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bxs 发表于 2016-6-23 16:22:54

教师批评孩子也要讲究艺术_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寿光市侯镇台后幼儿园 潘乐华    午餐后,我带孩子在户外玩,一会儿文文小朋友跑过来说:“老师,靓靓打我!”我一瞧,靓靓撅着嘴,一脸的不高兴。我走过去:“靓靓,注意点啊!”显然我的语气有些不耐烦,因为靓靓平时总爱招事。   
又过了一会儿,凡凡小朋友跑过来对我说:“老师,靓靓拧我。”“怎么又是靓靓。”我心里嘀咕。当我看到她时,她只是低着头,象是等待着我的批评。我扪心自问:“我是否应该采用另一种教育方式呢?”于是,我轻轻叫过靓靓:“靓靓,刚才怎么了?”她理直气壮地说:“他们都抢我手里的玩具,我不给,他们就抢。我就不给!”我看看她手里的玩具:“呀,真好看,我也想跟你玩,好吗?”她高兴地点点头。我一边和她玩,一边自言自语:“如果想跟你玩的小朋友都加入进来,咱们更开心了。”靓靓听了我的话,很快就把刚才那几个孩子找来一起玩了起来。听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我为刚才的教育取得成功感到很欣慰,同时我也意识到:这又是一次良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对孩子们说:“玩具好玩吗?”孩子们齐声说:“好玩。”“靓靓有玩具让大家玩儿,咱们谢谢她吧。”于是,许多幼稚的声音一起说:“谢谢靓靓……”靓靓低下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件事让我思考着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我们每天可能都在处理类似的问题,但每次我都没有认真想过:我平时的教育行为是否有问题?是否让孩子接受?孩子是迫于老师的严厉接受的,还是心甘情愿接受的?“靓靓,你注意点啊!”这句常说的话不是批评却暗含批评,暗中已经将程程放在“犯错误”的位置上。一时的效应换来的却是孩子与你的陌生感,这样的教育不能深入孩子的内心,我们教师将最终不能与孩子和谐共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确实要思考:批评不要随便出口,批评也是一门艺术。
2、教师表扬要慎重
一凡是个很乖的孩子,每次教师组织活动时,他都是第一个坐好,挺着胸,抬着头端端正正的,从来不做小动作,不和小朋友说话。因此,教师经常表扬他,把他树为小朋友的学习榜样。可最近一连几天,一凡每天早晨来到幼儿园总是哭,还要求妈妈中午接他回家,或找出各种理由不来幼儿园。这是为什么呢?我很纳闷。在一次家访中,我才了解到这都是表扬惹的祸。
其实,凯凯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他喜欢和同伴游戏,喜欢放松地活动,不喜欢午睡等。在“乖孩子”的光环下,凯凯只能放弃自我,所以他痛苦,最终选择逃避。
了解一凡的情况后,我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减少对他的关注程度,减少对他的表扬,让他以平常的心态尽情活动。渐渐地,一凡变了,就像解除了“紧箍咒”的孙悟空,笑声多了,说话声音响了。
看着一天天开朗起来的凯凯,我想:这才是真实的凯凯。
3、怎样让孩子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平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教师提问时,总有一些幼儿跃跃欲试,积极举手发言。而另一些孩子与他们正相反,从不举手回答问题。有的老师认为不举手的孩子锻炼的机会少,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不举手也要叫他们发言,被叫的幼儿神情茫然,一声不响,这样做的结果是老师的目的不仅没有达到,反而使不举手的幼儿产生被提问的恐惧紧张心理,久而久之,会变得更加沉默和自卑。那么对于那些不举手的幼儿,我们该如何来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呢?
