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茶叶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南涧彝族自治县科协与南涧彝族自治县无量山镇可保村结成了挂钩帮扶对子,挂钩部门持续通过科技助力,让可保村的绿水青山变成富民增收的金山银山。
' \1 @& s* T9 _" E 走进足期么建档立卡贫困户高文国户茶园,老两口在绿意盎然的茶树中间忙得不亦乐乎:“白茶比以前种的本地茶芽头更大、采摘加工更方便,今年行情好,价格每公斤在150元至180元,这片茶是我家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了。”高文国说。$ b" a/ T4 Z7 \- _$ W8 Z1 \) i8 x
0 l% T& ]" H8 U3 I$ `1 `采摘茶叶
: f: A- s4 V' |7 m. S. t& Z 2014年,高文国家因为家庭成员大病、家庭困难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村“两委”提出改良嫁接原有地产茶园的思路,高文国家乘着村里发展产业的东风,开始了无量山白茶种植,去年他家仅售卖茶叶一项就有了12000多元的收入,目前他家已经嫁接了6亩无量山白茶。如今,他家依靠白茶种植和生猪养殖,成功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在公路边建起了一幢小洋楼,小日子正大踏步朝着小康目标迈进。
& h- a+ L0 N& U# ~) u4 m& L; |
# O) p: t7 S/ |
无量山白茶嫁接
& N% l/ e$ j3 w# a8 z 在可保村,像高文国家一样依靠种植无量山白茶脱贫致富的农户还有很多。据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开泰介绍,可保村现在有无量山白茶800多亩,覆盖了全村200余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5户485人,最多的嫁接了10亩以上,种茶收入占农户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现在村民们都说,同样是种茶,过去种茶是解决温饱,现在种茶可以奔小康。据了解,2019年可保村实现无量山白茶产值240万元,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
( `) ]2 e. A l0 C
8 f5 u. u, x+ N+ u0 L; Y无量山白茶嫁接1 g5 J$ w _/ G9 e
可保村处于北纬24°48′,平均海拔2000米,年平均气温24℃,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距镇人民政府驻地约20公里,与普洱市景东县接壤。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80户1960人,全村经济收入主要是茶叶、泡核桃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技术落后、效益较低,组织化程度低,这是可保村种植业一直以来面临的主要问题。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如何让可保村的绿水青山变成富民增收的金山银山?这是摆在村“两委”和挂钩单位面前的难题。为有效解决这个难题,2015年以来,可保村就有目标、有步骤地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可保村“两委”多次到景东县清凉镇长地山村考察,学习当地群众嫁接改良技术,探讨加工方式、销售思路。茶树嫁接好了,但茶园的管护又成为农户的短板,南涧县科协作为挂钩单位就充分发挥单位的优势,积极开展工作。7 A/ s5 W( Q( n6 x
“我们本着百姓所需、村庄所盼、挂钩单位所能的原则,发挥部门的优势,主动融入,积极作为,为可保村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科协力量。”县科协党支部书记欧阳蕊说。据了解,南涧县科协自2015年以来,先后举办茶园管理、茶树嫁接等培训7场次,培训人员850多人,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0余项,为群众免费发放科技资料16000余份,共向可保村投入项目资金50多万元,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和自我造血能力。0 C1 h9 z5 W/ O3 N6 n; O" v- ?
( O6 j! m) L' s: o
无量山白茶
2 e5 }: R7 ]2 ]- j1 U 为了解决白茶产业发展中的销售问题,村“两委”牵头在村里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茶叶销售方式,同时大理州建筑设计院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优势在大理市为可保村的无量山白茶开设专门的铺面销售白茶。挂钩单位与村“两委”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施“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传统茶园提质改造,结束了可保村茶农只能单纯生产晒青茶的历史,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科技的应用,不但促进了脱贫产业发展,也为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较好的可借鉴模板。
& v0 s. m# Y6 b; L' T “我们将在进一步指导好农户改良茶园、强化管理的基础上,建设集产品策划、包装、销售为一体的茶叶初制所,尽量收购鲜叶,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增加收入,做好产业振兴这篇文章。”杨开泰信心满满地说道。
( W! Q' d7 ^8 K% [ 云南网通讯员 叶春祥 摄影报道
8 [ E' I. k7 T 文章来源:云南网:郭建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