栽培自古与宗教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唐南诏国时期之后,尤其是到了明(公元l368—1644年)、清(公元1636—1910年)两代,云南昆明的西山、楚雄的紫溪山、宾川的鸡足山、巍山的巍宝山、祥云的水目山等地,成了西南地区的宗教圣地,四方僧人纷纷云集,建庙筑寺、讲经说法,宗教文化盛极。自古名山僧占多,许多名士多喜青山绿水、花木丛生的环境。所以,寺庙院落大都种植花木,除松柏类的青树外,茶花也是种植的花木之一。历经几百年后的今天,虽然部分古庙不复存在,但古寺庙原址栽种的茶花却依然长存,成为宗教文化兴衰的历史见证。
: P5 r, Q @7 D, e
' n/ c; x: k# H6 m3 L) U0 O&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