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有了一些感悟:不爱举手的幼儿多为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孩子,这种孩子需要关注和鼓励。例如,我们班的左志坤小朋友平时话比较少,也不爱笑,总是皱着眉头,特别是当老师注意到他的时候,他总是低着头将目光移开,当老师请小朋友念儿歌唱歌时,他总是变现得十分腼腆害羞,声音轻的像“蚊子”叫。而有一次,孩子们饭后自由活动时,左志坤和小朋友在一起看一本关于恐龙的书,他和小朋友在说着书中内容。我悄悄走到他身边,听到他正在有声有色的说着自己知道的恐龙知识,我感到非常吃惊,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说:“你说得棒极了,以后请你把些知识将给小朋友听好吗?”左志坤听了认真地点点头。此后,左志坤慢慢的变得胆子大了,声音也响了,不再那么怕羞了,经常会听到他快乐的笑声,她的妈妈也说:“孩子胆子变大了,比以前活泼了。”
其次,在鼓励每个孩子都举手回答问题时,不急于找某个幼儿回答,而是留给幼儿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在此时用老师最富影响力的语言鼓励幼儿勇敢地把手举起来。而此时,如果从不举手的孩子举起了手,一定马上把机会给他,不管他回答的是好是坏,教师都应对他这种勇敢的尝试给予肯定。相信有了这良好的开始,不爱举手的孩子会慢慢勇敢、大方起来。
再有,在活动中,要给幼儿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参与的气氛。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尝试组织幼儿玩接龙问答游戏,即当提出一个问题,让幼儿思考之后,每个幼儿按坐位顺序依次回答,幼儿不必举手,只需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为了保证回答过程像一条龙连贯下去,每个幼儿都会努力思考,认真回答。此时,平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孩子也会消除紧张的心理,轻松自然地站起来,有的甚至会回答得十分精彩。
每个孩子都不尽相同,作为教师应善于了解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促使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调动起不爱举手、不善于表现的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变得活泼、开朗起来,这样的教育才算真正收到了效果。
4、让孩子体验“谦让”的快乐
“谦让”是我们在孩子发生争抢或其他问题行为时经常对他们说的一个词。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也会说这个词,但却不会这样做。更可笑的是有的孩子认为“谦让”指的是别人让自己,这说明孩子们并不理解谦让的意思。
有一天,明明吃点心比别人慢些,等他到建筑区时,他想用的桥型积木不够了,他想从别的小朋友那里拿两块,可没人给他。他急得哭起来。听完他的哭诉后,我请他和建筑区里的文文商量。受到暗示的凡凡马上痛痛快快地拿出桥型积木交给明明。为了让明明把受到帮助的快乐表达出来,也为了让帮助人的凡凡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我说:“明明,凡凡把积木让给你,你高兴吗?”明明笑眯眯的说:“我高兴,谢谢你!李一凡。”我又问:“明明,下次凡凡玩具不够需要你的帮助时,你会帮助他吗?”明明会意地说:“我会的。”我把明明的话告诉了凡凡,凡凡也很高兴。通过这种方法,让孩子们知道了“谦让”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将来别人也会用“谦让”回报自己。
区域结束后,我编了一个小故事讲给全班小朋友听,告诉小朋友:“以后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可以向他们这样解决。”通过活动,培养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减少了“告状”的现象。
“谦让”是幼儿容易说但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让孩子们体验“谦让”带来的快乐、不“谦让”带来的不快乐,使他们真正的理解“谦让”意义,使“谦让”真正的变成孩子们的主动行为。
5、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人类的美德,培养幼儿的同情心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
一天,李欣睿小朋友剧烈地咳嗽起来。没想到,就在他咳嗽不止的时候,突然有很多小朋友也一同“咳咳咳”地咳嗽起来,而且我发现有的小朋友正一边笑一边咳。当时把我气的狠狠批评了他们一顿。但是过后一想这也不能全怪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因为他们不懂什么叫“同情心”。
怎样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呢?我平时开始注意从一些小情节中渗透了这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如有一次,轩轩小朋友吐了,他旁边的小朋友都用手捂住鼻子,还有的小朋友直接高声叫道:“真恶心!”我看到这情景后,赶紧走到他面前,用卫生纸先擦干净了他的脸和衣服上的脏物,又拿拖把将地面擦净,然后把他搂到怀里,不断地安慰他。
果然,小朋友们都安静了下来,我也趁此机会教育全班幼儿,应该怎样关心人,对别人的痛苦或困难,应该怎样表示同情或关心。
当有一次轩轩小朋友又因为咳嗽吐了时,小朋友中没有一人起来起哄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师批评孩子也要讲究艺术_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