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歌手在熟悉掌握传统民歌的的基础上,面对当时情景加上即兴创作,往往妙语连珠,动人心扉。一旦棋逢对手便对答如流,连日连夜唱下去而不分胜负。因此,石宝山歌会既是白族人民抒发情怀,赞美生活的盛大聚会,也是进行民歌艺术交流,传承民间艺术的桥梁。 石宝山歌会以被称为“云南悬空寺”的宝相寺区为主会场,这里怪石嶙峋,山泉铮琮,迂回曲折的石阶路通向一座座构建于危崖绝壁的宝刹。
% W4 w; a$ ^# X) f' c* b
+ _ }3 Y0 l6 X$ e: L! z# W# \/ U: j山脚则有对歌台、小广场。歌会期间便成为专为歌会服务的集市,摊贩云集,各色小商品琳琅满目,尤以各种风味小吃和地方特产最盛,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烘托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Z- | b& d4 I7 K7 r9 g' c/ o1 e! _ I; f! l
入夜,街场变成了篝火晚会的会场,青年男女耍起石宝山特有的“香龙”,跳起霸王鞭舞,来自各地区的游客也纷纷争相献艺,欢歌笑语,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 v3 ^1 h6 E. ?0 ^4 g
! V, A. T* L7 F, I1 q n 关于歌会的由来,流传着不少神奇美丽的传说,相传石宝山形如石钟的巨石原先是一口金钟。每当金钟敲响,山下的沙溪坝子便风调雨顺。后来,有一条九头恶龙口喷烈焰,把金钟化为石钟,并随时兴妖作法,常给坝子带来旱灾虫灾。沙溪有一对名叫阿石波和阿桂妞的情侣得到本主神灵点化,得知用歌声可以破除恶龙妖法,便邀约了十姊十妹天天上山对歌,终于击败了恶龙。阿石波和阿桂妞也在与恶龙搏斗中丧生。为了纪念这对情侣,人们便年年上山对歌,成了代代相传的歌会。. h2 I. h' j0 {
1 N, Y6 Z, c/ L- o6 ` 绕 三 灵 “绕三灵”是大理洱海西部白族乡村的一种游春歌舞节会,它既包含着对神灵的朝拜,又充满着以男女情爱为主要内容的纵情歌舞,是一种极其古老的民俗活动。白语称为“拐上哪,”,“拐”是游逛的意思,“上哪”为古白语表述情爱活动场所的专有名词,现代语言中没有准确的对应词汇,故有人将之汉译为“绕山林”或“绕桑林”,其实该活动与山林、桑林都没有直接关系,而从其游逛活动必经的“佛都”、“神都”、“仙都”三大寺庙,译作“绕三灵”较为符合此项活动的实际。
0 W. U$ K) A3 A0 h( c7 m. T! [& D: j7 f0 ? l
绕三灵会期为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共三天。届时,各村庄的成年男女包括中老年人身着节日盛装,不少人甚至浓妆艳抹,自发地以村社为单位组成歌舞队列,集众达数千人次,先后汇聚到大理古城南门的城隍庙,从这里出发载歌载舞巡游三日。第一天经“佛都”崇圣寺三塔,沿苍山脚向北“绕”到五台峰下喜洲庆洞庄的圣源寺。圣源寺以供奉“中央本主”南诏清平官段宗榜而有“神都”之称。这里成为“绕三灵”的中心活动地点。
. h9 T5 l" ^- ~" X- { w/ c4 x) {0 e' A0 J; [( g! Y
人们先在此烧香磕头,唱诵经文,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然后到野外跳起霸王鞭、八角鼓舞、唱曲对歌,尽兴狂欢,通宵达旦。第二天又继续载歌载舞经喜洲各村庄“绕”到洱海边河矣城村号称“仙都”的金圭寺。第三天再沿洱海边来到大理城东的马久邑村,在此地的本主庙歌舞、祈祷后尽欢而散。
T/ F$ n0 o) [ L# J* [. ~# q3 V5 W
“绕三灵”活动的特点,除了向本主神灵祈求风调雨顺的内容之外,主要在于其歌舞活动所表现的男女情爱无所顾忌,放达不拘。每个歌舞队列领头者均为男女巫 二人,他们以一手共执一株齐人高的树枝,另一手分别挥舞牦牛尾和花手巾,边舞边唱,引领着队伍缓缓前行。 树枝上挂着红绸系着的葫芦,据说葫芦象征母腹,红绸象征阴血。他们口唱的调子称“活恩枯”直译为“花柳曲”,一唱一和,类拟相声的逗和哏,皆以男女艳情和生育为内容,幽默风趣。其后的歌舞队列,唱的也都是充满艳情的调子,跳的是霸王鞭和八角鼓舞,舞姿多有男女背靠背、心合心、脚勾脚等形式,无拘无束地表达着炽热的情感。
- r7 \& ~5 p# z
4 I l1 I/ o) l! \' ^ 对“绕三灵”活动的形式,史料多有所载。明代一些野史称“此俗一传数千年”,“敬祖思源,延续后代,男欢女恋,日夜作歌,无老少之忌,共游歌于苍洱之间”,并记有当时人们赞美绕三灵的白族民歌曰:“唱尽人间欢乐歌,男女老少共享乐,三都盛会古人定,情合意也合。”清代杨琼的《滇中琐记》也载:“大理有绕山林会,每岁季春下泛,男妇坌集,殆千万人,十百各为群,……男者犹执巾秉扇,足踏、口歌,或拍霸王鞭。 ……1 s' s' P$ ~' d; W5 u0 y, f8 ]
5 L# ^& c0 z# D, S/ i!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