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后小花花 发表于 2014-1-13 09:40:21

这个时代的人民文学

这本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认为非常恰当。
因为囧之女神的作品,我认为正是这个时代的人民文学。
应该借此机会,通过理解和重新定义这个时代的人民文学,思考文学这个词的内涵。
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
答: 是为人民的,是为劳动人民的,是为困惑着、苦恼着的劳动人民的。他们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
我们的文艺应当采用什么样的语言?
答:“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而为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为要在党政机关,在农村,在工厂,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什么是不熟?人不熟。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补充:我们的文艺并不是应当只采用群众的语言,但文艺工作者必须熟悉群众的语言,能够欣赏群众的生动语言,动用群众的语言资源创作。文艺工作者还应当将群众语言特点中的优点发扬光大,使其成为群众能懂、欣赏的更有价值的语言!
问:如何更好地以文艺作品为群众服务?
答:“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末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
补充:既普及,又提高;在熟悉了解的基础上,在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中,帮助群众更坚实地走在群众已经心向往之、但可能并未充分意识到的合理道路上(read: 正确三观),了解时代特点和要求,了解群众力量与困难,分析群众的愿望、思想认识水平、实践水平之间可能存在的差距,充分为群众服务。
囧之女神全部做到了!她是一名人民的文艺工作者,她深刻了解社会现实,熟悉并努力发扬群众的语言风格,面对群众写作。最重要的是,她严肃地对待伦理问题,在准确社会分析的基础上有使命感地参与伦理论争,以强烈的风格发表意见,用生动的语言介入群众实践,引领群众实践。
这是真正的为群众的写作。这不是人民文学,什么是人民文学?人民文学不是群众文学,不是通俗文学,不是庸俗文学,不是大众文学,不是面向市场的文学,经常不是好卖的文学。人民文学是认识到人民的困惑,和人民一起向更高的地方飞去,在过程中打造人民磨砺人民这个概念的文学。
我以上说的都是认真的。有回复说反讽,那是你们多想了。我以为自己的政治立场表达的蛮清楚的。
我刚才把这些想法大意还去向此书编辑汇报了一遍。(《心如钢铁地追求幸福》书评/淡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个时代的人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