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与碰撞 包容与提升——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教研总结_幼儿园教研计划总结
在总结的开篇,允许我引用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的一句话:“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这句话内含学习与生活、严谨与宽松、自然与创造的辩证价值,直面地把儿童发展的价值与息息相关的生活活动紧然捆绑在一起,非常发人深省。因此,在我们剪纸教研组的课题研讨和日常教研中,始终将幼儿的生命发展作为发展的主导,把教学活动作为生命发展的动力驿站,把教学生活看作幼儿自我成长的经验摇篮。我们在儿童整体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尝试多内容的渗透、多策略的整合、多材料的呈现;以教师整体发展为本的指导下,尝试多问题的思辨、多理论融合、形成交流与碰撞、包容与提升的研讨氛围。下面总结我们组研讨的点点滴滴。一、争优质,学规范,优化理论结构。
1.多维度、多层次学习,提升理论内涵。
争创江苏省优质幼儿园工作作为全园的焦点也是教研组的重头工作。我们配合园部做好教研资料的整理,做好课题原始资料的收集,将日常教研结合幼儿园给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备忘录”,逐渐树立教师自觉学、经常看、严执行的意识,将一日活动组织规范、幼儿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目标、省优质园的评估标准化解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中,丰富和深化教师自身的理论内涵。
(1)从读书活动中汲取教育养料。本学期初,我们以《老师,你在听吗?》一系列读书研讨活动为契机,开展了读书心得的撰写与交流、沙龙与论坛、以及优秀读书笔记的评选和小报的制作。尤其面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我们开展了读书论坛《透过现实看理想》,组内成员在论坛中各抒己见,将现实的困顿进行深度的剖析,对理想的教育产生美好的憧憬,在激励的思辨过程中,渐渐看到“借鉴”的度。也明白一种教育思想、一个教育行为得以成功受教育环境和教育者本身的影响。我们的力量只有在现有的环境中尽量做到最好。
(2)从他人研究中提取研究价值。关起门来研究只会走进研究拐角,埋起头来苦干只会迷失方向。我们做到从他人的研究经验中提取为我所用的价值,并在他人的研究盲点中找出研究的动态价值。因此,我们围绕三个子课题的研究方向,分别学习了相关的理论文章,这些文章有的从往上转载,有的从书籍中摘录,有的来自本园教师的实践经验。在学习交流中,逐渐理清三个子课题分别研究的重心和研究的落脚点,以及在三个子课题之间丝丝扣扣的联系。尤其是子课题三,关于评价的研究,使我们从茫然中找到了一点出路,并尝试在以后在研究资料的分析方面稍作调整。
2.多分享、强内化,拓宽学习平台。
平时教师都忙于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靠每周仅有一次的学习远远满足不了教师需求,因此,我们开辟多重交流沟通的网络。
(1)能利用每周一次的集体研讨时间,为教师提供相互学习分享的机会,鼓励年轻教师说说教育教学中的新感受,大胆提出教育中的困惑,专邀有教学特色和有经验的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
(2)借助教师个人博客,为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提供讨论问题的平台。使教师有问题、有讨论、有共识。我们把研讨课的雏形发布在教师博客,鼓励教师能在博客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将获得的意见整理,作为集体研讨的关键点。把优秀的文章发布在博客,给更多老师学习交流。通过双向学习,扩大了学习的空间,尽量使学习无障碍。
(3)加强分组讨论、大组交流的活动形式。我们教研组成员分散在小中大三个年龄层次,通过分组交流,进一步了解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尊重幼儿个性,采用适切的教育策略,有效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二、磨好课,创特色,分层次发展提升。
1.保证常规课,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做到精细。在精细的背后需要老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打磨教材是准备的先行。通过自我初审、小组前审、课后再审等过程,正确把握教材内容的目标、活动的难点和重点,能采用合理有效的策略组织活动,提高老师教学的随机教学能力、策略调控能力以及审议反思能力。 1 2 3 后1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