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呀 发表于 2014-1-13 09:40:16

西行“慢”记

我要给传叔的作品《慢骑中国》写书评,已经计划了将近一个月了。但一方面要写,一方面又有些踌躇,毕竟我和传叔在现实当中认识,因此如何能够尽量减少私人感情对于这篇书评的影响,着实让我思索了很久。我一直觉得阅读是一件需要带着感情去做的事,而写书评却又应当相对客观、冷静,而能将这两者同时做好的人实在寥寥无几。但这本《慢骑中国》确实是一部让我觉得足够精彩,读完后收获良多的作品,因此书评中即便带有了浓厚个人感情色彩,也顾不得了。
最早与传叔相识是在网络之上。某一天刷豆瓣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账号被一个顶着银魂头像的人所关注,点他的个人空间一个,发现此君被关注的人数竟然有10000+了,继而阅读了他的个人简介,很长篇幅的一段个人简介让我感觉只有两个核心词——“骑车”和“旅行”。当时我虽然感觉传叔的爱好并非和我十分相似,但他的主页让我产生了一种“看上去很了不起的样子”,遂成为友邻。
后来因为互相交流图书的机会,我与传叔逐渐相熟,继而发现了传叔的爱好不仅仅是骑车和旅行,尤其是对于外国文学的阅读及推理党的身份让我们之间的话题越来越多。随着一次闲置书的交易,我终于见到了传叔的本尊:一位板寸头中等身高,长相和穿着还多少有些年轻的七零后。交易过后我们便坐在南京鼓楼邮政大厦门前的路牙上,在骆驼和红杉树香烟缭绕之下,从马尔克斯谈到了文学爆炸,从福尔摩斯谈到了东野圭吾,从菲茨杰拉德谈到了村上春树,从凯鲁亚克谈到了慢骑中国。
我对传叔始终相当尊敬,并不是因为他的年纪、学识或者在网上的粉丝数量,也不是因为他曾经骑行去过西藏,而是因为他年长我近十岁却能够有恒心、毅力始终坚持着骑行的生活,要知道这某种程度上是以放弃了工作为代价的。从小到大我都非常喜欢使用自行车这个交通工具,因为它方便、节约、不用换乘、能够尽可能避免在出行的过程中走路,但我却始终没有想到过,也没有勇气骑自行车哪怕是骑出南京的主城区。听传叔说他关于骑行的故事,让我感觉到他完成了我想做却又没办法做的事。作为朋友我更希望传叔能够去找到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但作为《慢骑中国》的读者,我又希望传叔继续坚持他骑行的梦想。
还是说说《慢骑中国》这本书吧,首先要明确的是,这本书不是散文、游记、骑行攻略,而是一部小说。这本小说最有趣的地方有三点:
一是设定,贯穿全书的“袜子神”和“袜子神教诲录”让这本书有了结构,某种程度上说,“袜子神教诲录”是传叔对于他骑行经验的总结,同时小说每一章节的内容又是对于“教诲录”中理论性内容的诠释。对于没有骑行经验或者想尝试骑车旅行的人来说,阅读《慢骑中国》将会受益匪浅,书中的很多细节非常到位,可以让外行人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骑行的经验和教训。
二是情节,小说并没有将一个由南京骑向西藏的旅程描绘的十分艰苦,按理说这样的旅程理应是非常艰苦的,传叔通过与自己骑行小伙伴麦阔的相互吐槽,让这段旅行显得轻松、有趣。因为《慢骑中国》是传叔的第一部作品,传叔本人又是一个有着文艺青年经历的骑车人,因此在书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作者对于影响他人生的书籍、作家的致敬,可以说传叔在绘声绘色地叙述他骑行西藏的过程时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心路历程、学习经验梳理了一遍。
三是立意,很多涉及到西藏的作品时常会走向两个主题,即艰苦和朝圣,艰苦就不用细说了,我觉得那种把去西藏旅游塑造的非常神圣的人和作品是非常让人厌恶的。做同样一件事情未必能达到相同的目的,否则高行健和安妮宝贝就体现不出区别来了。传叔在设计骑行路线的时候刻意避开了318国道这条现在已经人满为患的旅游黄金路线,同时对进入藏区之前的骑行历程做了精彩的描述,而真正关于西藏、拉萨的文字并不多。再者就是“慢骑中国”这个旅行的思路,从南京到拉萨,5000公里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真正体现出了“慢”字。我觉得传叔的骑行才能称得上旅游,而大部分国人的旅行只能算得上“观光”。
写到这里,我觉得不应该让我这篇拙劣的文章继续下去了。我认为《慢骑中国》这本书不是写给骑行圈里人看的,它的读者应该是没有接触过长途骑行的人,这本书有趣、轻松、情节性强,但更为重要的是情节、细节靠谱。把这部小说当做是骑车旅行的入门教材,我觉得也并非不可以。(《慢骑中国》书评/减卐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行“慢”记