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通 发表于 2014-1-13 09:40:44

奈保尔写得最绝望的书

奈保尔所有书中,赶脚这本上写得最绝望。
中文所有奈保尔,赶脚这本翻得最有味道。
看到出版社的人在宣传中总是说,奈保尔在这本书里已经不像年轻时不像前两部写印度时那么尖刻了,而是变的宽容了云云。
尽管很多批评者也一遍一遍说,奈保尔的这次印度之行终于让读者见到了一次希望的光芒云云。
总的原因不过是零星地看到了关于“叛变”的那几段话。切以为,那不应该是本书的核心与重点。
本书的核心与重点,依然是关于印度的绝望。
而且,这此的绝望,是奈保尔多次印度之行最绝望的文字。
在奈保尔眼中,印度最令他绝望的有三:一是印度的信仰,印度人甚至觉得信仰可以当饭吃。(这一点,有信仰不错,但却将它当作真神,实在令人糁得慌。)
二是印度的政治和经济,印度人感觉政治和经济是标,内心才是本,本就是安于贫穷,安于现状,安于一切的不变化,即不叛变。(私一句,这终会在有一天将印度毁了。看日本,看中国,有点破事经Z,%F一点,立刻就燃了,你就知道什么叫民族性。而印度,甚至比阿拉伯人还要散漫。)
第三,就是这里的人经历了几个政府之后,依然还活着回忆里。(这一点特别可怕。别太骂帝国主义纸老虎啥的,大英帝国的子民在二战即将结束还没结束时,就断然将积极抗战的丘吉尔撵下了台,你就知道这个民族已经是多么成熟。)
在我眼里,这一本书是奈保尔写得最苦的一本书。
前两本,因为他总发自己的脾气,以致总赶脚有些乱方寸,常常在小局上兜圈子,在小节上得得个没完。尤其是《受伤的文明》,我赶脚他多少还没有想清楚他来这趟想干什么。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他写《受伤的文明》才写得比较短。
这本书都是奈保尔采访别人,然后组合。尽管他采访的对象其实也是经过了他的仔细盘算计划,并不是随便从街道拉来一百个人采访。真从街道上找来一百个人,也许“叛变”会更加彻底。
但,经过这些组合,政客,黑帮,宗教,种姓,作家,基本上涵盖了整个印度。(我多么希望里面有一个要饭的)
写了这本厚书,也写尽了印度,于是奈保尔再也不想来这里了。
他走了。
近日在读奈保尔另一套游记《在信徒的过度》和《超越信仰》,越发赶脚他内心对印度的绝望和焦虑。
以及伤感。(《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书评/毛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奈保尔写得最绝望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